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各種豆子有沒有中醫上的五行呀?正文

各種豆子有沒有中醫上的五行呀?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很多種豆子,不知它們都有什麼好處,補什麼,誰能解答下呀?多謝了。
 
一、豆類的分類
1、根據豆類的營養成份和含量可分為兩類。一是大豆類如黃豆、青豆、黑豆:二是其它類.如豌豆、扁豆、刀豆、綠豆、豇豆、赤小豆、蠶豆等。
2、根據豆類的性質分為涼(寒)性。濕(熱)性和平性。
3、根據豆類在中醫歸經理論納為:綠豆赤小豆歸心經;扁豆、豌豆歸脾經;淡豆豉歸肺經:豇豆、蠶豆、黑豆歸胃經;淡豆豉、扁豆、豌豆歸腎經;刀豆歸膀胱經;豆豉、黃豆、刀豆歸大腸經;赤小豆歸小腸經。 
二、大豆的營養價值
l、大豆含蛋白質35%一40%。蛋白質中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除蛋氨酸,胱氨酸等含硫氨酸不足外.其他氨基酸與動物氨基酸相似.總蛋白質含量高於肉類。
2、含脂肪15%一20%,其中85%為不飽和脂肪酸,西油酸高達50%以上,油酸26%以上。
3、含碳水化合物25%一35%。主要是澱粉和蔗糖及人體所不能吸收的棉仔糖和水蘇糖。大豆中碳水化合物有一半是不能被人體吸收的糖。
4、大豆中含有豐富的鐵和維生素b1、b2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磷、鐵、硒等微量元素。
5、大豆中含有皂甙和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溶血、抗真菌、抗細菌、抑制腫瘤和雌激素樣作用。
三、大豆的抗營養因素
1、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劑可抑制消化道中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由於對消化系統有抑制作用。對人或動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
2、含有的植物紅細胞凝集素(pha)具有凝集人和動物紅細胞作用。
3、含有的寡聚糖,水蘇糖與棉仔糖不能被腸道消化吸收.並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產氣,是引起腸脹氣的原因之一.
 大豆中含有的一些抗營養因素.使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左右.怎樣才能提高大豆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昵?研究實驗表明:將大豆去纖維或加工使之軟化制成豆制品如豆腐、豆漿、腐竹、豆芽、豆豉、腐乳後。其蛋白質的吸收率可達95%,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價格低廉.營養豐富的食品。
四、食用豆制品益處多多
 我們在起居飲食中.多食用一些豆制品對防病健身是有許多益處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加工成為豆制品的豆腐、腐竹、豆漿、豆芽對人體的保健營養作用:(1)豆漿中蛋白質和鐵的含量高於牛奶:(2)豆芽是一種很好的新鮮蔬菜,除蛋白成份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3)腐竹中的維生素b2含量在豆制品中最高。
五、大豆其制品的保健作用
l、預舫骨質疏松
 在骨骼中.鈣以無機舳的形式分布存在.足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份,造成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就足鈣的缺乏,豆制品含有豐富的鈣及一定量的維生索d,-者結合可有效預防並改善骨質疏松。
2、提高機體免疫力:
  機體在不同年齡,不同,豐理狀態下.對營養的需求也足不同的,要提高機體免瘦力首先必須通過膳食的合理搭配來獲得平衡的營養,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不飽和酸,澱粉蔗糖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3、預防便秘:
 便秘的原因是由於腸蠕動減慢,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停留時問過長.腸道水分被過多吸收所致,長久以往.腸毒素被人體吸收後,足導致腸癌的一個原因.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不僅加速了腸蠕動並對腸道提供了充足的營養素,對舫治便秘。肛裂,痔瘡.腸癌等有積極的效果。
4、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在於高脂肪膳食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等。豆制品中所含的豆固醇與不飽和脂肪酸有較好的祛脂作用,加上其熱量很低.可減輕體重。強制豆經酶水解後能產生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多肽,對保護血管彈性有一定作用。因而增加豆制品的攝入,對肥胖的中老年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5、減肥作用
 豆制品的脂肪含量極低,碳水化合物只能吸收一半.肥胖者吃後不僅有飽腹感而且熱量比其他食物低.所以有利於減肥。
6、延緩更年期:
 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雌激素,維生素e以及大腦和肝髒所必需的卵磷脂.對更年期女性延緩衰老.改善更年期症狀有明顯作用。豆制品的食用對疾病治療也有一定療效,豆制品屬於優質蛋白質。含賴氨酸多,蛋氨酸少,是惟一能代替動物蛋白的植物性食物,但有腎髒疾病如腎病綜合症。急、慢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衰竭者以及痛風,皮膚病患者不可過多食用.
 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營養的需求已超出單純滿足生存或者防止缺乏病的范疇.而且也作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膳食結構。通過向人們提供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合的各種營養素.是人類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年限.保持健康狀態的有效方法。大豆及其制品作為“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一部分,與我們的健康密不可分。
 

年糕怎麼炒才好吃?怎麼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