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胃熱脾虛吃什麼好?正文

胃熱脾虛吃什麼好?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說得好:“鲈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則五髒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症自除。”脾胃虛弱者宜常食之。
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櫻桃
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名醫別錄》中就說:“櫻桃主調中,益脾氣。”《滇南本草》亦雲:“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滋潤皮膚。”凡脾氣虛弱者宜食。
芡實
性平,味甘澀,入脾、腎經,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虛而大便洩瀉,或脾虛婦人帶下者,食之最宜。
菱角
熟者甘平,鮮者甘涼,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本草衍義》中曾說:“煮熟取仁食之,代糧。”用老菱制取澱粉叫菱粉,也有補脾作用。《唐本草》雲:“菱,作粉極白潤宜人。”《綱目拾遺》亦載:“菱粉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脾胃氣虛者食之為佳。
蓮子肉
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明·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禀清芳之氣,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王楸藥解》中還說;“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洩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所以,對脾虛之人久痢虛瀉,婦女白帶清稀頻多者,最宜食之。
黨參
性平,味甘,無毒,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本草正義》指出:“黨參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參,無不可以潞黨參當之,凡百證治之應用人參者,亦無不可以潞黨參投之。”可見黨參補脾胃作用與人參相同,且運用得比人參更廣泛。
太子參
又稱孩兒參、童參。能補脾益氣。《本草從新》說它“大補元氣”。《飲片新參》認為太子參“補脾肺元氣”。《陝西中草藥》中還說它“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虛腹瀉,不思飲食。”脾虛者宜常食之。
此外,脾虛之人還宜服食山藥、粟米、高粱、青稞、蠶豆、狗肉、羊肚、雞肉、青魚、鲢魚、烏魚、鲂魚、白魚、銀魚、鳜魚、白木耳、花生、黃芪、紫河車、白術、甘草等。
 
可以吃歸脾丸或者是加味歸脾丸。另外飲食上多吃點南瓜,山藥,紅薯之類健脾的食物。
 
你好,
如果你想把腸胃調理好的話最好的還是用食療的方法!這樣可以持之以恆!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髒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藥點藥飯
名詞解釋:藥點.藥飯是將谷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制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欲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干姜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淨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於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淨.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適用於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適量同煮.適用於腸燥便秘.
藥茶
名詞解釋:藥茶是指應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藥性的食物.經加工制成茶劑或湯.飲.乳.露.汁.漿等飲料.用於防治相關疾病的一種療法.
●方1.酸梅湯:烏梅20克.陳皮5克.煎煮後加糖適量飲用.
適用於傷食腹脹.胃納減少.>>酸梅當零食可抗衰老
●方2.山楂露:新鮮山楂200克或山楂干20克.用水煎煮後去渣.加糖適量飲用.適用於進食油膩過多.食欲不振.
●方3.大麥茶:焦大麥50克.用開水沖泡後代茶飲用.適用於食欲不振.夏季暑熱.口渴等.
●方4.蔥椒飲:蔥10克.生姜3片.胡椒粉少許.用開水泡後趁熱飲服.適用於腔腹脹冷痛.惡心嘔吐.
●方5.姜韭牛乳飲:鮮韭菜200克.生姜10克.鮮牛奶250克.先將韭菜.生姜搾汁加入牛奶內.隔水炖熱後服用.適用於胃寒疼痛.噎嗝反胃.惡心嘔吐.
●方6.番瀉葉茶:番瀉葉5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適用於實熱證的便秘.
●方7.蜂蜜決明子飲:決明子15克.用開水沖泡去渣.加入適量的蜂蜜後代茶飲用.適用於內熱便秘.目赤腫痛.
●方8.首烏玉竹飲:生首烏30克.玉竹15克.煎煮後代茶飲用.適用於老年體弱者的便秘.
藥菜
名詞解釋:藥菜是指應用具有藥性的食物及藥物.經過烹調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豆蔻豬肚:豆蔻仁5克.豬肚一只(去雜洗淨).將豆蔻放入豬肚內.用文火炖煨.待熟後調味食用.適宜於胃寒冷痛.
●方2.丁香鴨:丁香5克.肉桂10克.白鴨1只(去毛雜.洗淨).將丁香.肉桂放入鴨腹內後加酒.鹽.姜.蔥.用文火煨煮至酥即可.適宜於胃寒疼痛.腹脹痛.
●方3.陳皮雞:陳皮25克.母雞1只(去毛雜.洗淨).將陳皮納入母雞腹內.再加姜.鹽.酒等調料後.用文火煨煮即成.適宜於胃脹痛.食欲不振.
●方4.糖醋蘿卜:小蘿卜250克.將蘿卜洗淨.切片壓碎.用適量的糖.醋.鹽.麻油等浸漬即成.適用於脘腹作脹.食欲不振.>>教你幾招養生蘿卜菜
●方5.蘿卜豆腐湯:蘿卜250克.豆腐300克.先將蘿卜切絲.與豆腐同煮湯.再加入味精.鹽等調料.適用於腹脹.食欲不振.>>蘿卜治病的小偏方
●方6.炒扁豆:扁豆500克.摘去筋洗淨.再起油鍋炒煸.並加醬油.糖等調料.適用於脾虛所致的腹脹.洩瀉.
●方7.山藥魚湯:懷山藥500克.河魚一條(約250克.去雜洗淨).加適量的鹽.酒.姜.蔥等調料一起煮湯.適用於脾虛所致的腹脹.洩瀉.
●方8.芝麻菠菜:菠菜250克.撿洗干淨.芝麻25克.先將菠菜在沸水中燙透後切碎.再撒上炒熟的芝麻.鹽.味精.麻油等調料即成.適用於陰虛內熱所致的便秘.
●方9.木耳黃瓜:黃瓜250克(洗淨.切片).水發木耳50克.先將切成的黃瓜切成條狀.用鹽腌一下.擠去水分.再將木耳及醬油.味精.麻油等一起挑勾.適用於陰虛內熱所致的便秘.
●方10.荠菜香菇:鮮荠菜300克(撿洗干淨).水發香菇50克.起油鍋煸炒.並加鹽等調料即成.適用於便血.
藥粥
名詞解釋:將中藥和米同煮為粥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佛手粥:新鮮佛手1只.切片或以中藥佛手柑15克煎湯去渣.再入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同熬為粥.適用於惡心嘔吐.腹脹.納呆.
●方2.生姜粥:鮮生姜10克.切成薄片.粳米100克.蔥5克.同熬為粥.適用於嘔吐.感冒.
●方3.砂仁粥:粳米100克熬粥.粥成後加入砂仁細末3克.再煮1-2沸即可.適用於胃痛.嗳氣.腹脹等.
●方4.山藥粥:新鮮山藥100克(或干山藥片50克).洗淨切片.同粳米150克煮粥.適用於慢性洩瀉.
●方5.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或鮮白扁豆120克(粳米100克.同熬為粥.適用於脾虛腹脹.洩瀉)
 
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髒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洩瀉、水腫、出血等,我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髒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洩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洩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尤其下午開始全身酸軟,舌苔厚重黃膩,氣色較差,腰膝酸軟,睡眠質量差。平時以米粥為主,不要吃辛辣刺激和冷酸食物,多食豆腐、南瓜、夏橘、檸檬、玉米、香蕉、鲫魚、胡蘿卜、蘋果、淮山、小米、蓮子、苋實、豬肚、鴨、鹌鹑、鹌鹑蛋等。待脾胃調好以後可以吃參芪五味子片,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最好是去醫院找中醫調理,吃2周湯藥就都全好了。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此以往會引發其他疾病的,如脾胃失調導致腎氣不足等脾虛者宜吃以下食品。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髒,壯氣力,止洩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雲:“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髒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鍋巴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洩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洩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愈”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西國米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髒”。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薏苡仁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飯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髒,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吐下瀉應怎樣飲食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