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店用的銅葫蘆壺在哪有賣? 廣東涼茶是藥茶。 如“二十四味”,“廣東涼茶”等,都是由n種中藥配制而成的。 功效一般認為是清熱解毒、理氣解暑等。 主要配料包括: 1、 崗梅根、木蝴蝶、金櫻根、金沙籐、金錢草、五指柑、布渣葉、山芝麻、火碳母、淡竹葉等。... 2、 羅漢果涼茶淨重:310配料:水、白砂糖、羅漢果、金銀花、菊花、白茅根、桑葉、薄荷、甘草等。...
3、 崗梅、地膽草、葫蘆茶、金盞銀盤、白茅根、淡竹葉等。...
目前關鍵的是涼茶的配方無統一的,每一個牌子的涼茶都號稱自己的配方是最好的,都列出各自選的配料。...
n種草藥配煎!當由中醫藥師指導!
可口可樂去年在中國的產銷量為317萬噸,而包括王老吉、星群藥業等在內的21家涼茶生產企業今年的產銷量預計將突破400萬噸
小時候我們對美國的認知大多是從可口可樂、麥當勞開始的,而全國其他地方的人對老廣的認知又多半是“什麼都敢吃”。今後,這種認識將會改變。
隨著廣東涼茶在全國范圍內的遍地開花,涼茶將日漸成為廣東的一個文化符號,就像可口可樂是美國的代表符號一樣。
一把銅壺、幾個茶碗的涼茶印象已經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的誕生而逐漸遠去,涼茶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飲品,也不單是一種解渴賺錢的商品。這一改變凝聚了幾代人對涼茶文化的堅守與追求。
昨天(7月31日),廣東食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舉行。廣東省食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表示,今年廣東的涼茶產銷量將突破400萬噸,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產銷量。
據悉,隨著涼茶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生力軍開始加入這個行業,廣東涼茶市場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
驕人歷史王老吉比可口可樂早28年
“可口可樂誕生於1856年,王老吉誕生於1828年,從歷史上看,王老吉還比可口可樂早28年。但是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高達670億美元,而這對於王老吉來講無疑是天文數字。”王老吉藥業新聞發言人賀慶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涼茶一百多年來都偏安於廣東市場,直到2003年才開始逐漸走向全國,而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世界性品牌。
戲劇轉折“非典”讓涼茶幽香飄出嶺南
廣東涼茶之所以上百年來難走出廣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文化的差異。涼茶在廣東是家喻戶曉的東西,而在北方消費者對其的認知度幾乎為零。
據賀慶介紹,2000年他曾經到北京去做涼茶的市場調查,不少受訪者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涼茶,可能是“涼著喝的茶”吧。“當時聽到這句話心都涼了。不過一個歷史偶然事件改變了廣東涼茶的命運,那就是‘非典’。”賀慶稱。
據張俊修介紹,當年全國防治“非典”的用藥目錄是由廣東制定的,根據廣東人用藥習慣,許多清熱解毒類的藥品被列入其中,其中,王老吉的“廣東涼茶顆粒”等也列入該目錄中,這給了涼茶一次讓全國人民認識的機會。與此同時,“非典”讓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同時也讓人們對中藥的認知空前提高。而這一突發事件竟然成為廣東涼茶發展的分水嶺。
風行全國專家建議將涼茶設為廣州標志
正如湖南人教會廣州人吃辣一樣,廣東人也教會了全國人民喝涼茶。“涼茶就是涼著喝的茶”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據一旅行社的導游向記者透露,現在很多外地游客到廣州來除了品嘗各色廣式小點之外,還有不少游客嚷嚷著要喝涼茶,說是下火還可防止臉上長青春痘。
而就在近期舉行的“城市形象綜合設計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際設計領域的著名專家也建議將涼茶作為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物向世人展示。
“涼茶之所以經歷百年歷史而越來越年輕,一方面是因為其在廣東的中醫藥文化底蘊裡不斷沉積,而另一方面,廣東的飲食養生文化也正成為一種潮流向全國滲透。”張俊修稱。據悉,王老吉根據自己的成長歷史投資拍攝了《嶺南藥俠》電視劇,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使得涼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元素植根於觀眾頭腦中。
涼茶:“喝”出來的文化符號
對於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廣來講,提起涼茶鋪給人的印象就是在小街巷裡的小鋪頭,一把大水壺,幾個大茶碗,碗裡裝著黑乎乎的液體。
“變臉”統一的標識連鎖店代替作坊
而對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講,提到涼茶腦海裡映出的第一形象就是黃振龍涼茶,是“黃振龍”改變了整個涼茶鋪的傳統形象,首先將隱匿於大街小巷的涼茶鋪發展成為具有統一形象標識的連鎖型企業,用現代經營管理的理念改變了作坊式的涼茶經營模式。繼黃振龍之後,鄧老涼茶、王老吉、清心堂、黎泉等不少連鎖經營的涼茶鋪開始在廣州遍地開花,廣州曾一度涼茶鋪多過米鋪。
“借殼出海”涼茶做成包裝飲料賣進超市
但“黃振龍”的成功只限於兩廣地區。由於涼茶鋪的涼茶是必須新鮮、趁熱喝功效才明顯,為了保證每家涼茶鋪的涼茶質量一致,涼茶必須統一配送,這成了一大瓶頸。如果要擴大規模,在外地建立生產車間,前期投入非常大,這就限制了涼茶鋪在省外市場的擴展。
而將涼茶做成包裝飲料出售卻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王老吉正是借“非典”這一絕妙時機,在全國范圍內主打預防上火的概念,並“變身”成為一種時尚性的飲料。
王老吉正是通過在餐飲、士多、超市等全國大大小小渠道的鋪貨,迅速由地域性品牌成長為全國性品牌,也讓涼茶的概念走向了全國,王老吉還將以前偏苦的口感改成微苦,銷售量每年以高出行業幾倍的速度增長。
“文化創牌”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涼茶在全國市場的另一次跳躍則是在今年,廣東涼茶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俊修表示,“涼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是秘方及專業術語。它打造了文化推動經濟超高速發展的模塊。”張俊修還透露,今年協會在制定涼茶行業標准的時候,可口可樂公司曾表示想參與標准的制定。“協會沒有答應,因為涼茶是我們廣東百年特色文化,涼茶可以共享,但不可以共有。”
張俊修表示,以涼茶作為廣東文化的符號這一說法完全正確,而廣東涼茶對社會的貢獻將是“一拖二”的無限量增長的有價值文化。
呵呵!一看你這麼問就知道你對廣東涼茶比較不了解。 廣東涼茶其實只是一個代稱,其中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配方。大家最了解的可能就是“二十四味”了,以上這位同志已經大致把成分寫出來了,但許多時候人們會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和天氣的不同來調整成分和用量。 還是從功效方面來介紹會比較清楚些:二十四味是功效比較全面的下火涼茶,肺火肝火等都可以喝它,實火虛火都會有效。還有一種俗稱下火王的涼茶,就只是用於降實火。其實南方這邊的氣候比較濕,所以人們比較經常喝的還是去濕茶,該茶是用於去濕熱的,主要成分有木棉、蔭陳、桑白皮等。還有用於潤肺、清肝、消滯等等。具體各種涼茶的配方我就不在這裡寫了,因為沒有標准配方、各種藥材的用量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調整。 要不我簡單介紹幾種藥材的主要功效好了。 麻仁:主要能補中益氣,用於通便的涼茶大部分會有它。但其實許多人都不清楚,婦女吃多了它會引起白帶不正常。 甘草:多用於髒躁症;潤肺止咳嗽氣喘症;緩急止痛;清熱解毒;咽喉腫痛;緩和藥性調和百藥。四君子湯裡就有它。 黃芩:用於清熱燥濕,藥效強。如果孕婦懷胎因為蘊熱引起胎動也可以用它。 柴胡:主治腹部胃腸結氣,飲食積聚。多用於虛勞發熱。 ……………… 實在太多了,你還想知道清楚些,就針對某一方面來問吧。 廣東涼茶是藥茶。 如“二十四味”,“廣東涼茶”等,都是由n種中藥配制而成的。 功效一般認為是清熱解毒、理氣解暑等。 主要配料包括: 1、 崗梅根、木蝴蝶、金櫻根、金沙籐、金錢草、五指柑、布渣葉、山芝麻、火碳母、淡竹葉等。... 2、 羅漢果涼茶淨重:310配料:水、白砂糖、羅漢果、金銀花、菊花、白茅根、桑葉、薄荷、甘草等。...
3、 崗梅、地膽草、葫蘆茶、金盞銀盤、白茅根、淡竹葉等。...
目前關鍵的是涼茶的配方無統一的,每一個牌子的涼茶都號稱自己的配方是最好的,都列出各自選的配料。...
n種草藥配煎!當由中醫藥師指導!
可口可樂去年在中國的產銷量為317萬噸,而包括王老吉、星群藥業等在內的21家涼茶生產企業今年的產銷量預計將突破400萬噸
小時候我們對美國的認知大多是從可口可樂、麥當勞開始的,而全國其他地方的人對老廣的認知又多半是“什麼都敢吃”。今後,這種認識將會改變。
隨著廣東涼茶在全國范圍內的遍地開花,涼茶將日漸成為廣東的一個文化符號,就像可口可樂是美國的代表符號一樣。
一把銅壺、幾個茶碗的涼茶印象已經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的誕生而逐漸遠去,涼茶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飲品,也不單是一種解渴賺錢的商品。這一改變凝聚了幾代人對涼茶文化的堅守與追求。
昨天(7月31日),廣東食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舉行。廣東省食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表示,今年廣東的涼茶產銷量將突破400萬噸,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產銷量。
據悉,隨著涼茶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生力軍開始加入這個行業,廣東涼茶市場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
驕人歷史王老吉比可口可樂早28年
“可口可樂誕生於1856年,王老吉誕生於1828年,從歷史上看,王老吉還比可口可樂早28年。但是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高達670億美元,而這對於王老吉來講無疑是天文數字。”王老吉藥業新聞發言人賀慶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涼茶一百多年來都偏安於廣東市場,直到2003年才開始逐漸走向全國,而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世界性品牌。
戲劇轉折“非典”讓涼茶幽香飄出嶺南
廣東涼茶之所以上百年來難走出廣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文化的差異。涼茶在廣東是家喻戶曉的東西,而在北方消費者對其的認知度幾乎為零。
據賀慶介紹,2000年他曾經到北京去做涼茶的市場調查,不少受訪者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涼茶,可能是“涼著喝的茶”吧。“當時聽到這句話心都涼了。不過一個歷史偶然事件改變了廣東涼茶的命運,那就是‘非典’。”賀慶稱。
據張俊修介紹,當年全國防治“非典”的用藥目錄是由廣東制定的,根據廣東人用藥習慣,許多清熱解毒類的藥品被列入其中,其中,王老吉的“廣東涼茶顆粒”等也列入該目錄中,這給了涼茶一次讓全國人民認識的機會。與此同時,“非典”讓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同時也讓人們對中藥的認知空前提高。而這一突發事件竟然成為廣東涼茶發展的分水嶺。
風行全國專家建議將涼茶設為廣州標志
正如湖南人教會廣州人吃辣一樣,廣東人也教會了全國人民喝涼茶。“涼茶就是涼著喝的茶”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據一旅行社的導游向記者透露,現在很多外地游客到廣州來除了品嘗各色廣式小點之外,還有不少游客嚷嚷著要喝涼茶,說是下火還可防止臉上長青春痘。
而就在近期舉行的“城市形象綜合設計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際設計領域的著名專家也建議將涼茶作為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物向世人展示。
“涼茶之所以經歷百年歷史而越來越年輕,一方面是因為其在廣東的中醫藥文化底蘊裡不斷沉積,而另一方面,廣東的飲食養生文化也正成為一種潮流向全國滲透。”張俊修稱。據悉,王老吉根據自己的成長歷史投資拍攝了《嶺南藥俠》電視劇,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使得涼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元素植根於觀眾頭腦中。
涼茶:“喝”出來的文化符號
對於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廣來講,提起涼茶鋪給人的印象就是在小街巷裡的小鋪頭,[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