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用茶水服藥。 乙肝病人吃水果要注意什麼?
乙肝病人每天適當吃點水果有益於健康,但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適量:吃得太多會加重胃腸負擔,影響消化吸收,甚至誘發疾病。
2.要新鮮:新鮮水果含大量維生素c,可增加營養,保護肝髒。腐壞水果會產生有害物質,加重肝髒負擔。
3.要選擇:一般乙肝病人可選擇蘋果、柑橘、葡萄、梨、椰子等,脾胃虛寒洩瀉者宜吃龍眼、荔枝、山楂、大棗,不宜吃柿子、香蕉、甘蔗、柚、桑椹;肝硬化腹水需利尿者,宜吃柑橘、李子、梅子、椰子等;肝氣郁結者宜吃金橘、桔餅等。
4.要清洗:由於水果皮上常有殘遺農藥、催化劑,故吃前一定要洗淨;冬天吃水果最好去皮後用開水溫一下。
乙肝病人怎樣飲用牛奶?
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新鮮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鈣、鎂和維生素b1、b2、c。營養專家建議肝病患者應每日喝2杯牛奶,它可補充每日所需蛋白質的1/10、每天所需維生素b2的?和維生素a的1/8。乙肝病人飲用牛奶應注意:
1.乙肝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活動期,有惡心、嘔吐、厭油和腹脹者,不宜飲用牛奶。在消化道症狀緩解及康復期飲用為好。肝硬化伴有肝昏迷或有肝昏迷傾向者,不宜喝牛奶,否則會誘發肝昏迷。
2.不宜大量或大口飲用:牛奶中含有5%乳糖,當體內乳糖酶不足時,過多過快地飲用牛奶,乳糖不能消化吸收,易引起腹脹、腹瀉。所以,喝牛奶時宜小口喝,待唾液與牛奶混勻後再咽下。不宜加糖飲用:因為蔗糖在胃腸道內的分解產物會與牛奶中的鈣質中和,不但不利於鈣的吸收,反而會促使細菌發酵產氣,導致腹脹。
3.不宜空腹飲用:若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質只能代替碳水化合物轉變為熱量而被消耗,起不到蛋白質構造新組織、修復舊組織的作用。
4.老年乙肝病人不宜常飲牛奶:由於牛奶中的乳糖在乳糖酶作用下分解為半乳糖,過多的半乳糖可沉積在眼睛的晶狀體內,引發白內障。 參考資料: http://www.sp120.com/ganb/yssh/
1.充足的蛋白質 肝髒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成與分泌血漿白蛋白。正常人每天約合成10~16g血漿白蛋白,分泌到血液循環中,發揮重要功能。肝髒疾患時,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醇和藥物中毒等,均引起肝細胞合成與分泌蛋白質的過程異常,使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進而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功能。
正常人白蛋白的半衰期為20~60天。有試驗證明:即使白蛋白產生完全停止,在8天以後,血漿白蛋白的濃度僅降低25%。因此急性肝損傷時(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漿白蛋白水平下降不明顯。但慢性肝損傷時(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每天僅能合成3.5~5.9g血漿白蛋白。因此,必須提供豐富的外源性白蛋白,才能彌補肝組織修復和功能,改善對白蛋白的需要。一般認為,每天至少提供蛋白質1.5~2g/kg。但不能無節制地攝入蛋白質。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可經腸道細菌分解產生氨和其他有害物質,誘發和加重肝性腦病。所以肝硬化伴有肝性腦病的病人,應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待病人清醒後,每天給予蛋白質0.5g/kg,若耐受良好,可增到每天1.0g/kg,每天40~50g。動物蛋白以乳制品為佳,因乳制品產氨最少,蛋類次之,肉類較多。目前推廣應用植物蛋白來代替動物蛋白,這樣每日攝入量可增加到40~80g。植物蛋白的優點:(1)含芳香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少;(2)含纖維素豐富,能調整腸道菌叢對氮質代謝作用,促進腸蠕動;(3)植物蛋白質中某種氨基酸有降低氨生成的潛在作用。
2適度的碳水化合物(糖類)
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眾所周知,1g糖在體內完全分解氧化,和產生4.1千卡熱能。人體所需要的熱能50~70%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急性肝炎病人,消化道症狀明顯,進食甚少時,可給予一些高糖食品,甚者可靜脈輸入10%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證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熱能。同時肝髒可以將消化道吸收來的葡萄糖轉變成糖原,豐富的肝糖原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並能增強對感染和毒素的抵抗能力。但不易過多攝入糖類。因攝入糖類在滿足了合成糖原和其他需要之後,多余的糖類將在肝內合成脂肪,貯存於肝髒。若貯存量過多,則可能造成脂肪肝。另外,糖類攝入過多,可能導致胰腺β細胞負荷過重而功能不全,造成食源性糖尿病。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為谷類、薯類和豆類。
3適量脂肪 肝髒是脂類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轉運的重要器官。肝功能障礙時,膽汁的合成、分泌減少,對脂肪消化不良,出現厭油膩等症狀。攝入脂肪過多時,尚可出現脂肪瀉。故應限制脂肪攝入,尤其在肝炎的急性發作期。但入攝入過少則又影響食欲和脂溶性維生素a、d、k、e和β-胡蘿卜素的吸收,所以又必須予以適量的脂肪。每天40~50g,占總熱量的25~30%。要盡是少進食動物脂肪,應以植物脂肪為主,如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其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如亞油酸、亞麻油酸和花生油酸。這些不飽和脂肪酸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故稱必需脂肪酸。在缺乏必需脂肪酸時,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減少,肝內脂肪外運受阻,易形成脂肪肝。 4充足的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低分子化合物。它們既不是構成組織的原料也不能供給能量,但卻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類物質,在物質代謝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維生素b1能抑制膽鹼酯酶,減少乙酰膽鹼水解,增加胃腸蠕動和腺體分泌,有助於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維生素c能促進糖原合成,增進機體免疫力,並有解毒和抗癌作用。所以病毒性肝炎病人應常規服用維生素b1和c。維生素e是強有力的抗氧化劑,有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及保護肝細胞膜與肝細胞內微器膜系統的作用。維生素k是肝髒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需物質。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提供。病毒性肝炎時,對維生素需求的增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病人由於消化不良,食欲銳減,攝入維生素量不足;(2)感染發熱等對維生素消耗增加,同時需求量亦增多。所以病毒性肝炎尤其病情活動時,必須從體外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包括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
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由於蕃茄、桔子和鮮棗中含量豐富。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米糠、麥麸、黃豆、酵母和瘦肉等食物中。維生素e在植物油中如麥胚油、棉籽油和大豆油中含量豐富,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黃中含量亦多。維生素k1在綠葉植物中,如苜蓿、菠菜等及動物肝中含量較豐富。維生素k2是細菌代謝產物。人體腸道細菌能夠合成。 5嚴禁飲酒 飲酒後攝入的乙醇80%經胃和小腸吸收,90~98%在肝髒被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對肝髒均具有損傷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謝變化,如高尿酸血症、低血糖症、酸中毒、脂肪瀉和高血脂症,加劇了肝髒的代謝紊亂,加重了肝細胞病變,進而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中毒又可造成人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影響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病毒的能力,使疾病遷延不愈,發展成慢性肝炎和肝炎後肝硬化。酒精還可能是一種輔助致癌物質,若再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細胞癌。因此病毒性肝炎應禁止飲酒。
2.適當的休息和適度的活動 肝炎病人肝功能發生障礙時,血中膽鹼酯酶水平下降,引起神經肌肉生理功能紊亂。糖代謝紊亂使乳酸轉為肝糖原的過程遲緩,又造成乳酸堆積,因此病人常伴有乏力,精神不振和雙下肢酸軟沉重等症狀。病人常因此減少活動,則又可導致腹脹和便秘等。故應根據病情安排病人的起居活動。在肝炎症狀明顯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特別是有黃疸的病人更應注意。臥床時間一般要持續到症狀和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20~30μmol/l),方可起床活動。起初可在室內散步等,以後可隨症狀和肝功能的改善及體力的恢復,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時間。活動量的控制,一般認為以活動後不覺疲勞為度。臥床休息的目的,不僅是能減少體力和熱量的消耗,還可以減輕因活動後糖原過多分解、蛋白質分解及乳酸形成而增加的肝髒負擔。同時臥床時肝血流量明顯增加,提高了對肝髒的供氧和營養,利於肝組織損傷的修復。然而,不能過分強調臥床休息。若活動太少,又營養過度,可使體重持續增加,則有形成脂肪肝的可能。
普通型急性肝炎病人肝功能正常後,仍需休息1~2個月,然後從事半日工作,過渡到全日工作。1年內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經過1~2年後,肝功能持續正常,無明顯症狀和體征,即可從事常人的生活和工作。 肝髒在人體生理機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代謝器官。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都必須經肝髒進行分解代謝或合成新的物質。另外,所有的內源性、外源性有毒物質,大部分必須經肝細胞的作用後,降低毒性,或解毒,或轉化成其他物質而被人體利用,降解後的廢物則排出。再就是肝細胞可分泌膽汁,幫助脂類食物的消化。因此,人們稱肝髒為“物質代謝加工廠”,真謂名副其實。
我國肝炎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為多。盡管各級城鄉醫療防病機構采取了病情監控、免疫預防、食品衛生、加強治療的一系列措施,但這一“國害”仍較為猖獗。頗受乙型肝炎困擾的患者們,需要在積極治療疾病的同時,掌握好飲食原則,以利於自己的恢復與家人的健康。
一、給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一般以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1.5~2克計算,占總熱量的20%左右。在急性期,胃腸道功能下降時,應控制在每天供給蛋白質70克以下。有腹水的患者每天供給蛋白質90~100克。肝功能重度受損,血氨升高者,應限制蛋白質攝入量,每日在40克以下。優質蛋白質以動物性食品、豆及豆制品為主,如魚、蛋、奶類、禽或畜類瘦肉、豆腐、豆腐花、豆漿等。
二、供給低脂肪飲食。
膳食脂肪要用多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還有花生、芝麻、核桃、夏果、腰果、杏仁等。少量用些禽、畜類瘦肉及羊乳、牛乳、雞蛋、鴿蛋、鹌鹑蛋、淡水魚類等。每人每日供給量50克以下(包括食油),占總熱量的16%左右。
三、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60%左右。
要根據病人的病情、食欲、消化情況進行適當的供給。保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不要過低,以避免機體攝人過多蛋白質或脂肪來代替熱量,從而加重肝、腎負擔,造成高酮血症。也要避免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
四、每日攝入的熱量要適合。
並不是講得了乙肝就要多增加熱量。要根據患者的體重、發病的急慢、病情的輕重、肝功能損害的程度以及胃腸道消化的情況來作調整,保證每日的供給熱量在2000~2500千卡為適宜。還要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分配比。
五、保證體內各種維生素的供給。
要多吃水產品魚、蝦、蟹、貝類食物,以及奶類、蛋類、胡蘿卜、堅果類,以保證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需要。而多吃西紅柿、菜椒、各種綠葉蔬菜、各種豆類等.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