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量蝦夷扇貝的糧蛋白部分心肝20mg/kg劑量對小鼠s180肉瘤進行局部注射,3天後抑瘤北達99.3%;20mg/kg靜注2天,抑瘤率達79.6%;對l57-178y淋巴細胞有細胞毒作用;4-20mg/kg給小鼠靜注4天,體內腹膜和肺泡兩種巨噬細胞比的活性最大;但對meth-a纖維瘤幾乎無抑制作用。日本用扇貝韌帶提取物注射於小鼠瘤細胞5星期後,癌瘤完全消失。 2.促生長作用,栉孔扇貝的干品以飼料方式喂飼斷乳後的大鼠28天(飼料中含該蛋白質10%),與對照組比體重增長率為224.60%。代謝實驗證明,扇貝中的蛋白易於消化吸收和儲備。 3.其他作用,從日本栉孔扇貝(c.nipponensisakaxarakwoda)的紋狀肌中分離得到肌鈣蛋白(troponin)-i的混合物,該物持質對atp酶具有抑制作用。 4.毒性,華貴械了孔扇貝(c.nobilis)的貝殼中含有麻痺性劇毒物質,其含量一般小於4mu/g,最高含量達11mu/g。 【中藥化學成分】 1.栉孔扇貝,含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acid),及少量的組氨酸(histidine),脯氨酸(proline),並含飽和脂肪酸(c16:0),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此外,還含微量元素镉、銅、鉛、鎳、鉻。 2.華貴栉孔扇貝,含鹼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並含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牛碘酸(taur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以及低含量的組氨酸,脯氨酸。其他還含飽和脂肪酸(c16:0),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3.花鵲栉孔扇貝,含葡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較低含量的組氨酸和脯氨酸,飽和脂肪酸(c16:0),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脂類(lipids)與曬。 【生態環境】 1.棲息於低潮線至20余米的水清流急的巖石上或沙礫較多的海底,以足絲固著後,微張兩殼以鰓過濾水中浮游生物為食。雌雄異體,1年性成熟,卵巢為橙黃色,精巢乳白色,繁殖期5-7月,生殖時最適溫度16-19℃。 2.多生活於淺海2-4m水深的沙質海底。 3.生活於潮間帶。 【采收和儲藏】將捕得的扇貝,用小刀剖殼,去肉取閉殼肌煮沸數分鐘後取出,洗去粘液,曬干。 【資源分布】 1.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現已大量人工養殖。 2.我國分布於南海。但產量少。 3.我國分布於南海。 【動植物形態】 1.栉孔扇貝,貝殼扇形,殼質薄,一般殼長85mm左右,高93mm,寬約為高的1/3,側扁,左殼凸,右殼稍平。殼頂尖,位於前端正****。自殼頂向前、後方各自伸出前耳和後耳,前耳大,其長度約為後耳的2倍。兩殼前耳的形狀不同,左殼前耳呈三角形,表面有細肋多條,右殼前耳腹面有一缺刻,使前耳呈倒梯形,表面亦有肋狀突起,在耳與殼緣交界處,有一個三角形皺褶狀小區,該小區向前的殼緣上,有6-10余枚栉狀小齒,故稱栉孔,即為足絲孔。右殼前耳向左殼邊緣卷曲。兩殼的後耳同形等大。殼面顏色橙紅色至紫褐色,由於個體差異變化甚大,常左殼色深,右殼色淺,有較粗突起的放射肋10條左右,每兩條之間,常有數條較細的放射肋;左殼主要放射肋較多,約20條以上,肋間也有細小放射肋。所有較粗放射肋上均有指甲狀的棘狀突起。且殼面常附生螺旋蟲等小型管棲環蟲。殼內面多為乳白色,也有透映殼面少量紫橙色,並且珍珠樣光澤,且有與放射肋相對應的角形的韌帶槽中外套膜兩葉緊貼於貝殼內面,包被著內髒團,於內髒團的****由平滑肌、橫紋肌組成的肌肉,即為白色肥大的閉殼肌。各肌痕均不明顯。足圓柱形,足絲金黃色。 2.華貴栉孔扇貝,貝殼圓扇形,殼長108mm左右,高與長近等。殼色華麗,呈紫褐色、黃褐色、淡紅色或具棗紅色煙去狀的斑紋。放射肋較大,約23條,兩肋間尚有細肋3條。生長線國密,形成相當密而翹起的鱗片。 3.花鵲栉孔扇貝,貝殼近圓形,殼長38mm,與高近等。前耳比後耳稍大。左殼表面白色,具黃褐色雲狀花紋,有放射肋約22條。生長線近腹緣部翹起,稍呈鱗片狀。左殼表面灰白色,稍顯肉色斑紋。 【功效分類】滋陰藥;養血藥;補腎藥;調中藥 【藥材基源】為扇貝科動物栉孔扇貝、華貴栉孔扇貝和花鵲栉孔扇貝的閉殼肌。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25g。 【出處】《中華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