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腫;生地、黃苓、黃柏、連翹清熱涼血瀉火,並能燥濕;土茯苓、白藓皮祛風除濕;蟬蛻、荊芥疏風散熱。 4.濕疹中藥方-風濕蘊毒 【濕疹症狀】皮損肥厚,粗糙,干燥,脫屑,皮紋增寬加深,色素沉著、苔藓樣明顯,瘙癢無度,色薄白苔少,脈細數。 【濕疹治法】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濕疹方藥】全蟲方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方中全蟲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經,走而不守,能息內外表裡之風;皂刺幸散溫通,功能消腫托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腸之氣,滌清胃腸積滯,消風止癢散毒。蓋“熱”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濕毒,非攻發內托幸揚不得消散,而全蟲、皂刺、豬牙皂角三者為伍,既能熄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對於頑固蘊久深在之濕毒作癢,用之最為相宜。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協同苦參以助全蟲祛除表淺外風蘊濕而止癢;刺蒺藜辛苦溫,祛風“治諸粉病瘍”、“身體風癢”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刺蒺藜協同祛風除濕通絡的威靈仙,能夠輔佐全蟲祛除深在之風毒蘊濕而治頑固性的瘙癢。另外脾胃氣滯則蘊濕,濕蘊日久則生毒,頑濕聚毒,客於皮膚則瘙癢無度,故方中佐以炒枳殼、黃柏、炒槐花,旨在行氣清腸胃之結熱,以期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根源,標本兼顧,寓意較深。川軍能活血破瘀,少用則瀉下,多用反而厚腸胃,與諸藥相配合,不但止癢功效增強,而且可以促進肥厚皮損的消退。 濕熱型: 【證見】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疱、膿疱、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栀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藥】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制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證見】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養血祛風。 【方藥】 1.主方當歸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各9克,白芍、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籐、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澤瀉12克。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吳光榮診所《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參、白鮮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編輯本段]濕疹症狀 醫學臨床上診斷濕疹,濕疹症狀可分為如下幾種: (1)嬰兒濕疹: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顏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愈。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1.滲出型濕疹: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疱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干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2)兒童濕疹:是一種兒童過敏性皮膚病。兒童皮膚發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故容易發生過敏濕疹反應。 (3)乳房濕疹:多見於哺乳婦女,乳暈濕潤、糜爛、結痂,時間稍久可增厚,發生皲裂,喂奶時疼痛。長期不愈。皮下有硬結者,應考慮並發濕疹樣癌的可能。所以,對乳房濕疹應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4)陰囊濕疹:急性者有腫脹、流水、結痂。慢性者則增厚、苔癬化,甚癢並易復發。常與局部多汗,外陰刺激、神經內分泌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有關。 (5)女陰濕疹:多見大小陰唇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及慢性增厚,甚癢。常與霉菌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6)肛門濕疹:肛門周圍濕疹急性期紅腫、糜爛,慢性期呈浸潤、肥厚,甚至發生皲裂。奇癢且痛,特別是在便後更加明顯。由於經常搔抓,皮膚可變厚或變薄,萎縮發亮。兒童肛門濕疹多與蛲蟲有關,成人多與痔瘡、多汗有關。 (7)手部濕疹:發生於手掌部易浸潤增厚,過度角化形成皲裂。手指端濕疹常反復發生水疱、結痂、增厚、脫屑,累及甲床部可影響指甲發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觸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濕疹加重。 (8)腿部腳部濕疹:好發胫前及踝部,常由於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引起。結癡、增厚、苔藓化,也可呈糜爛、流水,易繼發感染或形成潰瘍,頑固難治。 (9)皲裂性濕疹:與過敏有關,由日常生活中接觸清潔劑、肥皂、染料、油漆及日光等刺激物所致。在疾病過程中,精神創傷、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均可加重病情。 (10)錢幣狀濕疹:多發生於四肢伸側,如手背、指背、前臂。皮損為境界清楚的圓形紅斑,一般為1~3cm大小,其上有丘疹、水疱、滲出、自覺瘙癢。慢性病程,易在同一部位反復發作。
濕疹5大症狀特點
1.瘙癢性:其特點是持續性瘙癢,依靠分散注意力也無法解決,安靜下來時,瘙癢會加劇,形成陣發性加劇、持續性瘙癢的狀態。 2.多形性:濕疹表現出的皮疹是多形態的,可分為原發疹與繼發疹。原發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繼發疹中有糜爛、滲出等,病人通常同時發生原發疹與繼發疹。 3.遷延性:濕疹容易反復發作,從一部位遷延到另一部位,而且症狀不易消除。如果濕疹在急性期治療不當,會轉為慢性濕疹,此時若處理不當,又會導致其急性發作。 4.泛發性:濕疹可以發生於全身任一部位。 5.滲出性:濕疹,顧名思義,會有滲出液,否則,不流水不易診斷為濕疹。另外,當濕疹處於慢性期時,皮疹部位可能表現得比較干燥,但在急性發作的過程中,仍會有滲出液。 在各種濕疹中,女性最常患的是手部濕疹和乳房濕疹。 濕疹症狀詳解 濕疹常有多種形態,容易減輕、加重或復發,邊界一般不太清楚。皮疹容易發生於兩側並或多或少的對稱,根據急性或慢性程度而有紅斑、丘疹、水疱、糜爛、鱗屑、痂、色素增加或減少、皲裂或苔藓樣化等不同的表現,其中數種表現往往混雜在一起,有時先後發生。如有繼發性感染,還可有膿疱等皮損。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疱,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十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藓樣化,和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苔藓)不易區別。 慢性濕疹往往是由急性濕疹經過亞急性階段轉變而成,但這種變化過程沒有明顯的界線,可同時存在著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的表現。有些病人的初起皮疹已經是慢性濕疹。 急性濕疹主要表現為紅斑、散布或成群的紅色丘疹、肉眼難見的水疱,有繼發感染時可起膿疱,嚴重時滲液較多,露出紅潤潮濕的糜爛面。 急性濕疹可以長久不愈而成亞急性,或是皮損消退後復發。亞急性濕疹的滲出液減少,表面結痂,且鱗屑較多。慢性濕疹可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變成,滲液已消失,但有苔藓樣化及鱗屑痂及色素性變化,劇癢引起強烈搔抓可以以繼發化膿性感染。 皮損的部位不定,可為局限性,也可彌漫散布於全身各處,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表現,例如,頭皮濕疹常因化膿性感染而有膿疱瘡樣厚痂,而部濕疹往往是成片紅斑或分散的水疱丘疹,成年男人的胡須處濕疹可像須瘡,軀干濕疹常是紅斑鱗屑性;乳房濕疹最常見於婦女尤其喂乳母親,奶頭容易皲裂而疼痛;手掌及足底的慢性濕疹因角化過度而像胼胝,皮紋處容易裂開而成皲裂性濕疹;發生於肘窩及腘窩的肢體濕疹常是慢性濕疹,而發生於小腿的墜積性濕疹常是靜脈曲張綜合征的一種表現。肌門、陰囊及女陰濕疹往往肥厚濕爛,肛門周圍易有輻射狀皲裂,病人律往因劇癢而難安眠。甲床溫疹可以妨礙甲生長而使甲板變厚混濁,表面不平並失去光澤,可以伴有化膿性甲溝炎,嚴重時甲板脫失。 錢幣形濕疹是邊界較清楚的成片濕疹,由錢幣到手掌大或更大,又稱盤形濕疹,紅斑,水疱或丘疱疹聚成斑塊,或是結蛳脫屑而為局限的亞急性濕疹,引起劇癢,通常發生於手背及於指背側,也可出現於四肢伸側、足背、肩部或臀部等處,往往屢次減輕或加重,特別在寒冷季節中容易復發。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遇到有滲出液、紅斑、丘疹、水疱等發癢皮損時,往往要考慮濕疹。和濕疹難區別的是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原發刺激性或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什疹或異位性皮炎。濕疹也常須和念珠菌病、脂溢性皮炎、癢疹、攻瑰糠疹、多形目光疹等病區別。 [編輯本段]濕疹的診斷 診斷濕疹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藓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藓樣變明顯,皮損干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藥物及理化等刺激。 [編輯本段]傳統治療濕疹的奇方 1:藥酒療法 處方:豆薯子(又稱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藥炒黃、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時候,濕敷患處。日2次,每次20分鐘。本品有毒,不可內服。 療效:用藥1-3周,治愈率達100% 2:非藥物療法 品名:馬鈴薯100克 用法:洗淨,去皮,磨成泥狀,貼敷患處0.5厘米厚,紗布包扎,日換3次。 療效:敷藥7天,治愈率達100%。對滲透性濕疹效果尤佳。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 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 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扎,1日1次。 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10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扎。 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藥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