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窦炎如何治療?飲食要注意什麼? 胃窦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診斷需依賴胃鏡及病理檢查。治療上應消除病因、注意飲食,可選擇藥物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具體需要結合您的實際病情確定完善准確的治療方案。
胃窦炎的病因與治療
胃可分為四個部分:贲門部、胃底部、胃體部和胃窦部。胃的入口為贲門,出口為幽門。胃窦指的是幽門與胃角切跡平面之間的部分。胃窦炎好發於30歲以上的男性,表現為上腹部飽脹,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作,可伴有嗳氣、反酸、嘔吐、納差、消瘦等,慢性胃窦炎還可表現為厭食,持續性腹痛,失血性貧血等。胃窦炎病變多局限於粘膜肌層,亦可蔓延至肌層和漿膜層。胃窦粘膜表現為水腫、充血,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其中以粘膜下層最為明顯。此外,當有粘膜糜爛,腺體萎縮與腸腺增生,胃窦炎很少單獨存在,常與消化性潰瘍或胃癌同時存在,因為胃窦炎與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癌關系密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症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情緒波動或恐懼緊張時,可使症狀加劇。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時也易發作。有些胃窦炎患者,上腹疼症狀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相似,慢性胃窦炎容易誤診為胃窦癌,需做胃鏡檢查來區別。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飲食和生活調理。避免長期攝入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過熱飲料及過鹹飲食;做到飲食有節,定時定量,防止暴飲暴食。2、避免刺激。不用或盡量少用對胃刺激性強的藥物,如皮質激素類、非甾體抗炎藥和鉀、鐵、碘等藥物;並要戒酒戒煙。3、樂觀豁達。方便的話,你可以找個時間過來詳細檢查具體治療。 胃窦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診斷需依賴胃鏡及病理檢查。治療上應消除病因、注意飲食,可選擇藥物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具體需要結合您的實際病情確定完善准確的治療方案。
胃窦炎的病因與治療
胃可分為四個部分:贲門部、胃底部、胃體部和胃窦部。胃的入口為贲門,出口為幽門。胃窦指的是幽門與胃角切跡平面之間的部分。胃窦炎好發於30歲以上的男性,表現為上腹部飽脹,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作,可伴有嗳氣、反酸、嘔吐、納差、消瘦等,慢性胃窦炎還可表現為厭食,持續性腹痛,失血性貧血等。胃窦炎病變多局限於粘膜肌層,亦可蔓延至肌層和漿膜層。胃窦粘膜表現為水腫、充血,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其中以粘膜下層最為明顯。此外,當有粘膜糜爛,腺體萎縮與腸腺增生,胃窦炎很少單獨存在,常與消化性潰瘍或胃癌同時存在,因為胃窦炎與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癌關系密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症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情緒波動或恐懼緊張時,可使症狀加劇。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時也易發作。有些胃窦炎患者,上腹疼症狀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相似,慢性胃窦炎容易誤診為胃窦癌,需做胃鏡檢查來區別。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飲食和生活調理。避免長期攝入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過熱飲料及過鹹飲食;做到飲食有節,定時定量,防止暴飲暴食。2、避免刺激。不用或盡量少用對胃刺激性強的藥物,如皮質激素類、非甾體抗炎藥和鉀、鐵、碘等藥物;並要戒酒戒煙。3、樂觀豁達。方便的話,你可以找個時間過來詳細檢查具體治療。 胃窦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診斷需依賴胃鏡及病理檢查。治療上應消除病因、注意飲食,可選擇藥物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具體需要結合您的實際病情確定完善准確的治療方案。
胃窦炎的病因與治療
胃可分為四個部分:贲門部、胃底部、胃體部和胃窦部。胃的入口為贲門,出口為幽門。胃窦指的是幽門與胃角切跡平面之間的部分。胃窦炎好發於30歲以上的男性,表現為上腹部飽脹,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作,可伴有嗳氣、反酸、嘔吐、納差、消瘦等,慢性胃窦炎還可表現為厭食,持續性腹痛,失血性貧血等。胃窦炎病變多局限於粘膜肌層,亦可蔓延至肌層和漿膜層。胃窦粘膜表現為水腫、充血,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其中以粘膜下層最為明顯。此外,當有粘膜糜爛,腺體萎縮與腸腺增生,胃窦炎很少單獨存在,常與消化性潰瘍或胃癌同時存在,因為胃窦炎與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癌關系密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症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情緒波動或恐懼緊張時,可使症狀加劇。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時也易發作。有些胃窦炎患者,上腹疼症狀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相似,慢性胃窦炎容易誤診為胃窦癌,需做胃鏡檢查來區別。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飲食和生活調理。避免長期攝入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過熱飲料及過鹹飲食;做到飲食有節,定時定量,防止暴飲暴食。2、避免刺激。不用或盡量少用對胃刺激性強的藥物,如皮質激素類、非甾體抗炎藥和鉀、鐵、碘等藥物;並要戒酒戒煙。3、樂觀豁達。方便的話,你可以找個時間過來詳細檢查具體治療。
參考資料: http://www.hapin.cn/propage/tradesort/detailinfo.asp?id=74987&asccity=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慢性淺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為最常見症狀,也有一些患者可無任何症狀,其臨床表現如下: 1.上腹痛:疼痛多不規律,與飲食無關,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絞痛並向背部放射,易誤診為心絞痛。 2.嗳氣:因胃酸缺乏,胃內發酵產氣等因素使胃內氣體積存,導致嗳氣發生。 3.腹脹:因食物滯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腹脹發生。 4.食欲不振: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有食欲減退或時好時壞。 5.惡心與嘔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動力學障礙、胃逆蠕動影響,出現惡心、嘔吐。 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症狀,腹瀉相對較少。
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不同的患者臨床表現各有差異,有的患者可無症狀和特征,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隱痛、食後飽脹、食欲不振及嗳氣等,且症狀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茲將本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作一歸納。
(1)最常見症狀是上腹疼痛,約占8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適,飯後不舒),一般為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易緩解。
(2)腹脹,占70%。常因胃內潴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氣,約占50%的患者有此症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
(4)反復出血也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見表現。出血原因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並發的一種胃粘膜急性炎症改變。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
(6)慢性淺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陽性體征。體格檢查時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及貧血。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經研究發現幾乎任何能影響機體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比較明確的病因有:
(1)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粘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慢性淺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窦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症改變。
(3)吸煙: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症。
(4)藥物: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
(5)刺激性食物: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6)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胃粘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對各種損傷因素的防御能力,均與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關。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靜脈高壓時,使胃長期處於瘀血和缺氧狀態,導致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損害。慢性腎功能衰竭時,尿素從胃腸道排出增多,經細菌或腸道水解酶作用產生碳酸铵和氨,對胃粘膜產生刺激性損害,導致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
(7)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經纖維胃鏡發現或證實膽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後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並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彌散至粘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慢性胃炎。
(8)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眾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故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9)心身因素:由於心理衛生不健康,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亦會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應。
淺[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