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小安山糟魚制作方法 糟魚為傳統名吃之一,原產地在州城鎮。據有關記載和傳說,東平糟魚的創制,始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今已歷三百余年。州城歷史上以制作糟魚著稱的有聶、謝、趙、王諸家,以聶家糟魚最負盛名。 烹制好的糟魚,具有魚體完整、肉質松軟,骨爛如泥,香而不腥、肥而不膩等特點。成品魚色澤鮮亮,呈醬黃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 糟魚味美價廉,是一般老百姓喜愛的佳肴。在過去,特別是州城內那些從事拉車挑擔或做小買賣的窮苦人,他們碰上收入較好的時候,就買上二兩酒,一包糟魚(過去糟魚用蓮葉或麻子葉包),一手端著酒碗,一手拿著糟魚,蹲在酒店門口,飲酒,吃魚,談天說地,高興了還來上一段“梆子腔”,說什麼“有酒有魚有白面,給個知縣也不換”。當他們負債賠錢的時候,也要賒二兩酒,一包魚,蹲在那裡借酒澆愁。 糟魚含有豐富的鈣、磷、碘、鋅、硒等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經常食用可增強鈣的吸收,促進身體強壯,該產品具有衛生方便等特點,是家庭宴會、旅游快餐、饋贈親朋之佳品。“糟香思故鄉”,就是海外僑胞和外出游子在異地對家鄉名吃的贊歎。 糟魚的基本做法是: 選用湖產鮮鲫魚(鯉魚、鲶魚、黑魚等皆可)5000克。蔥、姜片各50克作為配料;調料有:甜面醬300克,黑醬200克,精鹽25克,醬油500克,醋600克,花椒50克,茴香50克,桂皮10克,大料5克,桔皮10克,香糟50克,料酒100克,毛湯4000克。 把魚宰殺,去腮、五髒,洗淨(保留魚鱗)。鍋底放箅,將魚的頭尾相交,層層碼放。魚鍋中間留一孔,放入精鹽、料酒、姜片、蔥片、醬油、醋、花椒、茴香、大料、桂皮、桔皮、毛湯。鍋底旺火加熱,燒開後文火慢燒,用掃帚蘸黑面醬、糟水、黑醬,每隔1小時在魚的周身撒1次(共撒4次)。6小時後停火,晾涼後即成。做糟魚通常夜間加工,文火慢炖一夜,次日凌晨出鍋。燃料以木柴為佳。吃糟魚最好涼食,出鍋即吃,味極鮮香。 糟魚的基本做法是:
選用湖產鮮鲫魚(鯉魚、鲶魚、黑魚等皆可)5000克。蔥、姜片各50克作為配料;調料有:甜面醬300克,黑醬200克,精鹽25克,醬油500克,醋600克,花椒50克,茴香50克,桂皮10克,大料5克,桔皮10克,香糟50克,料酒100克,毛湯4000克。把魚宰殺,去腮、五髒,洗淨(保留魚鱗)。鍋底放箅,將魚的頭尾相交,層層碼放。魚鍋中間留一孔,放入精鹽、料酒、姜片、蔥片、醬油、醋、花椒、茴香、大料、桂皮、桔皮、毛湯。鍋底旺火加熱,燒開後文火慢燒,用掃帚蘸黑面醬、糟水、黑醬,每隔1小時在魚的周身撒1次(共撒4次)。6小時後停火,晾涼後即成。做糟魚通常夜間加工,文火慢炖一夜,次日凌晨出鍋。燃料以木柴為佳。吃糟魚最好涼食,出鍋即吃,味極鮮香。
現在,東平糟魚的制作,以民營企業家趙斌創辦的“東平縣趙氏糟魚有限公司”的生產規模最大,質量最好,年總產量噸以上,常年銷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了“趙氏糟魚”商標,目前,正在縣城民營工業園區建設廠房,進一步擴大生產。另外,我縣州城還有多家工商戶生產糟魚,注冊了“東平湖牌”等商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