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工藝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祿星、壽星)、歷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擺件、佩件、玩器等。
貴州民族織錦
貴州民族織錦,當地群眾叫做“織花”。她是祖國兄弟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山花,播馥傳俏於貴州高原清水江兩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傳,是貴州各族婦女朝暮接觸的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貴州民族織錦的織造,是用土機進行手工數紗挑織,即挑經織緯和緯線起花。它分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如黔東南從江一帶的侗錦和丹寨的苗錦。彩錦則多以通經斷緯或通緯斷緯相結合,其織造工藝較素錦要復雜得多,如黔西南的興義市依錦和黔東南台江一帶的苗錦。貴州民族織錦多屬幾何圖案,其取材主要來源於各族人民勞動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和花鳥蟲魚之類。在織錦圖案的造型上,少數民族婦女在挑、編、織、繡方面,一個個無不都是巧奪天工的能手,在圖案造型上獨具匠心。根據織物經緯結構的規律和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她們憑借自己對於自然物象的直觀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對所需飾物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概括、變形誇張,從而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古樸優美的民族紋樣。其用色多以暖調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約。著重強調對比、鮮艷和明快,以達到五彩絢爛、艷而不俗的效果。
苗錦中的彩錦,流行於清水江一帶,其代表作莫過於苗家婦女著盛裝時圍在百褶裙前面的“紅圍腰”了。它是古老苗錦中的明珠,可謂“彩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歲就學織花,到十二三歲始學挑織,待十五六歲才基本學會紅圍腰的織造。它是聰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結晶,是她們借以顯示手藝、尋偶擇配、寄托終身和憧憬未來的珍貴織物。苗族婦女的盛裝,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全身的銀飾,這是珍貴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織著姑娘們挑、編、織、繡才華的錦裝而服。這主要是上裝的衣袖花和下裝的圍腰花。圍腰花,遠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龍盤鳥舞,花團錦簇。其比起衣袖花來,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們“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飯”對比巧斗艷的奇珍佳品。
奇石
貴州行天獨厚的地質結構和地貌環境,造就了極為豐富的觀賞奇石資源。有享譽國內外的貴州綠石、盤江石、烏江石、紅水河石、天然國畫石;有舉世無雙的貴州龍等脊椎動物化石;有為貴州贏得榮譽的"高原的玫瑰"石英晶簇。貴州觀賞奇石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約占全國觀賞石的四分之一。貴陽則荟萃了這些觀賞奇石的精華,目前,在市內翠微園、陽明祠等地設有展館室。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