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天津三絕名字的來歷?正文

天津三絕名字的來歷?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它為何有此特色呢?原來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講究。具體是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和面時水溫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後上爐,用硬氣蒸5分鐘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風味的地方小吃,怎麼會取“狗不理”這麼一個怪名稱呢?
傳說在清朝的時候,天津附近武清縣楊村住著一個少年人,名喚高貴有,他從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氣,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任何人也不理。這一天,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作了,父親嚇他不睬,母親勸他不理,就是擰著脖子,一聲不吭,母親歎了口氣,說道:“你這種牛脾氣呀,真是個‘狗不理’啊!”意思是說他脾氣壞得連狗也不願搭理。“狗不理”的綽號,就這樣傳開了。
轉眼間,高貴有長到14歲,脾氣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親害怕他在村子裡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帶到了天津,去學點手藝,去找點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需要小伙計,高貴有就被介紹了進去。
劉家蒸吃鋪主要經營蒸食和肉包,供應那些在運河上討生活的船工、纖夫以及小商小販,活計十分繁重,高貴有雖然脾氣壞,但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裡的師傅們都很喜歡他。高貴有人又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像,一學就會,因而店裡就專門讓他學做包子,由於高貴有勤奮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有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有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由於高貴有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所以做出來的包子特別好吃,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人們喊慣了他的綽號“狗不理”,順帶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沒想到這個特別的名稱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高貴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來越感到“狗不理”的綽號難聽,就給自己的店鋪取了個雅致的牌號,喚作“德聚號”,這個牌號雖然好聽,但人們還是“狗不理”不離口。
有一天,幾位外埠客商專程來品嘗“狗不理”包子,一進門就問:“老板,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一聽,立刻惱火起來,犟著脖子,粗著嗓子說道:“咱這兒有招牌,是德聚號,你們長沒長眼睛?‘狗不理’在那邊,要去趁早。”客商們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轉身出門去找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對高貴有說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麼開這種玩笑呢!”高貴有一看,這個綽號是怎麼也摔不掉了,現在連外埠人也知道了,沒有辦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這樣,“狗不理”的名號越傳越廣,“狗不理”包子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歡,成了中國著名的傳統風味點心。
耳朵眼炸糕由劉萬春(回族、1874―1962)創制於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制做細,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在炸糕同行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贏得“炸糕劉”的綽號。由於劉萬春開的“劉記炸糕鋪”位於天津北大關東側一條狹長的“耳朵眼胡同”旁,廣大食客傳誦:“耳朵眼那兒的炸糕真好”。傳久了,便諧稱劉記炸糕為“耳朵眼炸糕”。美譽不迳而走,生意持續興隆。日偽時期,劉記炸糕鋪加入商會,更名為“增盛成”。****掃四舊,又改稱“****炸糕店”。但民眾仍一直以“耳朵眼炸糕”稱之。改革開放後的一九七八年,天津市飲食公司順乎民意,正式命名其為“耳朵眼炸糕店”。一九八三年,當時全國政協****,全國工商聯主席胡子昂先生欣然命筆為耳朵眼炸糕店提寫了店名。
十八街大麻花的問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怎麼做雞蛋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