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談談中國的飲食文化正文

談談中國的飲食文化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方針等。
鄧小平用“小康”來說明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黨領導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並從各個方面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作了系統的論述。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廣泛傳播,就在於這種徹底的革命學說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它是為被壓迫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而創立的,符合“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當時特定社會主題的需要。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任務,中國的不同階級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和進行過不同的實踐,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對異常強大的反動勢力,他們都無可奈何地失敗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恩格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攤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一種理論,如果不需要發展,不可能發展,或者不允許發展,那它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迷信,是宗教教義和信條。馬克思主義不是關在書齋裡的學問,它必須融入廣大的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才能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根本的任務卻是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在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的廣大國度裡如何進行革命並最終奪取政權,這是一個經典作家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同樣,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國情;1949年到1956年,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低,因此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江澤民: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是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有著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它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並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
總之,無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抑或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而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取得勝利。
"
 
飲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漫長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在世界上享受盛旺的中國飲食文化。但是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下面,從中西比較的角度,談談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優勢以及飲食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和優勢

1、食物廣博,品種繁多。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有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亂的飲食構成。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據西方的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自古以來,膳食結構以糧、豆、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界線分明。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荞、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另外,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淵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其中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重慶兩支)。除八大菜系以外,京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也都久負盛名,清真菜,素菜等更獨具特色,富有魅力。

2、五味調和,口味精美。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於五味調和。同時,追求色、香、味、形、藝的有機統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並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於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它將色,形,香,味,滋,養六者融於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饪特色。它造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拼配巧妙,食臣結合,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大都以開餐館為業,真可謂,中國餐飲業遍天下。西方飲食,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比西方飲食,,中華美食文化奇樹一幟,食花美天下。
  3、以谷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而西方飲食則以肉類為主。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保健,主張營養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髒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中國飲食文化在長期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的飲食審美觀。
  4、講究席規,器具豐富。中國飲食習慣中,多喜歡采用圓桌共餐,講究席規、酒令和食禮。比如客人的座位、菜的數量和檔次等等,都很有講究。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另外,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筷子進食,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杯、盆、碗、盒、壺、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屬制品和本制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貴金屬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二、中國飲食文化發展中需重視的問題

1、豪門宴愈演愈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南方沿海發達地區過來的燕翅鮑豪門宴狂潮,現已迅速感染著內地餐飲市場,尤以內陸省會中心城市為重災區。2002年,有位學者曾寫過一篇《燕翅鮑是條邪路》的文章,對鄭州餐飲市場豪門宴邪風勁吹現象予以關注。幾年過去了,燕翅鮑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筆者從有關報刊上獲悉,燕翅鮑不僅遍及全國經濟發過地區的大中型飯店酒樓,而且還從省城普及到了縣城,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恐怕不久即可普及到鄉鎮。與此同時,宴桌上大吃國家各級保護動物的情況也禁而不止,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吃活猴腦和所為的“人體宴”等現象,這難道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2、公費吃喝遍地成風。在前面已經講到,在南宋時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這說明了中國飲食的燦爛文化,同時也反映了皇室社會中的腐朽現象。當今,用公費吃喝的腐敗風遍及許多地方。無論是經濟發過地區還是在經濟落後地區,酒店林立,有些公務人員整天泡在“酒文化”之中。去年,筆者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個貧困地區的鄉鎮,全年財經收入只有十幾萬,但全年的所為“接待”費用要化掉二十多萬,由於財經無法支出,只能在酒店掛賬,年復一年,越積超多,幾任領導,都無法解決,最終酒店老板把政府告上法院。在建設和諧社會和建設廉政政府的新要求下,在發展現代飲食文化的進程中,用公款吃喝的現象值得引起重視和遏制。

3、餐桌和食品“污染”仍然存在。我們現在面臨的食品衛生狀況不太樂觀。從全國范圍看,近年從傳媒給那些制造、銷售假冒偽劣食品曝光的新聞可知,給豬注水,用敵敵畏浸泡金華火腿,用母豬肉、病豬肉乃至死豬肉做肉松,用霉變米加吊白塊做米粉,用洗衣粉給饅頭增白,安徽阜陽不法商販制售毫無營養的“空殼奶粉”,南京冠生園制售“黑心月餅”,真是觸目驚心。某些餐館為了使肉制品色澤好看,加入過量的硝酸鹽作發色劑,為使鹵牛肉醇爛適口,加入過量的硝酸鹽作嫩肉粉,這類食品,被老百姓稱為“黑色菜”或黑心菜。某些食品原料生產者,使用激素類藥物飼養畜禽,使用催熟劑催長蔬菜,給食用者帶來健康隱患。另外,在餐館飯店內環境上,空氣污染、噪聲污染、水體污染、廚房環境污染也不夠引起重視。

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紅牛加生雞蛋吃了回怎麼樣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