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 ?治療方法 ?鱉甲浸酒方(瘘瘡) ?參考資料 ?瘘瘡食療方法 ?預防 ?治療方法 ?鱉甲浸酒方(瘘瘡) ?參考資料 瘘瘡-瘘瘡食療方法 蛤蜊:性寒,味鹹。《本草求原》中說:“蛤蜊治五痔。”蛤蜊肉能潤五髒,軟堅散腫。痔瘡患者宜用蛤蜊肉經常煮食。 螺蛳: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治療痔瘡。古代《日用本草》中記載:“螺蛳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本草綱目》亦雲:“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治脫肛、痔漏。”《玉楸藥解》中還說:“螺蛳清金利水,洩濕除熱,治脫肛、痔瘘。”患有痔瘡的人,適宜常吃螺蛳。 蚌肉:性寒,味甘鹹,有清熱、滋陰、解毒的作用,適宜濕熱痔瘡者煮食或煨湯服。《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蚌肉“……除煩解熱毒,……並痔瘘、血崩、帶下。” 泥鳅:補中氣,祛濕邪,既營養,又療痔,久痔體虛、氣虛脫肛者宜常食之。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認為,泥鳅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民間有用鳅魚同米粉煮羹食用,治療痔瘡脫垂,可起到“調中收痔”的效果。 鳗鲡:俗稱白鳝。性平,味甘,能補虛羸、祛風濕,對體弱氣虛痔瘡患者,最為適宜。早在《別錄》中即載:“鳗鲡魚主五痔瘡瘘。”唐代著名食醫孟诜還說:“鳗鲡熏痔,患諸瘡瘘及疬瘍風,長食之甚驗。”在孟诜的《食醫心鏡》中有一方:“治五痔瘘瘡,殺蟲:鳗鲡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鳗鲡魚的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滋補價值極高,它的補虛療痔功效為歷代醫家稱贊。如明代缪希雍《神農本草經疏》中說:“五痔瘡瘘人常食之,有大益也。”明?倪朱谟亦認為:“疬瘍瘘痔人常食之,漸漸獲效。” 烏鳢:俗稱烏魚、黑魚、鳢魚。性寒,味甘,有補脾、利水的作用,能療痔瘡。《別錄》中早已說它“療五痔。”《外台秘要》中亦載:“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魚脍、姜、齑食之。” 黃鳝: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亦可療痔瘘。《便民食療》中說:“治內痔出血:鳝魚煮食。”《食用中藥與便方》亦載:“內痔出血,氣虛脫肛,黃鳝煮羹食之,有補氣固脫之功。” 豬大腸:適宜痔瘡出血脫肛者食用。古代治療痔瘡的效方,也常用到豬大腸。如《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治痔瘘下血”,就是用豬大腸同槐花煮爛搗和後為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治內痔”,也是用豬大腸同黃連、枳殼、糯米做成丸藥內服。 狗肉:為溫補性食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本經逢原》中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痔漏人歲久不愈,日食自瘥。”《世醫得效方》中還介紹:“治痔漏:熟狗肉蘸藍汁,空心食。”凡患有痔瘡之人,宜常食之。 猬肉:甘平無毒,久患痔瘡者食之尤宜。《本草拾遺》中即有記載:“猬肉,食之主瘘。”《中藥大辭典》也說:“治痔瘘。” 野豬肉:性平,味甘鹹,不僅能補虛弱羸瘦,又能療痔瘡出血,對患有慢性痔瘡出血者最宜。唐代食療醫家孟诜在其《食醫心鏡》中介紹:“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 柿餅:性寒,味甘澀,能清熱、潤肺、澀腸、止血,尤其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記載:“白柿治痔漏下血。”對痔瘡出血,或肛門裂出血,大便干結者,民間習慣用柿餅適量,蒸熟後,每次吃飯時吃1個,或加水煮爛當點心吃,1日2次。柿霜對痔瘡患者亦有益。《本草求真》中也有記載,說:“柿霜治腸風痔漏。”故痔瘡出血吃柿霜也頗適宜。 香蕉:性寒,味甘,有清熱、潤腸、解毒的作用,尤其是對痔瘡患者大便干結或便後出血時最為適宜。《嶺南采藥錄》中說:“治痔及便後血:香蕉二個,不去皮,炖熟,連皮食之。”對痔瘡出血,大便干結者,最常用有效也是最方便的辦法是: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1~2個。 無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對肛腸疾病患者,如便秘、腸炎、痢疾、痔瘡等,均有效益。《本草綱目》早就說過:無花果“治五痔。”《福建中草藥》還介紹:“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干果十個,豬大腸一段,水煎服。” 榧子:又稱香榧。有潤肺滑腸、通便化痔、殺蟲消積的作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別錄》中就記載:“主五痔。”對此,《本草經疏》還解釋說:“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還認為,痔瘡患者“每日嚼食香榧7粒,有養身治病之功。” 韭菜:有行氣、散血的作用。現代認為韭菜裡含粗纖維較多,而且比較堅韌,不易被胃腸消化吸收,能增加大便體積,促進大腸蠕動,防止大便秘結,故對痔瘡便秘者有益。 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活血、止痛、消腫的作用。《滇南本草》中記載:“茄子散血,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聖濟總錄》中還曾介紹“茄子酒”,用以“治久患腸風瀉血”。所謂“腸風下血及血痔”,相當於痔瘡出血之人,故患有痔瘡者,食之亦宜。 蕹菜:又稱空心菜、空筒菜。性寒、味甘,有治療便秘、便血、痔瘡的作用。《陸川本草》中說過:“治腸胃熱,大便結。”《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中還介紹:“治翻肛痔:空筒菜1千克,水1千克,煮爛去渣濾過,加白糖200克,同煎如饴糖狀。每次服150克,1日服2次,早晚服,未愈再服。”所以,蕹菜對痔瘡病人大便經常干結者,最為適宜。 菠菜:性涼,味甘,有養血、止血、潤燥、滑腸、通便的作用。據《本草求真》記載:“菠菜,何書皆言能利腸胃,蓋因滑則通竅,菠菜質滑而利,凡人久病大便不通,及痔漏關塞之人,鹹宜用之。”《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菠菜,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 馬蘭頭:性涼,能清熱、涼血。《本草正義》中說:“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本草綱目》亦記載:“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尤其是痔瘡發作出血時,食之最宜。 金針菜:性涼,能利濕熱,痔瘡便血者宜食之。福建民間常用以治內痔出血:取金針菜5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1小時服,連續3~4天。 絲瓜:性涼,味甘,能清熱、涼血,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中說:“煮食除熱利腸,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尤其是濕熱下注,或血分有熱的痔瘡患者,最為適宜。 黑木耳:性平,味甘,善能涼血止血,有治療血痢、便血、痔瘡的作用。《本草綱目》載黑木耳治痔。《藥性切用》認為,黑木耳能“潤燥利腸”。清代食療名醫王孟英還說;“黑木耳補氣耐饑,活血,治跌撲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瘳。”尤其是體虛久痔者,常吃尤宜。 石耳:主產江西廬山。性平,味甘。《粵志》中說:“石耳味甘腴,性平無毒,多食饫人,能潤肌童顏,在木耳、地耳之上。”它有養陰、清熱、止血的功效,大便出血,痔漏脫肛之人宜食之。《醫林纂要》中就有記載:“石耳治腸風痔瘘,行水解熱毒。”每次可用石耳30~50克,瘦豬肉150克,加鹽少許,隔水蒸熟。上午蒸1次,喝其湯;下午蒸1次,全吃盡。 槐花:槐樹的花朵或花蕾可供食用,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也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療痔瘡藥物。《醫學啟源》中說:“槐花涼大腸熱。”《日華子本草》稱它“治五痔”。《本草正》亦雲:“槐花涼大腸,治痔漏。”古代治痔驗方,每每用之。尤其是對痔瘡發作期,濕熱下注,疼痛出血時,更為適宜。 胖大海:性涼,味甘淡,有清熱、潤肺、利咽、解毒的作用,痔瘡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頻飲。《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胖大海“治痔瘡漏管。”《醫界春秋》中還曾介紹:“治大便出血:胖大海數枚,開水泡發,去核,加冰糖調服。” 何首烏: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功效。《江西草藥》認為首烏還能“通便,解瘡毒。”首烏療痔,自古有之。《何首烏錄》中說過:“主五痔,益氣力。”《開寶本草》亦雲:“主瘰疬,消癰腫,療五痔。”《聖惠方》中介紹治痔一法:“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對於體虛久痔患者,常用何首烏粉調服,最為適宜。 麒麟菜:俗稱雞腳菜,產於我國台灣省及廣東、海南沿海的淺海珊瑚礁間,夏秋采收。性平,味鹹微苦。《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痔瘡便結:麒麟菜、石花菜等量,水煮成凍膠,加白糖適量,空腹時食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麒麟菜消痰,能化一切痰結,痞積,痔毒。”《養生經驗補遺》中還介紹:“治辛苦勞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兩,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錢食之。” 水獺肝:性平,味甘鹹,有養陰止血的作用。元代食醫忽思慧在其《飲膳正要》中記載:“獺肝治腸風下血。”實際上就是痔瘡出血症。《肘後方》中亦雲:“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七。”凡患有痔瘡,無論內痔外痔,見有痔瘡便血之時,皆宜食之。 鲫魚: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鲫魚甘平,開胃,調氣,消痔。”又說:“痔血,鲫魚常作羹食。”《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介紹:腸風下血:大鲫魚1條,去腸留鱗,五倍子、明礬各6克研末,填入魚腹,黃泥封固燒存性,研末服,黃酒送下,每日3次,每次3克。 魚鳔:又稱魚膠,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消腫、散瘀、止血。《本經逢原》中曾介紹:魚膠適量,炒黃研末,砂糖凋服,每日3~5克,“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所以,久患痔瘡者,常食尤宜。 羊桃:或稱陽桃、楊桃。性寒,味酸甜,有清熱涼血作用,這對痔瘡腫痛出血之人有益。《食物中藥與便方》中曾介紹:“痔腫出血:鮮陽桃,切碎搗爛,以涼開水沖服,1日2~3次,每次2~3個。” 蕺菜:又稱魚腥草。性寒,能清熱解毒。《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大腸熱毒,療痔瘡”,《本草綱目》中也有“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的記載。由此可見,痔瘡患者食之頗宜。 此外,痔瘡患者還宜食用蜂蜜、芝麻、胡桃、柏子仁、山藥、木耳菜、番薯、藕、胡蘿卜、黃瓜、冬瓜、苋菜、芹菜、百合、荸荠、柿子、柿霜、海參、田螺、南瓜子、梨子、蘋果、草莓、猕猴桃、白木耳、牛奶、豆漿、燕窩、西洋參等。
瘘瘡-預防 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就會好點,有便秘的人更要注意。 要注意以下內容: 一是保持大便順暢,就是要注意飲食和飲水,多吃水果、蔬菜(以根頸類蔬菜為好,可以解決和避免便秘問題)。 二是堅持用藥,藥物品種很多,馬應龍好一點。 三是保持下身衛生,最好每天能清洗兩次以上。 四是注意運動,也就是保證下身部位的血液循環良好,以便很好地供氧,並能帶走毒素以排出體外。 五是每天晚上進行十分鐘的按摩,增強血液流通,達到保健治療作用。
瘘瘡-治療方法 1、治瘘瘡不合。先以溫熱的淘米水洗淨患處,再用葵葉微火烘暖貼上,貼過二、三百葉,把膿引盡,即可合口生肉。忌魚、蒜、房事。 2、一切瘘瘡的治療便方。用霜後收采和曬干的苦瓠花研為末,敷患處。 3、瘰疬瘘瘡。用雄雞屎燒灰。調豬油塗搽。 4、鼠屎:煮服,治方傷寒勞復發熱,男子陰易腹痛,通女子月經,不死脂;研末服,治吹奶、乳癰,解馬肝毒,塗鼠瘘瘡;燒存性,敷折傷、疔腫諸瘡貓犬傷。 5、鳔。釋名鳔:甘、平、無毒。主治:止傷血出不止;燒灰,豕陰瘡、瘘瘡、月蝕瘡。 6、鳄魚。釋名土龍。氣味(鳄魚甲)酸、微溫,有毒。主治:心腹症瘕、瘰疬瘘瘡、崩中帶下等。 7、蜣螂轉丸。釋名蜣螂,俗稱推屎蟲。蜣螂轉丸,亦名土硝。氣味鹹苦、大寒、無毒。主治:傷寒時氣、黃疸煩熱、吐瀉、項瘿(甲狀腺腫)以及一切瘘瘡等。
瘘瘡-鱉甲浸酒方(瘘瘡) [配方]炙鱉甲120克,燒酒250毫升。 [制法] 將上藥研末,置容器中,加火燒酒,密封,浸泡7天後即可取用。 [功用] 滋陰、軟堅、散結。 [主治]瘰疬、瘘瘡及風頑疥癬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