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服2次。 [附記]引自《普濟方》。 肛瘘,又稱肛漏,是肛門直腸瘘的簡稱。肛漏的命名是以發病的形態而命名的。這是因為其主要症狀是從肛門周圍皮膚上的瘡口反復地淋漓不斷地向外流膿或膿血,甚至流出糞便,因而把此稱作漏。而瘘和窦有很大不同,瘘在人體內和體外應有兩個互相貫通的管道,可由體內向體外排出膿汁、分泌物等;而窦只是一個向外的管道,只有一個外口,與體內不相通。民間稱漏則依其症狀而言,把這種從肛門周邊皮膚上的瘡口流出膿血或糞水的病,形象地比喻為瘡孔內隱藏著一個偷糞老鼠,因而俗稱為“偷糞老鼠”。
肛瘘的手術方法較多,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①肛瘘切開和切除術:手術的目的是將肛瘘的內口、瘘管、外口、支管和瘢痕組織切開或切除。 ②切斷肛管直腸環和括約肌:此手術可造成肛門失禁,因此,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必須與括約肌纖維的方向成直角切斷; 第二,一次不可切斷兩處,如需要切斷時,應分期手術,或一處切斷一處掛線。 ③傷口一期植皮:切除瘘管、內口,止血修整傷口後,以溫鹽水沖洗傷口,取薄皮片覆蓋於傷口之上,並間斷縫合,加壓包扎,並控制大便排洩。 ④掛線療法:即將膠圈由外口穿過瘘管,從內口穿出,緊緊結扎,使瘘管壁發生壞死,成為開放性傷口,達到治愈的目的。 ⑤藥捻療法:用清熱解毒、祛腐生肌的中藥做成藥捻,從瘘外口插入,使瘘管痊愈。 ⑥姑息切除術:該手術不切斷外括約肌,適用於低位肌瘘和後方淺部蹄形肛瘘。 肛瘘是發生於肛門附近及直腸下部的瘘管。肛瘘一般由內口、外口和瘘管三部分組成。內口多數在肛管齒線附近的肛窦內;外口在肛門周圍皮膚上,有時不止一個;瘘管壁是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肛瘘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40歲的人發病率較高。病程自數月於數十年不等。肛瘘的主要症狀是局部流膿,濕癢及疼痛。初期流膿較多,色黃而稠,糞臭味重。久之,膿液逐漸減少,時有時無,稀淡如水,如果過於疲勞,則膿液增多,可有糞便流出。有時瘘管外口可暫時封閉,但不久病人又會出現發燒、局部腫痛,封閉的外口可再度穿破,待膿液流出後症狀才逐漸消失。肛瘘暢通時一般無疼痛感,僅有局部墜脹感,但也有因內口較大,糞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或有炎症時疼痛加劇。因膿液不斷刺激肛門周圍皮膚可引起肛周瘙癢症,也可伴發肛周濕疹。急性炎症期或慢性復雜性肛瘘,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貧血、消瘦和食欲不振等。肛瘓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為輔。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肛漏”、“漏瘡”等范疇。其病多由於濕熱下注,肛周氣血運行不暢,濕熱與氣血相互搏結,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後瘡口不收,或暫時愈合,日久又化膿破潰,反復發作,遂成肛瘘。也有因虛勞內傷引起的,這種肛瘘多膿液清稀,久不愈合。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①實證:局部可們及硬索狀物,外口呈凸形,膿水較稠厚,或伴口干,發熱,便秘,小便赤,苔黃,脈弦數。 ②虛證:局部無硬索狀物,外口凹陷,呈潛行性,膿水稀薄,伴有虛熱,盜汗,舌淡紅,脈細數。
一、可選用的西藥 如果肛瘘外口有炎症,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晚和便後各1次,等炎症消失後手術治療。
二、可選用的中成藥 1.實證: (1)連翹敗毒丸: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2)二妙丸:每次6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3)活血消炎丸:每次3g,一日2次,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4)珠黃八寶散:外用,視患處大小取本品適量薄薄撒於瘡面上,然後蓋以油紗條,每。日換藥1次。 2.虛證: (1)八珍丸(補汁、沖劑):大密丸每次1丸,或水密丸每次6g,一日2次;或濃縮丸每次8丸,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煎青劑每次口服15—20g,一日2次。沖劑每次1袋,一日2次,開水沖服。 (2)知柏地黃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或濃縮丸每次8丸,均為一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搜風順氣丸:每次1丸,一日1—2次,溫開水送服。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