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湯頭的味道改變,同時也會讓湯看起來較為混蝕。
2.如果在吃後感到口干舌燥,可能是鍋底添加味精。
3.如果拿上來的鍋底看起來不是深紅色,而是帶有橘紅色的話可能辣椒油太少,如果發黑可能就是辣椒油過多。 謝謝樓上,學習了 炒制基礎底料
原料:干辣椒節2000克郫縣豆瓣400克生姜200克獨蒜500克花椒400克八角60克三柰20克小茴50克桂皮30克草果20克香葉10克公丁香5克荜撥10克化豬油500克生菜油5500克
制法:
1干辣椒節入沸水鍋中氽一水後,撈出瀝水,放入攪拌器內絞茸(或用碓窩搗成茸),制成糍粑辣椒;郫縣豆瓣剁細(或絞茸);生姜拍破;八角、桂皮掰碎;草果拍破;生菜油煉熟後晾涼。
2大炒鍋置火上,注入熟菜油和化豬油燒熱,投入生姜塊、獨蒜爆香,下入糍粑辣椒和郫縣豆瓣茸,轉小火用鍋鏟翻炒約1.5小時至水氣將干時,再下入八角、三柰、小茴、桂皮、草果、香葉、公丁香、荜撥等,續炒約半小時,至香味溢出且色呈棕紅時,下入花椒炒勻,離火加蓋焖制,自然冷卻後即成無渣紅湯火鍋基礎底料。
注意事項:
1基礎底料主要以糍粑辣椒來提辣提色,郫縣豆瓣的用量宜少,以不超過干辣椒的20%為宜;若郫縣豆瓣過多,則炒制時易粘鍋而焦煳,使油脂和湯料的顏色變深變黑,且味發苦。
2加入化豬油可增加脂香味,但用量不宜過多。
3炒制底料時一定要用小火並且火面要寬,油溫應保持在三成熱左右。若因火力過大導致油溫過高,則可將鍋離火炒制,待油溫降低後再重新上火炒制。
4炒制時須用鍋鏟不停地鏟動鍋底,以避免物料粘鍋。香料下鍋後以炒出香味為度。
5花椒含有大量的揮發油成分,因其麻味和香味受熱後很容易揮發掉,所以花椒應在最後下入油鍋中,且不宜久炒,以炒勻為度。
6離火加蓋焖制的目的是利用底料的余熱將香料的部分香味和花椒的部分麻香味溶入油脂中。
7基礎底料的色澤以棕紅色為最佳。若色過深則(呈黑紅色)可能是因火力過猛或鏟動不均勻而粘鍋焦煳造成的,其味略發苦;色過淺(呈黃紅色)則是炒制時間不夠(辣椒的紅色素沒有充分溶入油脂中),其味燥而不香。
8炒好的基礎底料放置1~2天後使用最佳,其色澤、辣味和香味都充分溶出來了。
熬制高湯
將豬棒子骨、牛棒子骨(均敲破)、老母雞、老母鴨放入不銹鋼桶中,摻入清水,下入姜塊、蔥節,倒入料酒,用大火燒沸後撇淨浮沫,轉小火加蓋保持微沸熬約1小時,即成高湯。
注意:熬制高湯時,需用小火,這樣熬出的湯,清澈不渾濁,用它對成的紅湯火鍋鍋底,才不至過於濃稠而煳鍋。
調制鍋底
將基礎底料和煉好的牛油按4:1的比例制成混合料,再將六成的混合料和四成的高湯裝入一不銹鋼桶中,放入拍破的胡椒,加蓋以小火熬約1~2小時,調入精鹽、味精、雞精、冰糖、醪糟汁,用細漏勺打去料渣,舀入火鍋盆內,即成火鍋鍋底。上桌點火即可燙食原料。
混合料和高湯經過長時間熬制後,牛油與菜油充分融合並與香料產生復合型的香味,基礎底料中辣椒的辣味、花椒的麻香味也能充分溶入湯汁中。冰糖和醪糟汁也可在上桌前直接加入鍋底內。在混合料中還可加入少許化雞油,使其味更香。
附:①煉制牛油的方法
大多數紅湯火鍋中或多或少都要加入牛油,可起到增加香味的作用。牛油質量的好壞對火鍋的味道有很大影響。所以,煉制牛油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選用新鮮無異味的牛油,洗淨後切成小塊,放入淨鍋中,摻入適量的清水,投入大蒜和姜塊(拍破),倒入料酒,上火熬至水分干且香味溢出時轉小火,繼續熬至全部出油後,打去渣子,即得牛油。若選用市場上制好的牛油,可先將牛油放入沸水鍋中融化後,倒入料酒,上火熬制片刻,除去異味,濾淨雜質,再將表面油脂,放入另一口鍋中,加入姜塊和大蒜,上火熬至水分干時,揀去姜蒜,即得干淨牛油。
注意:要掌握好煉制牛油的火候。牛油煉老了會沒有香味,牛油煉得太嫩則牛油味太濃,並且還會使火鍋鍋底產生很多泡沫。另外,在調制鍋底之前,煉好的牛油不能與基礎底料混和在一起,應分開保存,這是因為牛油與菜油的熔點不同(常溫下,牛油呈固態、菜油呈液態),兩者混和,冷卻凝固後的牛油不利於香料的香味與油脂充分融合。
②鍋底添加紅湯的方法
當火鍋涮燙到一段時間後,火鍋盆中的油脂和湯料會逐漸減少,這時需要向火鍋盆中添加湯汁。我們常見的加湯方法是向鍋中摻入熬好的奶湯(用棒子骨等熬制),而無渣紅湯火鍋中,我們則采用向鍋中添加自己單獨熬制的紅湯。因為隨著鍋中油脂和湯料逐漸減少,其香味、辣味和麻味也慢慢變淡。這時若向鍋中添加無味的鮮湯,則味道會變得更淡,而向火鍋盆內添加特別熬制的紅湯,則可以補充損失的油脂和湯料,讓火鍋的風味始終保持一致。
將制成的混合料和高湯按4:6的比例,像熬制鍋底那樣,另鍋熬制成紅湯,即成添加的紅湯湯料(當然也要濾去料渣)。
1干辣椒節入沸水鍋中氽一水後,撈出瀝水,放入攪拌器內絞茸(或用碓窩搗成茸),制成糍粑辣椒;郫縣豆瓣剁細(或絞茸);生姜拍破;八角、桂皮掰碎;草果拍破;生菜油煉熟後晾涼。
2大炒鍋置火上,注入熟菜油和化豬油燒熱,投入生姜塊、獨蒜爆香,下入糍粑辣椒和郫縣豆瓣茸,轉小火用鍋鏟翻炒約1.5小時至水氣將干時,再下入八角、三柰、小茴、桂皮、草果、香葉、公丁香、荜撥等,續炒約半小時,至香味溢出且色呈棕紅時,下入花椒炒勻,離火加蓋焖制,自然冷卻後即成無渣紅湯火鍋基礎底料。
注意事項:
1基礎底料主要以糍粑辣椒來提辣提色,郫縣豆瓣的用量宜少,以不超過干辣椒的20%為宜;若郫縣豆瓣過多,則炒制時易粘鍋而焦煳,使油脂和湯料的顏色變深變黑,且味發苦。
2加入化豬油可增加脂香味,但用量不宜過多。
3炒制底料時一定要用小火並且火面要寬,油溫應保持在三成熱左右。若因火力過大導致油溫過高,則可將鍋離火炒制,待油溫降低後再重新上火炒制。
4炒制時須用鍋鏟不停地鏟動鍋底,以避免物料粘鍋。香料下鍋後以炒出香味為度。
5花椒含有大量的揮發油成分,因其麻味和香味受熱後很容易揮發掉,所以花椒應在最後下入油鍋中,且不宜久炒,以炒勻為度。
6離火加蓋焖制的目的是利用底料的余熱將香料的部分香味和花椒的部分麻香味溶入油脂中。
7基礎底料的色澤以棕紅色為最佳。若色過深則(呈黑紅色)可能是因火力過猛或鏟動不均勻而粘鍋焦煳造成的,其味略發苦;色過淺(呈黃紅色)則是炒制時間不夠(辣椒的紅色素沒有充分溶入油脂中),其味燥而不香。
8炒好的基礎底料放置1~2天後使用最佳,其色澤、辣味和香味都充分溶出來了。
熬制高湯
將豬棒子骨、牛棒子骨(均敲破)、老母雞、老母鴨放入不銹鋼桶中,摻入清水,下入姜塊、蔥節,倒入料酒,用大火燒沸後撇淨浮沫,轉小火加蓋保持微沸熬約1小時,即成高湯 麻辣燙底料 專業的:關鍵是四川的紅尖辣椒,剁成1厘米長的小段(備用),然後是四川特產的麻椒(特別麻),放入適量的鹽、味精、蚝油、食用油等爆炒,再加入高湯熬制。這樣就可以了。(我特別問過四川的大廚哦!!) 麻辣燙的口味特點正如它的名字,不過還要加上一個"鮮"字。因為多采用新鮮生料品,本味突出,當然鮮!烹饪行業說的"辣不蓋鮮","一燙如三鮮",都被這位"麻辣燙後生小"集於一身了。 麻辣燙的制作方法 配料:(根據自己的愛好,原料的種類、多少可增可減) 葷菜:兔腰50克毛肚50克鳝魚50克豬環喉50克午餐肉50克鴨腸30克 素菜:藕片80克莴筍80克冬瓜50克香菌50克豆腐干50克白菜80克花菜50克青菜頭80克 調料:牛油250克菜油100克郫縣豆辦150克永川豆豉50克冰糖10克花椒5克胡椒2克干辣椒30克醪糟汁20克紹酒20克姜米10克精鹽100克草果10克桂皮10克排草10克白菌10克辣椒面250克鮮湯1500克 制作程序: 1、制鹵水。炒鍋置旺火上,下菜油燒到6成熟後,下郫縣豆辦(先朵細)煵酥,速放入姜米、花椒炒香後立即下鮮湯。再放入舂茸的豆豉、研細的冰糖、牛油、醪糟汁、料酒、精鹽、胡椒粉、干辣椒、草果等佐料。熬開後打去泡沫即成鹵水。 2、制主料。將勞菜洗淨、兔腰、鳝魚、鴨腸切成2厘米長寬的方塊;毛肚、豬環喉切成4厘米左右見方。午餐肉切成4厘米左右見方的薄片;素菜切成3厘米左右的薄片。用洗淨的竹簽,將肴穿成約三四十克一串。 3、燙制。鹵水鍋置旺火上,使之保持小沸,將各類菜用串好的竹簽燙制,根據不同菜肴的火候燙制成熟。 4、蘸食。燙制成熟的菜肴放在裝有辣椒面和炒鹽的盤內,根據自己的口味需要蘸辣椒和鹽後食用。或蘸或不蘸,或多或少由自己決定。 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燙制的成品不熟。麻辣燙使用的主料應是比較容易成熟的。不能采用象雞翅、雞爪、鴨掌、牛肉等不容易燙熟的原料。鳝魚、帶魚一類的菜肴,燙制的時間也應長一些,燙制這類原料時不要擺動過多、過快,掌握好火候,就不會出現不熟的問題了。 在川菜所有菜肴中,目前使用香料種類最多的還是以四川麻辣火鍋為代表其次為四川鹵菜,其香料可與麻辣火鍋香料互用,只是在品種用量上有一些差別。據我了解,早年部分火鍋店在麻辣火鍋中喜歡用罂粟殼,認為加入後味道就特別香,故在舊時的四川麻辣火鍋中使用得相當普遍。眾所周知,鴉片就是從罂粟中提煉出來的,舊社會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和創痛,至今讓我們記憶猶新,而在火鍋中加入罂粟殼也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鑒於此,後來的火鍋從業者已改用其它一些香料以取代罂粟殼的增香、止痛、止瀉作用。下面根據筆者的體會,對川味火鍋的各種香料作一簡單介紹,僅供讀者參考。
1甘菘在麻辣火鍋湯料或鹵菜中常用的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之為香草,重慶人稱其為香菘,其實應該叫甘菘,又名甘菘香。甘菘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具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療胸腹脹痛、胃痛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藥。在麻辣火鍋湯料或鹵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濃郁。不過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超過5克,否則香氣"膩人"。
2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為丁香的花蕾,烹調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濃,嘗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溫,有暖胃、止嗝逆、驅風、鎮痛的作用。在烹調中的用量應在1~2克以內,千萬不可多用。
3八角應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這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味香料。其特點是聞之芳香,嘗之微甜。其性味辛、溫,有溫中開胃,祛寒療疝的作用。在烹調中無論是火鍋、紅燒、鹵水均可使用。由於其香味是有人喜歡有人煩,故在使用中比較靈活,以5~10克為宜。
4小茴香又叫茴香、香絲菜、懷香、野茴香。全國多數地區都有栽培,且為人們所熟悉,其鮮品莖葉在烹調中常見用於制作茴香胡豆、茴香餡餃子等。其成熟果實猶如小稻谷粒或孜然,有特異芳香氣。作為香料使用,廣泛用於紅燒、鹵水、麻辣火鍋中。在火鍋中可適當加大用量,比如10~20克或更多一些。在藥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行氣止痛、健胃、散寒的作用。
5草果一種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嘗之味怪,不好受。其藥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祛痰溫中、逐寒抗瘧疾的作用。烹調中可拍破或整粒使用,作為香料與牛肉同燒或同鹵,其風味尤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