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 越南菜
比起其它東南亞料理,越南菜口味顯得清爽順口。它受中國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飲食文化,烹饪上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焗焖、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較少。即使是一些被認為較“上火”的油炸或燒烤菜肴,也多會配上新鮮生菜、薄荷菜、九層塔、小黃瓜等可生吃的菜一同食用,以達到“去油下火”的功效。
越南菜非常注重色、香、味,魚露、蔥油、炸干蔥和花生碎粒是烹調時用於調香的四大金剛;而香料的使用則是越南菜的重中之重,越南香料都是用新鮮的植物來做的,鵝香草、藍香、林香葉是每道菜必放的香料,給越南菜增添了特有的風味;在吃越南菜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魚露的使用。越南的土制魚露,堪稱餐飲一絕,其貌不揚,但蘸上食物放進口後,卻又有種說不出的美味,且帶有旋轉的回味,所有濃膩化不開的菜,若放少許魚露便有清新的風味,據說魚露是越南婦女身材窈窕的秘方,相當滋陰。
生菜包
越南盛行以生菜包裹油炸及燒烤的食物,他們認為這樣能中和燥熱,吃起來會非常清淡爽口。
越南甘蔗蝦,外皮金黃酥脆,蝦肉鮮嫩同時又吸取了蔗的清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此菜的正宗食法是:抽出甘蔗,將蝦卷連同米粉、小黃瓜包裹在生菜裡,蘸自調的魚露吃,最後將甘甜的蔗枝咀嚼吮汁以降火。
越式沙律
與西式沙律常用沙律醬不同,越式沙律多用香茅、金不換、薄荷加上酸辣汁來調味增香。
蝦沙律,大頭蝦肉質鮮甜,蝦頭的膏特別豐腴酥香,盤底裡一點不漏地吸收了大頭蝦蝦汁和蝦膏的青瓜和番茄更被消滅干淨。據說,越南人食用大頭蝦時,為了保持其鮮美,大多用水蒸熟後蘸胡椒鹽、檸檬汁吃,嘗的是蝦頭裡又厚又黃的蝦膏。
越式酸辣湯大概是最大眾化,也是“沒有選擇余地”的熱湯。它主要是以生魚為湯底,加入蝦膏、蟹膏,再配以番茄、酸梅、辣椒加以清炖,最後灑上少許法國紅酒,有點像法國海鮮湯,味道非常酸、鮮,除了當湯喝外,也可泡米粉或飯來吃。
酸辣湯
海鮮酸湯,可說是海鮮大雜燴,蝦、鱿魚、越南芒魚共冶一爐,一起擔當著增鮮的角色,菠蘿、番茄增色,酸菜葉、芫茜葉增香,最少不了的是越南酸梅子來協調各材料的味道,令湯酸甜醒胃,鮮香無比。
生牛河
生牛河是越南出了名的庶民料理。最美味所在是湯底,以牛腩、牛骨、花椒、八角、香茅、香葉、白胡椒粒等煲足8小時,煲的過程要不斷去掉煲出來的雜質,最後出來的就是牛肉清湯。生牛河上桌時還會附上番芫茜、金不換、芽菜、辣椒、青檸、辣椒醬等,這些都是帶起生牛河味道的泉源。先在下配料前喝一口湯,感受一下湯底的原味;然後將芽菜、金不換及番芫茜放進湯內,味道才得以散發出來;最後搾點青檸汁出來,就可以正式品嘗。
特別牛肉粉,在香港人中有“火車頭”的別稱,由生熟牛肉、牛筋丸、牛柏葉等組成,口感軟滑細膩,不像普通的粉面那樣放久了會吸收湯汁而變糊。
越南咖啡
與其他餐館不同,越南餐館供應的是滴漏式咖啡:將越南原產咖啡豆磨成粉末後,置於狀如迷你高壓鍋的沖泡器皿中,然後將沖泡器擱在咖啡杯上,沖入開水,任濃郁的咖啡汁由沖泡器底部的小孔中流入杯中。 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等。由於受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影響,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和內容,與中國基本相同。春節在農歷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節日。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吃月餅。
越南的春節在越歷(與中國農歷相同)正月初一開始,這是越南民間最重要的節日。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家家准備年貨。春節期間人們換上節日盛裝,男穿西服,女著長袍。過春節,吃團圓飯,燃放煙花炮仗,祭祀祖宗,串親訪友,互相拜年。家家產戶吃一種方形的肉粽子和圓形的米糕,這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歲習俗,零點一到,房外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天空,房裡開始供拜神靈、祖先。除夕拜供結束後,大家都高興地到廟宇亭寺獻上香,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貼春聯、掛年畫,以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用漢字或越文書寫,年畫一般為“胖娃娃”、“老鼠迎親”等。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三樣節日裝飾品:一束鮮花、一盆金桔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盤子,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吉利,欣欣向榮。在春節期間,有種種禁忌:不能干農活,不能吵架、講粗話,不能弄壞東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們互相拜年,也是春節的主要活動。大年初一清晨,第一個進人家門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選擇和安排,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全家來年吉凶禍福的兆頭。
春節期間,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歡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臘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參加各種游戲:斗雞、套圈、射擊、插花比賽、摔跤比賽等。京族人過春節都有正月初一趕廟會的習慣,廟會上,五裡八鄉的長龍隊、獅子隊聚集在一起,金龍狂舞、雄獅相戲,場面十分熱烈。人們還爭相參加猜謎、對歌等游戲。為婦女組織的煮飯游戲十分有趣,還有水上煮飯比賽更為風趣,先比賽吃甘蔗,不僅要吃得快,還要用吃後的甘蔗渣作燃料燒飯,要求一邊做飯,一邊要照料一個孩子,同時還要守著一只青蛙,不讓它跳到水裡,最後看誰先把飯煮熟,優勝者被認為這一年會最吉利。城鄉有各種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演出民間傳統戲劇、蕩秋千、賽船、水上木偶戲等。
越南春節有立竿驅鬼的習俗,春節時,要立迎春竿驅鬼,迎春竿又稱逐鬼竿,竿長5~6米,春節期間立在戶外。竿梢懸掛竹圈,圈上掛一些小玩具和小鈴铛,竿梢懸掛物象征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父母為子女准備糯米酒釀、黃姜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幾種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區讓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雞蛋和飲椰汁,大人飲雄黃酒,並將雄黃塗在小孩頭、額、胸、臍各處以逐蟲。許多地區的孩子用指甲草塗染手指和腳趾,佩戴由巫師用五色線繩編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體弱多病幼兒的家庭,節前清晨給幼兒穿上這樣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藥是一項必不町少的活動,人們認為“端午草藥”最為靈驗,許多集市上有此藥專賣攤
哈節是越南京人獨特的傳統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直譯就是唱歌的節曰。節日的活動內容以唱歌為主。過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在每年越歷六月初十過節,有的在八月初十過節。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時,哈亭還可供人們乘涼、唱歌及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訪問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請,不要走進哈亭,女性游客尤應注意,對哈亭供奉娛樂休闊的神像、牌位,不要觸摸、指點。
每逢哈節,男人們聚集於哈亭,祭祖、宴飲、觀戲、角力,徹夜狂歡。哈亭正堂的東、西兩側,築有多級台階,過哈節時,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屬的等級分別就座,共有高級、中級、低級、白丁、大力5個等級。這5個等級的劃分,是根據修建“哈亭”時各家所捐獻的錢財數額來決定的,捐獻錢財最多者列為高級,坐在高級的座位上,分得較多的祭品,其余依次而下,白丁、大力兩個等級除就座於最低的台階外,還負責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別人等體力勞動。到會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來的客人均可參加集體宴會,婦女則不能參加。男人們一邊吃喝,一邊聽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達旦。在哈節期間,除清歌手到哈亭裡唱歌外,還經常請戲班到哈亭唱戲,或者在哈亭外面舉行斗牛、角力比賽等活動。
中秋節在越歷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餅。由於中秋節以兒童為主,所以,中秋節又稱兒童節。中秋之夜還有點彩燈習俗。相傳過去有一條鯉魚修煉多年成精,夜晚出來害人,致使家家閉戶,不敢外出,後來黑臉包公教人們制作鯉魚形紙燈—,並在鯉魚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們挑燈出門,妖精見後卜分懼怕,不敢再來作惡。從此,中秋之夜孩子們拿著各種形狀的紙燈,在月光下玩耍。中秋節農村還組織競舟、祭龍等活動。
盤古節是越南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越歷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殺雞宰豬,以做供品,祭祀開天辟地始祖盤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儀式隆重,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進行祈禱,氣氛莊嚴肅穆。
送灶王節在越歷臘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燒化紙錢,供奉麥芽糖福。家家戶戶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賜福。
越南的華人還保持著祭神的習俗,如祭財神、土地神、護財神等,華人視天後母為保護神,天後母的誕辰紀念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民眾的節日。在寺廟的院子裡組織從劇表演,人們向天後母獻供各種物品、香火,給佛像沐浴,祈求福祿與平安。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華人的重大節日。除了祭祀外,還組織各舞龍隊、武術隊、體操隊在各個寺廟表演,吸引很多觀眾。華人還祭祀其他的神靈,如正月十三祭關公之靈等。這些體現了越南華人的共同信仰與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
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基本禮儀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隨著赴越南旅游的漸興,這個長久以來半封閉的國家正在逐步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裡介紹一些越南人最常見的禁忌,是[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