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肝髒功能就差,若再缺乏營養,則脂肪肝就很難根除。
5、禁酒
肝細胞的1/3脂肪化時即可診斷為脂肪肝,輕度脂肪肝只要禁酒後4-6周就會消失。但是如果繼續喝酒,肝髒就會纖維化。這種病以戒酒為治療根本。
6、補充維生素
很多維生素是通過肝髒的代謝作用才轉化成對人體有用的物質的。所以一旦肝髒染病,功能下降,維生素的代謝功能當然也會下降。所以需要攝取比平時更多的維生素來補充維生素的不足。
7、保持大便通暢
盡量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吃洗淨的水果、蔬菜,同時補充充足的水分。由於人體缺乏纖維素酶,在腸內不被吸收的纖維物質就會刺激腸壁蠕動和分泌黏液,促進排便發生。據觀察,人們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12-14小時就可由腸道排空,而低纖維食品需要28小時以上。而且,纖維素還會維護腸道菌群生態,限制某些腸道菌的增長,使二次膽汁酸降低。另外,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早上為宜。在晨間起床前用手掌從上腹向下腹推拿10次,從左右肋緣分別向左右下腹按摩10次,均會使排便更容易。
8、善用顏色
研究發現,粉紅色的燈光可使肝性發怒的患者鎮靜;塗上白色、淺藍色的病房有利於減輕肝病患者的心理緊張和對疾病的恐懼感。戶外的綠色樹陰、嫩綠草坪、風平浪靜的湖水及幽雅的綠色環境,都能促進肝病患者康復。對於脂肪肝患者來說,經常到戶外走走,欣賞一下大自然秀美的風光,可以輔助病情的治療。
9、減少長時間看書、看電視
在肝病患者自我療養中,注意勞逸結合和休息,首先就要做到保護眼睛。生活中看書勞作超過1小時者應視遠景5-10分鐘作為休息;埋頭伏案,眼睛疲勞時看一看綠色的草坪或樹木,或者極目遠眺,也會解除勞累。實際上,眼睛的疲勞和腦力上的疲勞與您自覺的身體上的疲勞一樣,均能影響肝病的康復。另外,長時間地看電視,因劇情起伏而引起患者情感上的波動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可怕的糖尿病並發症 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
其實,患了糖尿病,就糖尿病本身而言,並不使人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並發症。糖尿病幾乎所有的危害,都來自其並發症。
並發症多多 糖尿病並發症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並發症來勢洶洶,處理不好可危及生命,處理好了就可僥幸渡過,而且基本上不留痕跡。而慢性並發症來得則較為隱蔽,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早期尚可逆轉,晚期則必受其害。 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包括血管和神經兩大類,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眼部。易引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有失明的危險。 (2)腎髒。會導致腎功能衰竭;身體裡很多廢物就無法排出,所以就容易引起尿毒症。 (3)神經。主要為神經麻痺,易引起手腳麻木、腹瀉、便秘、年輕男性病人陽痿等,同時亦可能會影響心髒的跳動、胃腸的功能、感覺運動等。 (4)血管。因為血液中的高血糖將造成動脈硬化,容易發生腦血栓、腦中風、腦梗塞、心絞痛、冠心病等,有造成偏癱、半身不遂的危險。另外,下肢血管病變,易造成腳冷,間歇性跛行。若有傷口產生,傷口不易愈合,易引起肌肉組織壞死而有截肢的危險。下肢血管病變者,一般會有神經病變,感覺不敏感、遲鈍,雙腳燙得起泡也不感覺疼,有的爛到骨頭了都感覺不疼。 此外,還會發生一些泌尿系統病變,如並發腎盂腎炎、膀胱炎,皮膚病變,如起疖和癰、腳癬、陰部瘙癢等。
發生幾率高 在2001年,筆者曾受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的委托,在全國除了西藏、台灣、香港和澳門四個地區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性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調查,這項調查涉及了過去十年中住院的2萬多位糖尿病病人。調查統計發現,我國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率已經很高,有些並發症已經達到或超過西方國家水平。有一半的1型糖尿病病人和2/3的2型糖尿病病人,至少有一種慢性並發症。整個2萬多例糖尿病病人中,就有73.2%的人有一種或者多種糖尿病慢性並發症。 這些數據表明:與糖尿病慢性並發症作斗爭,成了我們的主要任務。所以筆者深深地感覺到,對現有的糖尿病病人以及血糖升高者說一句:“要警惕糖尿病並發症,要與糖尿病並發症作斗爭!”,是非常必要的。 高危人群要提防 對於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病人來說,糖代謝紊亂從輕到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高危人群階段,血糖升高階段,糖尿病階段。 高危人群,就是血糖正常,但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的危險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糖尿病人的親屬、肥胖者、代謝綜合征者,或生過大於4千克以上的巨大胎兒婦女等。 處於高危人群階段的人,如果不注意預防,那麼他(她)就會沿著糖尿病進展的道路發展,即進入第二個階段(血糖升高階段)。目前國際上把這個階段稱為糖調節損害階段,實際上就是血糖已經升高,超出正常值,只不過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而已。對於這部分人,也可稱為血糖升高者。 血糖升高者,如果平時加以注意預防保養,有可能會回到高危人群中去。如果不注意預防,則很可能發展為糖尿病。一旦發展到糖尿病階段,逆轉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控制血糖是根本 一般來說血糖的正常范圍,空腹時血糖應為60~100毫克/升。能在正常范圍內最好,但是年齡在70~80歲的老人,不要求他的血糖完全在正常范圍內,可以比正常稍高一點。若老年人出現低血糖,血糖太低會影響心髒、腦子的功能。吃飯後2小時血糖不超過140毫克。
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疾病。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防止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根本所在。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最好不抽煙、不喝酒,吃低鹽、低脂、低糖食物,要加強身體鍛煉,同時還要定期到醫院檢查,調整治療。 慢性的高血糖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紊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滲昏迷而危及生命。慢性高血糖可導致各種組織器官尤其是眼、腎、神經以及血管損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糖尿病的真相(原創) 由於祖國醫學研究的滯後,加之一線醫療工作者對理論上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很多患者並不知道糖尿病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是不能治愈的終身疾病? 這裡我只針對2型糖尿病做一些解釋,但也不代表全部,因為還有許多事情沒有搞清楚,但以現有的科研成果,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機會真正的和病患剝離的! 我在這裡分三個層面來解釋,第一個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一種解釋,在國內這種解釋還非常廣,並且大部分的治療方法都是針對此方面,就是直接認為是胰島出了問題。因為人體內的血糖只有通過胰島素的控制才能發揮作用,而胰島分泌的胰島素少或者質量不好,不能很好的被利用,造成血糖不受控制,所以就得了糖尿病。所以醫生就會使用一些藥物來刺激你的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滿足血糖的需要,但胰島畢竟是人體的器官,經常性的用藥物來刺激就會慢慢讓它的功能消失怠盡,不能再分泌了,這時候醫生會建議你直接打胰島素來代替自身分泌,這時你的胰島已經完蛋了! 有醫療專家提出讓患者在病患早期就先打胰島素,這是現有技術下最好的方法,國外發達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可以讓胰島得到充分的休息來恢復分泌功能,但打胰島素的量很難控制,容易造成低血糖更加危險。另一方面也不能控制到底讓胰島休息多長時間合適,時間長了也一樣會使它失去功能,而胰島素泵這種先進的儀器還不在大多患者的經濟承受范圍之內,所以這種方法也沒有得到普及。 不管是刺激胰島還是替代它,對人的身體都是非常有害的,而且過程煩瑣,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更大的問題,我們都不建議這樣的治療方法! 還有一種藥物是直接作用於你吃的食物,讓你產生的糖份直接減少,結果是營養不良的現象開始出現,抵抗力,免疫力都會下降,身體更容易受損。另外,糖本是人不可缺少的東西,少了也不行,所以這種方法也不被看好!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人們發現,在血糖被控制的情況下並發症還是會來,而且危害極大,這就是醫生都會告訴你真正可怕的是並發症的原因,因為你根本阻止不了! 更可怕的是,我國的醫療工作者們在治療方法上還停留在這個層面! 插一句,現在的醫療工作者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就是你在醫院裡經常見到的醫生或護士,他們是現有技術和藥品的使用者,所以他們的認識和方法也只停留在這個層面,沒有自己獨創的治療方法,他們甚至會直接讓你要先樹立一種糖尿病絕對不能治愈的思想,然後再調理,還會告訴你所有說能治好病的人都是騙子,但他們又從不會說他們會對你的病沒有辦法,而他們自己又完全知道自己是無能為力的,種種的矛盾造就了我們現在已知的醫療群體,也使社會對他們的信心和信任在大幅下降,所以有時候“先要問問醫生”或“要聽醫生的話”並不是完全正確的,要慎重挑選醫生!另一種是做科研工作的醫學專家,研究各種疾病的成因和新的治療方法,但在國內由於很多信息和設備都不足,加之大多人都以“藥治”的角度尋求解決的方案,寄希望於研究出一種“靈丹妙藥”來針對某一種疾患,這和大部分患者的思維模式是共同的,所以在慢性病領域已經很久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東西了,而他們有很多處於閉關自守的狀態,特別是中西醫之間的難以融合,使很多國外已成型的概念或發現很難利用。第一種基本是授命於第二種,而我們受的教育都是要絕對聽從醫生的,結果可想而之,所有的人都說治不好,又都不知道為什麼! 繼續說病,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個不能解釋的現象,就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胰島是正常的,這就和原來的認識發生了沖突,看來還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在起作用,到底是什麼呢?大約前兩三年的時候,有人從國外帶來了最新的概念,這種概念在國外已有多年歷史並且有了相應產品。“胰島素抵抗”的說法開始得到人們的了解。原來在我們的血液細胞當中有一種蛋白質,而胰島素只有和它結合才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我們把這種蛋白稱作“受體”,如果受體不接受胰島素的話,分泌多少胰島素也是沒有用處,來自體外的胰島素一樣沒有作用,我們把這種不接受的現象稱作“胰島素抵抗”。而胰島是它的第一個受害者,可以說我們都冤枉了胰島,它為了保護我們的身體,不斷的分泌胰島素以為可以解決,但結局只有自己的“氣絕身亡”,還要在醫生的無知下背上所有的罵名,並且被他們毀掉,真的很可憐,大家千萬不要在責怪我們的胰島了! 國外針對此現象開發出“胰島素增敏劑”,增強受體的親和力,以使它更好的和胰島素相結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受體的數目是相對恆定的,由於它周圍環境的惡化,使它“生了銹”,還有一些發生萎縮、不健全等現象使它不與胰島素結合,而現有的增敏劑只能解決20%的問題,在胰島素的協助下起到了到此為止已知范圍內最有效的作用,但同樣對並發症只有延緩作用,至於如何起到100%的作用還沒有發現,而且因為糖尿病往往不能早期發現,在你發現時,並發症的種子也已經種了下去,這樣即使你能恢復所有的受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