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心境和氣氛吧。
有很多並不是安康土生土長的小吃,在安康茁壯成長。也很不錯。我吃過不少難忘的菜肴,也和大家來分享一下。
農校門口原來有家“沙灘魚”,小不同。最初的那個老板在時。味道可真不錯啊~就是漢江的魚。微煎一下,拿來放在一個大鍋裡,背上放上密密的一層芝麻,開火,把紅湯端上,澆下,白色的魚肉,紅色的湯汁。綠綠的蔥花和泛黃的芝麻相應成趣,香味一下沖出來,那滋味別提多好了。食欲一下子就到了極點。
前不久又去農校門口有家川菜館,叫什麼福的。做川菜很不錯,有道叫脆皮豬肚的菜,竟然出奇的好吃。豬肚讓他們做的香脆辣口,酸辣適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還有一道菜,把魚肉撕碎了,放在一壇內,泡滿紅辣椒,上紅油湯敦嫩出鍋。辣的人酣暢淋漓,直流熱汗,還大呼好吃。
陝南香的“紫陽蒸盆子”,素來有名,前年去吃,到也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神奇。敦的五花八門,看著是挺不錯。湯也很清淡,我估計因為吃客太多,是不是沒有很費功夫的去做?並不是很香的了不得的那種。
去水西門的那條街,有一家武漢醬鴨脖,下午開始賣,晚上就收攤。門面不大,卻做的很有味道,酒香,藥香,夾雜香料的醬制,很有余味。就著啤酒,應該是一道好的下酒消夜菜。江北的麻辣小龍蝦,比城裡的也好點。配他們自己打的軟餅,很可口。堆滿辣椒的小龍蝦,燙燙的,便拿在手上,慢慢的咬碎了,吸吮著。象個小孩子一樣的吃著,完全不顧什麼淑女形象,真是不亦樂乎。
酸菜面:
酸菜面是有很多人念叨的。寫寫安康的酸菜面。安康人喜歡酸菜是情有獨鐘的,安康有民謠:“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這裡的酸,就是酸菜了。在過去,大家生活普遍不是很好的時候,酸菜是每家的常備菜。哪一家的酸菜腌的好,可以大約推斷出哪一家的主婦就是很勤快,很能干的那一種。酸菜主要是引子要好,首次腌要在別家的老壇子裡面舀些酸菜水來,用羅卜纓子洗淨泡上,一個周後就可以吃了。酸菜壇子要常常添上新鮮的面湯,就能越泡越象,約泡越好。常吃酸菜的家裡,酸菜的湯汁一定是紅艷艷的好,湯汁一定是酸的余味又純有好。酸菜湯在民間還是很多偏方的引子,連小孩子被蚊蟲叮咬了,大人都會給他擦點酸菜湯汁,據說止痛止癢的效果很好。初次泡酸菜如果沒有引子,還可以用醋來做引子。酸菜的簡單易行和大眾化的好侍弄,又加之安康人喜酸的口味,在艱苦的那一段時間是主婦們的主要面食作料。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安康人對於酸菜,仍然是十分喜愛,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安康人,常常到了農家,就大呼“來碗酸菜面,酸菜拌湯!”以酸菜為作料的面食,現在也榮登大雅之堂,在安康各大酒店的主食菜單上,通常都能見到。其實安康酸菜兩攙面,是很有代表的食品,只不過現在有這個手藝的我還沒有發現在哪裡有專門的店面,可能都“深在尋常百姓家”吧!!
臘肉:
臘肉是安康人的傳統吃法,過年的時候,宰好的豬肉,除了應付過年的人來客往,余下的就拿來熏好,掛在灶上,直到煙火熏的紅黑相間,油也滴答下來,正好到了6、7月份,豬還沒肥的時候,取下臘肉,烹制菜肴,一家人吃的其樂融融。臘肉最好的是炒木耳,在鄉村就是好菜了。臘肉炒酸豇豆,酸羅卜。是平常的吃法。臘肉炒干菜,是比較好的做法,干菜不吸油,臘肉炒出的油,很好的附著在干菜的表面,閃著誘人的亮晶晶的光澤,最好的了刺激食欲。記得小時侯在鄉村生活,灶台上方吊著的幾方臘肉是小孩子時常的掛念。夏天到來,去河裡洗完澡,餓著肚子往家裡跑,遠遠的聞見臘肉的香氣飄來,簡直高興的了不得,連跑帶顛的回家去,直撲到灶台去,就要伸手去那鍋裡拈出來,外婆揮舞著鏟子,連攆帶嗔,“一會兒還不有你吃的,這會吃了,要鬧肚子,我可不管。”極至等到飯菜都好了,搬一個小方桌,放在院子正中,規規矩矩的坐著,眼睛卻不老實的盯著那臘肉,筷子一拿到,就狼吞虎咽的搶著,那臘肉,可真香啊,肥肥的肉,切的亮如薄紙,舉起來,黃黃亮亮,半透明的,吃一口,香油滿口,卻一點不膩,簡直是人間極品。瘦肉,是韌韌的有嚼頭,倘若是伴著酸壇菜炒的,就酸辣可口,慢慢嚼著,口角噙香。也許那個時候,才是臘肉的“黃金時代”。今天的人們,對於肉,已經很不欠缺。臘肉也是除了鮮肉外的另一種吃法而已。不再是記憶中的香了。如今的各大酒店,或農家樂,都有臘肉這一菜品。可以隨時吃到。在市委那邊,有八仙臘肉館,打的是平利八仙的旗號。平利的臘肉在安康是出名的,現在鎮平的臘肉也很不錯,只是安康還沒有這樣的館子,在市場上卻可以買到這兩個地方的臘肉成品,講究點的,專程去平利或鎮平買或托人買。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