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乙肝有哪些臨床症狀?得了乙肝在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什麼?正文

乙肝有哪些臨床症狀?得了乙肝在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內蛋白質耗損,不利於肝細胞修復與再生,因此如無發熱等合並症,成人的熱能供給量應在8.37mj(2400kcal/天左右,有發熱等可增加至10.04mj。

蛋白質供給

足量優質蛋白質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貯存,有利於肝細胞的修復和肝功能恢復。但由於飲食中蛋白質增加會使血氨增高,因此要多吃產氨低的蛋白質食物,如奶類。大豆蛋白質與動物蛋白混用更能發揮其互補作用和減少氨的來源。

脂肪

飲食中的脂肪不應過分限制,以免影響機體熱能供給和降低食欲,但應避免油膩的食物,特別是黃疸尚未消退者要注意。肝炎患者的脂肪供給過多會出現脂肪瀉,而供給量太少則影響食欲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因此脂肪的標准供給量應為60克/天左右,以植物油為宜。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攝入超過機體需要時,會轉化為脂肪貯存在體內,引起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並發症。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應占總熱能的60%到65%,即全天主食量約為350克,並配以新鮮蔬菜和水果。

維生素

肝病嚴重時,維生素吸收障礙可引起維生素c、bl、b2等缺乏。增加維生素的供給量,有利於肝細胞的修復,增強解毒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維生素c、e和k聯合使用治療肝炎,可改善症狀和促進肝功能好轉。因此,肝炎病人可選用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綠葉蔬菜、番茄、水果等。
 
我國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率較高,約>10%,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發展成肝炎。而發展成肝炎的病人中僅1/3左右發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放松警惕,注意保肝,要定期檢查和就診.

健康人群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切斷侵肝病毒經口、血液、性感染途徑。

出現什麼情況,應去就醫

症狀

由於本病可能被誤診為流感,或者由於一些病人沒有任何症狀,致使許多肝炎病例沒能被診斷出來。常見肝炎症狀有:

厭油、食欲不振、下降。

乏力、懶動。

低燒。

肌肉或關節痛。下肢酸困不適,稍加活動則難以支持

惡心、嘔吐及腹脹,往往食後加重。

腹痛。右上腹部有持續性脹痛,個別病人可呈針刺樣或牽拉樣疼痛,於活動、久坐後加重,臥床休息後可緩解,右側臥時加重,左側臥時減輕。

部分病人尿黃,尿色如濃茶,大便色淡或灰白,腹瀉或便泌。

黃疸,皮膚發黃,眼珠也發黃

出現以下情況應去就醫

持續的流感樣症狀或者其他更為嚴懲的表現。慢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甚至死亡。

朋友或家庭成員發生了肝炎,那麼你也可能被致病源感染。

你的症狀出現在去過一個肝炎高發國家後;在你旅行期間,也可能感染此病。

得了肝炎,皮膚會上出現一些變化。由於皮膚改變能用肉眼看見,如果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就會對早期發現疾病有一定幫助。

提起肝炎的皮膚變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黃疸,皮膚發黃,眼珠也發黃。我們這裡介紹的,是肝炎的其他幾種皮膚表現。

(1)皮疹

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1/5-1/3的人可以發生皮疹。常見的有紅斑、斑丘疹。這些症狀往往在黃疸或其他症狀出現以前1-6周就能出現。有人的皮疹,像猩紅熱病人出的疹子,有的則是過敏性紫癜、多形紅斑,有的是神經血管性水腫。所以,一旦出現了皮疹,也不要忘了檢查有沒有肝炎。

(2)兒童丘疹性肢端皮炎

有這種皮炎的病人,以2~6歲的學齡前兒童居多,也有少數人是年輕人。這個時候的皮膚損害,通常分布在面部和四肢的末端,有兩三毫米大小,是圓拱型的丘疹,丘疹互相之間不融合,也不發癢。年齡小的孩子,皮疹可能大一些。大約經過半個月至1個月,皮疹可以慢慢消退。當皮疹消退的時候,肝炎的其他症狀也就出現了。

(3)荨麻疹

感染了肝炎病毒以後,有人會出現急性或慢性的荨麻疹,而且反復發生。嚴重的病人,可伴有高熱、腹痛等全身症狀。這種荨麻疹與一般的“鬼風疙瘩”不同,不容易消退,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

(4)指甲改變

肝炎病人指甲的甲床變得混濁,人們形容它是“白甲”,指甲彌漫性發白,有時僅在指甲的前端一小部分還殘留有粉紅色。

(5)毛發改變

有些肝炎病人的頭發變細。男性病人的胡子、腋毛和陰毛,也會減少。這與男性肝炎病人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有關。

(6)皮膚瘙癢

肝炎病人有全身性的皮膚瘙癢,有人是暫時的,有人則是持續瘙癢。特別是有黃疸的病人,皮膚瘙癢早在黃疸出現前數月或黃疸出現後一年發生。

(7)皮膚色素沉著

肝炎病人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治療,或者病情嚴重,就有可能轉變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全身的皮膚色澤會成為黑褐色。

(8)蜘蛛痣和掌紅斑

有的肝病病人,特別是有肝硬化的人,會出現“蜘蛛痣”和“掌紅斑”。

“蜘蛛痣”是在皮膚上出現一個小紅點,這個小紅點,微微高出皮膚,從紅點向外,伸出一些細小的毛細血管,樣子就像蜘蛛的肢腳,所以把它稱為“蜘蛛痣”。如果用一支鉛筆尖按壓在小紅點的中央,那些擴張的毛細血管就消失了,筆尖一松,它們又重新出現。

這種蜘蛛痣,經常出現在面部、脖頸及上肢部位,在肚臍以下的地方就少見了。如果病人的肝功能改善,蜘蛛痣也會減少甚至消失。

掌紅斑出現在手掌或指尖處。出現在手掌時,部位在拇指及小指根部的“大魚際”和“小魚際”。這些部位呈彌漫性一片潮紅,壓之退色。

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有1/4的人皮膚有改變。如條狀斑紋、甲下出血,以及像紅斑狼瘡或局限性硬皮病樣的皮膚表現。還有的病人出現炎性的丘疹,中央有小膿疱,膿疱結痂後留下疤痕,像種牛痘後留下的疤痕。還有的病人,會出現“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病人的皮膚上有紫紅色的小斑,關節痛,還有腎髒病的一些症狀,病人非常虛弱。







1、肝炎是怎麼回事?

毒物、毒素等特物質中毒引起者稱為中毒性肝炎;病毒引起者稱為病毒性肝炎。故而肝炎一詞是各種不同原因引起肝髒發炎的總稱。但目前所說肝炎是狹意的病毒性肝炎的代言詞。

2、病毒性肝炎還能細分嗎?

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七種。是根據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而分類的。1990年前被世界公認的有五種,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以外,近年又發現己型、庚型肝炎。目前肝炎已有七種類型。它們都是分別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己型肝炎病毒(hfv)、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

3、臨床上病毒性肝炎診斷有哪些類型?

臨床上根據七種肝炎在病原學、血清學及臨床經過,肝髒以外器官損害等多方面的不同表現及共性,常用於診斷的臨床類型有:

(1)急性黃疸型肝炎(少數可轉變成慢性重型肝炎)。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部分可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可成為慢性,以乙型、丙型、丁型、庚型肝炎多見)。

(3)慢性肝炎和饅性活動性肝炎。

(4)淤膽型肝炎。

(5)急型肝炎(急性、亞急性、慢性重型)。

4、七種病毒性肝炎哪種感染率最高?

根據1996年全國第二次肝炎普查:甲型肝炎的感染率(請注意不是發病率)其平均陽性率為80.9%是我國甲肝的總感染率。但80.9%的人並非得病,而僅是受過甲肝病毒侵襲而已,甲肝病毒感染率長江南75.5%,長江北為86.7%,農村高於城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為57.6%;丙型肝炎感染率為3.2%;丁型肝炎為1.15%的感染率。戊型肝炎感染率為18.1%。

5、急性黃疸型肝炎有哪些症狀?病程有多長?

急性黃疸型肝炎一般起病較急,可分為三個期。

(1)黃疸前期:為時數日至半月,先有全身乏力不適,(小兒伴低熱),約1/3起病急,有輕、中度發熱,亦可高熱伴寒戰。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及腹脹,少數有肝區疼痛,腹瀉或便秘等。根據起病時突出症狀的特點,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的流感型;以消化道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上腹劇痛、寒戰、黃疸為主的膽道疾患型;惡寒、馳張熱,迅見黃疸的敗血症型和以關節肌肉酸痛,發熱的風濕型等。這些對作出早期診斷極為有益。

(2)黃疸期:約2—6周。此期黃疸加深,尿色深黃,鞏膜(眼白)皮膚黃染,一至二周達到高峰,多數不再發熱,大便色澤變淺,消化道症狀乏力明顯加重,皮膚發癢、肝腫大、有叩痛,有的患者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明顯損害。

(3)恢復期:二周至4個月,以上症狀在二周左右開始逐漸消失(兒童病程短)恢復快,。成人中約有5%長期有肝區痛,不適,食欲減退、乏力的肝炎後綜合症出現。乙型肝炎等尚有一部分患者由於免疫等原因可演變成慢性肝炎。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6、如何早期發現肝炎?

有了以上的肝炎知識,就要警惕,充分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早期發現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近半月——半年內有與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史;輸過血,用過血漿、白蛋白、人造血或胎盤白蛋白;用過末嚴格消毒的注射器、拔牙、手術等。即有被染上肝炎的途徑。

(2)近日來全身乏力不適等上述15題所講之(1)黃疸前期症狀,經休息仍不好轉,又無其他原因時,應考虛肝炎之可能;如有肝腫大,黃疸發生就應高度杯疑患有肝炎之可能。

(3)有接觸史和自覺症狀體征者,應該很快去做實驗檢查尿化驗。如做尿三膽檢查,如發現尿膽紅素陽性(正常人是陰性)。血清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俗稱轉氨酶)升高時,肝炎的可能性更大。如症狀輕微,起病緩慢,可懷疑為元黃疸型肝炎。

(4)作好肝炎病毒方面的抗原、抗體檢查,明確何型肝炎。甲型肝炎者,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抗一havigm)陽性;乙型肝炎者抗乙肝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抗一hbcigm)陽性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其他型別均可測出。

7、黃疸是怎樣形成的?

鞏膜(俗稱白眼仁)和皮膚發黃叫黃疸。黃疸的發生與紅細胞的破壞、肝髒的功能正常與否,膽道的暢通三大因素直接相關。

正常時,紅細胞從骨髓生成至死亡約120天,紅細胞破壞所產生的血紅蛋白每日約250—300毫克,要轉化為間接膽紅素,到肝髒內由肝細胞轉化為直接膽紅素,並將其分泌到毛細膽管,成為膽汁的主要成份,由膽管排出,在小腸和大腸的細菌作用下將直接膽紅素還原為膽素原,每日排出約40一280毫克,並把大便染成黃色。而另一小部份則重新被吸收到肝髒,經血液由腎髒排出,此時稱尿膽原,(每日排出約0.5毫克一4毫克)。

上述正常過程,周而復始,直至壽命終止。

當以上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病變時,膽紅素就會大雖返流或滯留在血中,當血清膽紅素超過34.2微摩爾/升(即2毫克%)時,膽紅素就滲到鞏膜、皮膚粘膜就發生黃疸。

8、肝炎時有黃疸、尿為什麼似濃茶、大便為什麼發白?

肝炎時,肝細胞發炎受損凋亡、壞死,肝小葉被破壞,不能把間接膽紅素轉化成直接膽紅素使黃疸加深。而大量返流入血的直接膽紅素,可溶於水,由腎髒排出,故此尿液呈濃茶色,有部份病人因膽管通道炎症,壞死組織阻塞膽汁暫時不能排入腸道,故此大便末染黃而成白色陶土樣便。

9、肝炎患者肝區為什麼會痛?

急性肝炎患者由於肝細胞發炎、充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秋天適合吃些什麼水果?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