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求湯圓和元宵的區別?正文

求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求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在明國初期本來元宵就是湯圓,可是隨著袁世凱軍閥的潰敗~!元宵中的元與袁世凱的袁呈現諧音,當時在湖南等地區漸漸改變,隨後人們漸漸的就把湯圓叫做元宵了。
 
元宵、湯團是兩回事。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見過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在商店裡。

南方的湯團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團。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裡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後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團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後,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團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元宵和湯圓都是糯米粉制品,中間有不同口味的餡料,因南北方氣候差異,制作方式有所不同。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湯圓則是用很細的湯圓粉團包餡制成的(餡料有素有葷)。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由於工藝不同,湯圓煮時不亂湯,皮面潤滑,餡流動性好;而元宵容易亂湯,但皮面松軟,可油炸、拔絲、穿衣、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元宵和湯圓都是糯米粉制品,中間有不同口味的餡料,因南北方氣候差異,制作方式有所不同。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湯圓則是用很細的湯圓粉團包餡制成的(餡料有素有葷)。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由於工藝不同,湯圓煮時不亂湯,皮面潤滑,餡流動性好;而元宵容易亂湯,但皮面松軟,可油炸、拔絲、穿衣、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
 
元宵與湯圓的加工工藝不同,口味也不盡相同。元宵是放好餡料後手工搖制,其使用的糯米粉是將糯米泡後再用石碾子磨制過籮,由於用的是濕粉,所以“過籮”時篩子最多只能80目,比較粗,而餡料必須是硬的,可以加入各種果料,所以吃起來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與之相比,湯圓是用水磨干粉後包制,非常細膩,糯米粉可以通過200目的細篩子,包制時能放入更多的油脂,餡料也不會出現大的顆粒果料,其特點是口感更軟滑細膩,速凍包裝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

據悉,由於大米、糯米及做餡料的干果、蜜餞、核桃仁、瓜子仁等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十幾年來一直是每500克10元的稻香村散裝元宵,今年漲到了12元。老字號聚德華天所屬鴻賓樓、烤肉宛、同和居等一批飯莊今年將在16個門市攤點足量供應近60個品種的自制湯圓元宵,護國寺小吃公司曙光店更是辟出四五百平方米面積專賣元宵,價格也從每500克9元漲到了10元。除了傳統的黑芝麻、五仁、巧克力、花生等餡料外,適合現代都市人口味的桔子、椰奶、菠蘿、草莓、山楂、南瓜等新品餡料也紛紛登場。

由於現在自己動手制作元宵的市民越來越少,與之相比,速凍湯圓食用顯得更加方便,到超市購買速凍湯圓的人越來越多。業內人承認,從目前元宵生產規模和保鮮技術上看,後力明顯不及湯圓。過了十五,湯圓、元宵分享市場的風光恐怕難以為繼,湯圓將成為市場銷售主力
 
主要是制做方法不一樣。

用料基本都是一樣的

元宵的餡是滾的:先做好餡,然後把面一層層粘上去

湯圓的餡是包的:和好面,把餡包進面中,搓圓。

口味上,元宵稍硬一些,湯圓稍軟一些而已
 
一樣,只是叫法不同。南北的差異
 
第一個區別,北方一般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叫湯圓。
第二個區別,元宵個大,湯圓個小。
第三個區別,南方的湯圓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團以後再加餡包制而成,而北方的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層一層包裹起來的:先把切成小方塊的餡料蘸水,放到特制的機器裡面,加干的糯米粉滾,然後再蘸水,再放回去滾......就是這樣一遍一遍的滾制而成。
第四個區別,因為制作上的區別,所以在保存上面也有區別,南方的湯圓,保存時間相對元宵要長一些,還可以凍起來;而元宵最好是現做現吃,因為干的糯米粉很容易吸水,所以容易潮解變質,不宜久放!


湯圓也好圓宵也好都是為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准備的

呵呵~~~

北方的圓宵沒有南方的湯圓滑,

可能選料的問題

南方用的可能上等的糯米粉吧

而且是包出來的

反正我都喜歡吃~~~[/quote]
都是上等的糯粉。

只不過工藝不同。

包湯圓的面要拿水和好的。。。和好後,就跟正常包餃子似的。只不過是團成球狀。

而元宵是散面的,把餡料過一遍水,然後放在竹制的器具中搖,然後再過水。大概得過四五遍水吧。

hoho~~~正巧昨天晚上看了一個節目。。。八方食聖

教怎麼做來著。


做法類似:水開下元宵<湯圓>,再開後用勺子順時針沿鍋壁轉2下,然後點水,再開再點一遍,再開後進食!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我見過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先是拌
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在商店裡。


南方的湯團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團。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裡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後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團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後,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團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差不多吧我沒吃出來
 

有酒精肝的人平時的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吃什麼比較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