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到滾滾的石頭中去,不一會就響吱吱地冒出香氣。據介紹,鵝卵石是進口的,既然能蓄熱均溫,使肉免於烤焦,又能去油去腥。
韓國服飾文化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在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
韓國服飾文化包括傳統韓國服裝和現代韓國服裝,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閒雅。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根據季節,身份,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另外,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裡穿的衣服。
提到韓服就不能不提到05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在韓國釜山舉行,韓國特意為出席會議的領導人制作了韓服。據介紹,每件韓服的顏色和圖案分別根據“陰陽五行說”選定,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黃、青、赤、黑、白五色分別代表著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圖案方面,制作者則選擇了青松、竹子、雲和牡丹為花樣。青松和竹子代表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風范,而雲和牡丹則象征著遠離世俗的超脫境界和華麗富貴。
歷史上,韓服是朝鮮半島居民的普及服裝,不過如今卻很難在大街上看到了。韓國人之所以平時不穿韓服,是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傳統韓服穿起來相對復雜,活動也不很方便。不過,這樣反而提高了韓服的檔次,使之成為重要節慶活動的禮服。在韓國人心中,正式場合穿韓服已經上升為一種規范,如果有晚輩違反,長輩便不會接受他們的“請安”。過年過節,上街不穿韓服還會被陌生人指為“粗魯、沒有禮貌。”也正因為如此,不管韓國人身處何方,韓服在他們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http://www.humen.com/fashion_fair/news_show.asp?id=82947
韓國的飲食禮儀文化
中國人和韓國人都說飲食文化,可見飲食與文化的關系密切。食禮便是表現飲食文化的方式,它是一種常識,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這樣做會使當地人感到不愉快。
韓國的飯店內部的結構分為兩種:使用椅子和拖鞋上炕。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兒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於穿韓服時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在你坐好後,看了牆上貼的菜單或者桌上放的菜譜點好菜後,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後是飯菜。當然啦,有的飯館在桌子上已經准備好了餐具。但是講究一點的店都是親自給客人送上來的:筷子穿著紙衣,勺子蒙著臉—圓形,有著勺子頭部大小的紙袋套在上面,紙上畫著一桿煙槍和一頂帽子—韓國以前的貴族“兩班”的象征。最初我感到新鮮,曾經將它收藏起來,可是後來發現韓國的幾個大城市的餐館都是用這種圖案,便有點見怪不怪了。
筷子和勺子,除了婚禮的禮品、怕人謀害自己使用銀制品外,還有黃銅制的。但是這兩種不常見,平民百姓們使用的一律是不銹鋼制的平尖兒的筷子。木制筷子是一次性使用的,據我觀察,一般韓國人在吃日式面條、紫菜飯卷時才使用。沒看見韓國人用過竹筷、象牙筷、塑料筷等等。勺子的柄較長,頭部又圓又大,所以剛開始使用時我挺害怕弄疼了我的嘴角。
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矩。所以你一定要記住桌子上的飯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然後你會注意到飯碗是不銹鋼做的(在家裡或高級餐廳時,有用陶瓷制的飯碗),圓底帶蓋地“坐”在桌上,沒有供你的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飯傳導給碗的熱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於碗蓋,你可以取下來隨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你的左手就一定要聽話,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兒”。你的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沒有水泡菜時,用其他湯代替也可以)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後再用勺子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後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
在上述中也許你會注意到:韓國人是用勺子喝湯、吃飯的。這與中國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不同。韓國人同時使用勺子和筷子並不是最近的發明,而是源於古代。在國立州博物館中,我就看到過有百濟時代的鐵制勺子和筷子擺在一起。在朝語中,除了有分別表示勺子和筷子的單詞外,還用兩個字母來同時表示勺子和筷子,也就是說韓國人把勺子和筷子看成是一對不可分開的餐具。所以韓國人的飯桌上總是把勺子和筷子擺在一起。
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裡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出來,你也不能用筷子。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2/3在桌子上,1/3在作外——著是為了便於拿起來再用。韓國人沒有使用筷架的習慣,所以這種做法,我覺得除非桌子表面擦得很干淨,否則是不衛生的。因此,我給改成了把筷子放在小菜碟上。最後,當你吃完飯後,還要把勺子和筷子擺成當初的形狀,有始有終。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勺子喝湯;韓國人用勺子吃飯、喝湯,用筷子夾菜;而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飯有喝湯。為什麼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沒有勺子呢?
有一位日本老人曾經告訴我說:“勺子只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上,因為朝鮮半島和日本之間隔著海,所以勺子沒有傳到日本。”
後來我在《環球旅行·韓國》中看到的卻是這樣的內容:據說過去日本人用手吃飯,韓國人覺得他們挺可憐的,就教給日本人使用筷子,但是沒有教給日本人用勺子,因為韓國人覺得日本人不配用勺子。
韓國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家就好象一個大家庭,具體表現在共食——聚餐上。
中國人在家裡也許不用公筷,但是在餐廳吃飯時,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的碗、碟裡夾菜。日本人除了份飯以外,亦如此。可是韓國的情況就不同了。韓國人用自己的餐具直接食用公用的湯和菜。我能夠裡列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表示彼此之間誰也不嫌誰的親密感情,但是我很難接受這種方式。
韓國人是一個好動感情的民族,對於他們這種把感情通過公食表現時,我覺得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但同時又必須在理智上承認它是一種不衛生的“食禮”。 參考資料: http://www.koreaxu.com/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