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新聞專稿不僅要用事實說話,還要用形象說話這樣才能創作出較好的新聞專稿.
一、人物專稿的特點
盡管人物通訊、人物專訪和人物特寫各有側重,但作為人物專稿,它們還是有如下共同點:
(一)文字簡潔、內容充實。人物專稿畢竟是新聞,它雖說可以比人物消息用更多的筆墨比較詳盡地報道新聞人物,但它畢竟不是報告文學、更不是傳記。作為新聞產品,它要適合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采用。因此,應該像大多數新聞一樣,言簡意赅,惜字如金,特別是為報紙采寫的專稿。有時一則篇幅不長的專稿,文字簡潔、內容充實,讓人覺得是高度濃縮的產品。
(二)突出新聞性。這種新聞性首先表現在人物專稿報道的對象與新聞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它有三種情況。
1人物本身就是新聞,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姓名即新聞。如上面提到的貝克漢姆。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報道題材。
2報道成為新聞的人物。如荷蘭外交大臣夏侯雅伯被任命為北約新秘書長,隨著他擔任新職務,有關他的報道也就有了新聞價值。
3報道與新聞有關的人物。
二、人物專稿的寫作 人物專稿的寫作最能體現記者本人風格和特色。 還有的記者以描寫現場情景和氣氛見長,有的以刻畫人物性格著稱。盡管作者的風格迥異,手法有別,但總的來說它需要在人物的精神風貌、性格特性、現場情景等方面多花工夫。 今天的讀者需要更多的東西……他要求記者寫出事情的實質。他需要有骨有肉,有枝有葉的文章。他要求看到有廣度、有深度、有預見,全面而有見識——當然——還要誠實的文章。 如果不了解別人對你要寫的人已寫了些什麼,就無法動筆寫這個人。不深入訪問主人公本人,讓他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你就無法寫他。而不認真准備采訪提綱,你就無法去訪問這個人。 得到了必要的素材之後,不花功夫思索這些素材,分析它們真正的內涵,你就寫不好這個人。只抓住單薄的事實,寫出一條華而不實,用奇聞轶事構成的導語,卻放棄這個人生活的實質內容,只能寫出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 要寫一個人,只告訴我他說些什麼,而不講他怎樣說是不行的。只說這個人是誰,而不講他是哪一類人,他想成為哪一類人,是不行的。寫一個人要說明他懼怕些什麼?懷念什麼?最喜歡什麼和最討厭什麼?他曾有過怎樣的幻想破滅,還有哪些朦胧的向往?寫一個成功者要談到他往日的失敗。寫一個人的生平要提到他本人對自己的評價。 當你拿出一份特寫的時候,請同時告訴我事物非同尋常的一面和平平常常的那一面。難道世界上最富的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嗎?他用得著看菜單上的價錢嗎?關於那條陌生、遙遠、孤獨的加拿大灌木叢中的山村小路,不要對我講北極熊和馴鹿。告訴我,小家伙,那裡的人怎樣得到一件干淨的襯衫。 以小方能見大,以大方能見小。請和我打成一片,打入我的思維圈內,請說得響亮而清晰,不要把抽象的高調塞給我…… 別糊弄我,除非你真能給我些東西,寶貝,別跟我說那情景真有戲劇性,指望我找出些詞兒來形容它。告訴我它怎麼富有戲劇性,我將供給恰當的形容詞匯。你說此人是前所未有的嗎?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怎麼發現的?給我證據,不要只是開個頭就沒有下文。 人物專稿的基本寫法可以概括以下幾種: (一)從一些側面放映所寫人物的特征,表達某種思想。 這是人物專稿是新聞的一種體裁這一特點所決定的。這種寫法要求在新聞人物構成新聞性的那部分多下筆墨,只寫一個側面或幾個側面,不涉及其他方面。
(二)問答式是記者願意采用的方式之一。在人物專稿中,人物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話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態、想法和再現現場氣氛。 (三)新聞故事和背景靈活穿插、巧妙結合。交代人物背景,如他的家庭出身、個人經歷以及與人物有關事件的梗概等,對讀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理解他的想法、做法和性格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通過他人之口來描寫新聞人物。人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明星、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表現並不一定是他們真實的性格,或者說不能完全反映他們的真實面貌。作為政治人物、明星,他們在公開場合也許是熱情的,富有感召力的,但在私底下也許是沉靜的、郁郁寡歡的。因此別人,特別是他身邊的人,對他的看法會使讀者感到更真實、因而懷著更大興趣去閱讀。因此,通過采訪名人身邊的人來寫新聞人物也是人物專稿的一種方式。 三、人物專稿的結構
人物消息基本上還是采用消息的寫作方式,即“倒金字塔”。人物專稿則不一定,需要根據主題的要求來安排結構,新聞由頭(引子)一般不放在導語中,穿插在中間。一般而言,它的結構不外乎縱向式、橫向式和縱橫結合式這幾種。
(一)縱向式。它以時間為順序,展現新聞人物在某個階段或某個事件中的體驗和經歷。這種結構線索單一、清晰,便於讀者了解新聞人物的經歷,是人物專稿中經常采用的結構。但這種結構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像流水賬似地記述新聞人物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要根據主題的需要,按時間順序來選擇材料,時間順序也並非一定按新聞順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二)橫向結構,也就是並列結構。根據主題需要,可從各個不同側面或故事介紹人物。橫向結構可以增加報道的深度,增加人物的立體感。
(三)橫向和縱橫結合式。即按時間順序和主題側面兩條線索安排材料。時間為“經”,主題側面為“緯
四、在人物采訪中如何提問
人物專稿的采寫大多需要與名人面對面,進行“近距離交流”,這是它的特點之一。記者的采訪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向受訪者發問,引出其心聲,然後用寫成的文字去感染受眾。在采訪人物過程中,提問顯得尤為關鍵。既然提問如此重要,我們在這一節就著重介紹在人物采訪中應該如何提問。
(一)揣摩讀者的需要。在采訪時,記者是代替讀者、觀眾向被采訪者提問。因此,揣摩讀者的需要是提出恰當問題的第一步。 (二)提高質量的問題。在人物專稿中,受眾最關心的是“為什麼”,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他是怎樣想的?他的獨樹一幟的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受眾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深層次的,是動機,是原因,而非停留在何人做了何事的層面上。只有高質量的提問,才會得到相應的高質量的回答。因此,你的問題必須提煉,需要提高質量。有人將記者的提問比作敲鐘,大鐘之所以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因為敲擊得法。
何為高質量問題?就是關鍵性的或者說尖銳、敏感的問題,同時它又最能體現受訪者特性,有別於他人的地方。比如為領導人開車,安全最為重要,這方面有什麼特殊要求和辦法?有沒有些驚險的經歷?有經驗的記者在提問題時,有時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有時旁敲側擊,迂回包抄。具體采用哪種辦法,需要根據受訪者的情況,因人而異。
有時受訪者回避或不願意回答一些問題,記者不能因此而放棄。對關鍵問題要緊追不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