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我想在臨沂市義堂鎮租套房子正文

我想在臨沂市義堂鎮租套房子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兩室一廳有床有水有點有暖氣有寬帶衛生間廚房設施齊全
qq125409493
 
真人美女一對一陪你視頻聊天需要請進入網站
http://www.169v.us
聽你指揮!任你擺布!包你爽歪歪!
名山川泉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余座,均為沂蒙山脈之余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有蘆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白土山、茶山;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境內山脈相連,由北到南有艾山、鐵牛山、臥虎山、霧平山、薛南山等;南支起自金雀山和銀雀山,由北到南伸展到羅莊區境內的鐵礦山、慶去山、大柱山。
境內有沂、沭、枋、涑等大小河流10余條,均屬淮河流域之沂沭泗水系,流向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注入沂河的主要有蒙河、白雲河、孝感河、柳青河、枋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燕子河。這裡僅將著名山川作一介紹。

茶山

古稱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葉山。位於臨沂城北22.5公裡處。山體由紅雜石、石灰石構成,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綿亘1平方公裡。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聞有“臨沂鎮山”之稱。
民國五年(1916年)修《臨沂縣志·山川》雲:“茶芽山去城四十五裡,臨沂之鎮山也。上建文昌宮,古松干章,蒼黝隱然,山陰有石洞。其東麓為諸葛城,舊有諸葛書院,久廢矣。茶芽山之南為桃花嶺,孝河源出於此,又南為八字山。”據說山巅舊有文昌宮,山腰建有白雲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適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資。寺僧欲多澄,將泉眼鑿大。神惡其貪,金遂絕跡。山陰那個石洞,稱為王敖洞,據說是王敖修煉之所,後為婦女說破,遂遷去,洞逐漸被泥沙淤沒。
相傳諸葛城乃諸葛亮故裡。孝河岸邊的孝友村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傳系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陽。因而歷代風鑒家認為:泰山山脈迤逦東南行,連綿數百裡結聚為茶山,靈氣所鐘,不但出了諸葛亮、王祥那樣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臨沂王氏家庭代產偉人,如東晉開國元勳王導、王敦、書聖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風水所致。此山過去並不產茶葉,自從南茶北移後,這裡成為產茶區,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實。茶山附近,有諸葛祖墓和無梁殿等古跡,旅游事業尚待進一步開發。

艾山

又名華艾山、艾花山,以產艾而得名。位於臨沂城西北14.5公裡處。山體由石灰石構成,海拔254.6米,綿亘數十裡,為區境第二高峰。《臨沂縣志·山川》稱:“艾山,城西三十五裡,鐵牛山在其東”。鐵牛山,亦稱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類聯呼”之詩句。早在2700多年前,魯侯與齊侯曾在艾山會盟(《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沂州志·艾山懷古詩》寫道:“滿山松桧待長空,流水漂花繞澗香;盟會有基人到少,但聞啼鳥送斜陽。”抒發了深深的懷古之情。
艾山多石,遠望如羊群臥起之狀。神話傳說東海龍王之女,為夫家虐待,在艾山牧羊,後經書生柳毅傳書,得返龍宮,而群羊遂化為石。該山東麓的廟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後論為柳毅龍女,俗呼為“娘娘廟”。今廟上村即由娘娘廟簡化而來。娘娘廟以外,立有柳公祠專祠柳毅,唐《傳奇》中的柳毅傳書故事,被附會移植於此。由於“龍女”之故,此地成為歷代天旱祈雨之處,民間說“有求必應”,靈驗無比。清康熙時兖東道徐惺作《艾山紀事》,記述祈雨靈跡,事雖荒唐,但卻反映艾山香火不絕之盛況,不知何時,“龍女”升為“龍母”,龍母廟前的那口井,便成為“柳毅傳書”之處了。

金雀山與銀雀山

金雀山與銀雀山,舊稱金雀環、銀雀環,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巖、紫色頁巖構成,海拔只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山上舊有王氏書院,系元王佐建。今遺址無考矣。”
這兩座小山山崗之所以名聞遐爾,乃因此山系西漢墓葬區的緣故。1972年至1986年,先後清理古墓70余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膑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號漢墓中出土了帛畫,並先後在兩山出土了銅器、漆器、貨幣等大批珍貴文物。現在,金雀山和銀雀山墓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沂河

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西北部的松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莊、蒼山、郯城8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蘇北平原,由新沂河注入黃海。全長574公裡,流域總面積17325平方公裡,大小支流100多條。區境內,流長34.9公裡,流域面積64.93平方公裡,河口最寬處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橋頭最大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屬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歷史上經常發生水患。《尚書·禹貢》中有“淮沂其義,蒙羽其藝”之載,說明4000年前,大禹曾對沂河進行過治理。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一書,對沂河發源、支流的匯合及沿岸古跡、地名敘述甚祥。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沂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相繼開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減輕了下游地區的災害。

孝河

又稱孝感河,位於城北白沙埠鎮境內。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村,為王元公故裡。河,所由名也……至諸葛村入於沂。”(《臨沂縣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臥冰求鯉”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臨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贊美。由於名人之故,孝河隨之身價百倍,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兩岸多柳而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雲北湖,西南流;一出費縣汪溝,東至潭家莊入縣境。又東南會半程、棗溝各湖之水與東支會,又東南至岔河村入於沂。”全長34公裡,流域面積240平方公裡;境內長20.75公裡,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裡,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費縣汪溝及區境內小柳青河、鴨子溝等較大略見河形外,其余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棗溝頭境內之溝水匯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濫。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游村莊、農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處決口。徹底治理柳青河,需要進一步努力。

涑河

發源於費縣馬莊鄉的魚鱗山、天井汪山附近。向東流至西單村入區境,經水磨頭村折而北流,過大芝房村折而東南至朱裡村,經堰東、堰西村,在蘭山街道的南郭莊分成兩支,南支稱為南涑河,北支為北涑河。
南涑河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經羅莊區的盛莊、馬廠湖、岑石、羅莊、傅莊等鄉鎮,至郯城縣境注入武河,全長41.2公裡,流域面積249.18平方公裡,區境長9.9公裡,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過去,南涑河由於中下游河道彎曲和分支處無法控制,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濫成災。1961年,在分支處的郭莊村北建水閘一座,後又進行5次治理,已變害為利。
北涑河為明代嘉靖年間由泾王朱佑舜集民眾開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達臨沂城,環城北注入沂河。在城西門外,開鑿分支東南流入青龍河(習稱護城河),環城南於大埠東村北注入沂河,全長30公裡(南郭莊以上河段長30.4公裡除外),流域面積126.77平方公裡,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枋河

得名於古代之枋邑,系沂河西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37公裡,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裡,河床平均寬1200米,入沂口處寬2034米,區境長26.7公裡,流經朱保、義堂、棗溝頭、南坊等鎮,於臨沂城東北隅注入沂河。流域面積32.3平方公裡,最大過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為山洪河道,歷史上為害河。建國後,上游實行封山造林,並修建了水庫,洪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枋河兩岸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產區之一。

翻花泉

位於半程鎮韓家村。《臨沂縣志·湖泉》雲:“翻花泉,城北四十裡,泉瀕小河,沙隨水湧,勢若翻花。對岸有石洞,可容數百人。”所謂小河,系指柳青河上游支流。“石洞”民間傳說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質甘洌,有舒神暢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開發。韓家村民以泉水釀酒,味美稱佳。若得重視利用,定有廣闊前景。



名勝古跡彰顯蘭山底蘊


蘭山區名勝古跡眾多,有全國紀念建築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十處。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向西,共占地15畝,周圍紅牆環繞,內植松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築,歇山斗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制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於1972年4月發現並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系《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膑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竹簡墓廳後面有一荷池,通過拱形石橋入文物陳列大樓。樓內陳列著上述出土竹簡、大批出土漆器和漢畫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t型,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3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大體相似,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居家到很高的水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產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占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字,為毛澤東同志題寫,每字高1.5米。塔台正面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別是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軍區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題詞。塔頂鑲有一顆外接加圓直徑2米的景泰藍質紅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紀念堂:座落在紀念塔以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寬45米,高21.4米,進深19米。聊門影壁之上有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壁前兩側,陳列著王麓水、趙、劉炎、張元壽烈士半身石質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镌記得著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
紀念塔前的兩側,有7座造型各異的陵墓,分別掩埋著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和辛銳(合葬)的忠骨。此外,還有“粟裕將軍骨灰安放處”。
革命戰史陳列館: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堂左側,1980年興建。館正廳迎門是一題為《氣壯山河》大型群雕,表現工農兵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偉大勝利。環廳殿陳著各種圖片、圖表、實物和文字解說,展示出山東省以至華東地區人民革命的斗爭史,再現了很多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革命事件。內容共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 [2] 下一页

大連上班 旅順買房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