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我想在臨沂市義堂鎮租套房子正文

我想在臨沂市義堂鎮租套房子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4個部分;在前兩個部分中,有沂水黨組織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蒼山三大暴動。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徕山起義,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和白彥爭奪戰,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40年聯合大會的召開和山東省最高政權機關“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的成立、大規模的反“掃蕩”斗爭等。第四分部是中共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和華東局組成,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萊蕪戰役,孟衣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等。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右側,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開放館內通過文字說明、圖片、文物等,介紹革命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著名烈士的事跡。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犧牲於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盡美、尹景伊、李清漪、劉之言、孫善師、安哲、鄭天九等11位烈士事跡。第二部分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病逝於華東地區的羅炳輝、陳明、符竹庭、趙、王麓水、陳若克、張元壽、漢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跡。第三部分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王吉文、郭繼勝、林茂成、劉加其、胡鳳诰等7位戰斗英雄事跡。館前廳有一題為《前赴後繼》大型群雕,表現革命戰士踏著烈士足跡奮勇前進的豪邁壯舉。

王祥故裡

王祥故裡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歷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征,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臥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臥冰處”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

王羲之故居

位於市內孝棚街西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家。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捨為佛寺。後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禅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禅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為了紀念王羲之,人們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了一座左軍祠,內祀王羲之像,兩邊各有一個童子,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院內立一龍鳳碑。明崇祯十二年(1960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孝祠西側修建了萬善庵,其東原有五賢祠、關公廟,今已無存。
近幾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陳列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文化公園。內有洗硯池、曬書台、碑廊、書院等,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游人。

孔子廟

位於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於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並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於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後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祯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衮,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兖道任希祖見廟庑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制: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庑。庑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梁;東門南為照壁。廟後迤東為崇聖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
該廟門朝東,意在龍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鐘樓、戲台等建築,現僅存干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

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禅寺主事和尚妙濟禅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禅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墨跡,最後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於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裡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集柳碑於康熙七年(1668年)臨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數截,雖經精心復修,但殘缺128字。道光年間,一和尚對該碑加以刮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日本侵略軍盤踞臨沂時,計劃將這一文物盜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砸碎。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系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復制而成。

禹阝國故都遺址

位於城北8公裡處的南坊鎮古城村。禹阝系西周初年的封國,乃夏後氏之裔,子爵,姒姓,魯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魯國吞滅。在古城遺址,曾發現周代至漢代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镞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傳為禹阝子之墓地。
魯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國國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機攻襲禹都。禹阝國守門人准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禹阝君家屬全部俘虜而走。禹阝子歎道:“我無家可歸了!”隨妻子一起到邾國。邾莊公將禹夫人還給他,而將其女兒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家親戚、宋國大臣向寧請求宋郡出兵伐邾,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禹阝國人全部要回。魯哀公三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吞並了一度被邾國占領的禹阝國“沂西之田”。


諸葛城

諸葛城位於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裡,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裡,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裡。《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後諸葛亮來居於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並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之此,遂易名為諸葛城。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裡,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雲:“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臥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謂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歷進士周京《諸葛城》詩雲:“三分籌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臥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劉疵墓

位於城北南坊鎮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镂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镂玉衣。墓主人劉疵身著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系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捨入,隨劉邦起兵於沛,入鹹陽後,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後,他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哙)。奚涓死後,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後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劉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漢書》作底)。


諸葛亮祖茔

諸葛亮祖茔位於茶山東麓。《臨沂縣志·古跡》雲:“諸葛武侯先茔,《府志》:蘭山縣北茶芽山東,其墳砌以碎石,灌以鐵汁。”並作了這樣的注:“諸葛家傳為武侯祖母墓。”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明節,臨沂諸葛氏於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諸葛武侯先茔”。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被石家屯村民毀壞,出土文物散失,現只有一面銅鏡和一件銅俑存於臨沂市博物館。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決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並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於10月25日在臨沂合並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裡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裡(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省政府舊址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從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省府機關設在原偽“沂州道尹公署”舊址(現臨沂供銷學校)。省交際處設在原“美國醫院”(現臨沂市人民醫院)。此後,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省府除留少數人員在堅持工作外,各廳局大部人員疏散到城南農村辦公。翌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改山東時,山東省政府離開臨沂。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疫、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線趕到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裡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羅榮桓在這裡向陳毅等人介紹了山東當時的形勢及部隊狀況,共同研究了堵擊徐州國民黨軍隊北上的作戰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郐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軍部移至臨沂城東北、沂河東岸的前河灣村(現屬河東區)。次年2月離開臨沂。


山東大學舊址

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並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於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並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系科,並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上一页  [1] [2] 

大連上班 旅順買房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