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南寧金達花園的開發商是哪個正文

南寧金達花園的開發商是哪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國各重要城市的重要站點,相伴而來的,將是內江特色的商貿大流通、大服務、大工業、大農業。二)內江經濟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
回顧內江改革建設歷程,因為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精神狀態、具體政策等方面的滯後,內江已經喪失了若干次大好機遇,被迫拉大差距。從經濟增長速度看,“八五”期間,內江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9.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也比鄰近幾個市發展速度慢,比泸州低0.5個百分點,比遂寧低2.9個百分點,比樂山低5.6個百分點。從內江工業“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看,國家先後投資內江建設了一大批工業企業,形成了以糖業為主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在八十年代,內江gdp僅次於成都、重慶,位居全省第三位。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全市工業設備更新率不到30,六十、七十年代及以前的技術占60以上,企業改制困難重重、改革發展舉步維艱,在全省排位靠後。許多人均指標與省內先進地區比,內江差距更大,加之部分中央科研單位和廠礦往成渝兩地轉移,影響內江經濟總量。
三、成渝經濟帶中內江經濟加快發展的基本條件
通過分析在成渝整體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內江在成渝經濟帶的中心城市和川東南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內江經濟發展緩慢並不能說明自身的優勢不復存在或已經弱化,相反,存在的優勢正在凝聚成為具有爆發力的推動因素,一旦發展環境改善,內江將進入一個超常規的發展階段。正是這樣,2000年初,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重大戰略決策後,西部十二個省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市上下人心思進,人心思干的熱情空前高漲,一二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促進了內江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加快經濟發展有利條件
1、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內江近年來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發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增速創內江行政區劃調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8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90.67億元,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68.77億元,增長9.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近4800元,比上年增加515元。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2.4、57和30.6。
2、基礎設施不斷加強。2003年全市①擁有各類學校1099所,在校學生數64.52萬人。其中:大學2所,在校學生數1.3萬人;中等技術學校10所,在校學生8573人;技工校8所,在校學生1368人;②各級醫療衛生機構684個,從業衛生技術人員15568人;③交通便利,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3133公裡;④能源有保障,內江發電總廠兩期技改工程進展順利,城市新飲用水源工程開發興建;⑤通訊發展,實現了交換程控化、現代化,全市固定、移動電話用戶達80.77萬戶,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達24.2戶/百人;⑥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大洲廣場、防洪堤、沱江三橋相繼竣工,西林、臨江小區及舊城改造初具規模,積極籌建沱江第四橋,內江大城市框架逐步顯現;⑦農村小城鎮建設、鄉道、學校、衛生院、六畜圈捨、打井改廁、植樹造林、改田改土、整治水庫塘堰等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和加強。
3、農副產品加工優勢增強。內江是四川重要的農副產品集中產區,被確定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同時,食品工業、紡織加工業有一定的基礎。擁有大型棉紡廠1個、肉聯廠5個,絲綢廠5個,糧油加工廠15個,藥廠5個、羽絨及食品加工廠11個,通過一系列技術改造,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潛力很大。松林絲織總廠為全省同行業的五強企業;福潤公司鮮凍畜肉產量位居全省第4位;以禾嘉集團為代表的檸檬等水果深加工,設計能力為亞洲檸檬生產最大基地;以都英羽絨公司為代表的水禽加工,羽絨系列產品已出口創匯;以威寶食品公司為龍頭的蔬菜深加工、以山山公司為代表的白酒加工、以藍劍集團為代表的啤酒加工、以內江正大、萬千集團為代表的飼料加工業等,增強了內江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的優勢,為農村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4、建材資源豐富。石灰石、石英砂、普通砂石、頁巖等儲量很大,廣泛分布於各縣(區)。水泥、磚瓦、玻璃、陶瓷、牆地磚等建材工業日趨配套。川威集團生產的鋼材、重龍水泥,威遠白塔、建業生產的牆地磚衛生潔具等產品省內外暢銷。
5、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形成支柱產業。2003年,五大支柱產業和21戶重點企業實現總產值分別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77.4和70.1;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有:鋼材、水泥、磷肥、冰醋酸、固體磷铵、硫酸、環已酮、醫藥、皮件、五金工具、柴油機、鐵路器材、汽車配件、機床、羽絨服裝、生絲、綢緞、飼料、肉類、牆瓷磚、地磚、衛生潔具、皮鞋、膠鞋、液晶顯示器等,這些骨干企業和產品是未來內江工業建設的重要基礎。同時,內江作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使大中型骨干企業通過改制改造成為股份制和非國有企業,更具活力。
6、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3年,我市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引進市外資金達21.4億元,新簽引資協議195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戶。
7、內江商貿比較發達。近年來,在市中區相繼建成百貨、五金、糖酒、物資大樓,黃桷井、艾林、能力商城,大千綜合批發市場等99個,新增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全市有各類市場248個,其中消費品市場240個,生產資料市場6個,生產要素市場2個。省列兩批11個重點市場網絡正在形成。200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億多美元。四、成渝經濟帶中內江經濟加快發展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一)內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從建設成渝經濟帶的大思路出發,內江經濟發展的戰略應選擇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內江經濟跨越式發展為目標,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前提,以推進“三個轉變”為動力,著力調整結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型,先進實用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型企業。重點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骨干企業、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非國有企業,努力推進產業互動、城鄉共融,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內江“重振雄風,富民升位”。
(二)內江經濟主導產業的確定和發展
所謂主導產業是指根據資源狀況,地理位置、城市性質和發展戰略而確立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產業或產業群。主導產業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產業關聯度大。即發展這類產業能夠帶動一大片產業部門的發展,關聯度越大,其主導性就越強。二是比較利益高。一般說主導產業部門應是本地區、本城市生產與經營上比較利益最高的部門。三是主導產業也是市場潛力最大,因而也是收入彈性最高的產業。
由以上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分析可知,內江的部分治金、建材、it產業、機械加工、生化制藥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可作為本地主導產業。內江要緊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方向,有重點地培育具備產業化條件的先導型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為突破口,抓好產品更新換代,產業升級。目前,以內江方向光電、中國雷華電子研究所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業,以高分子材料為代表的材料工業,以川威鋼鐵集團為代表的冶金建材業,以建業集團為代表的精細化工業、以神州藥業為代表的生化醫藥業,以巨安鞋業為代表的機械加工制造業;以福潤集團、禾喜集團、松林絲織總廠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主導產業,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瞄准國內外先進水平、增大科技含量、延長產業鏈,力爭做大做強。從根本上提高內江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擴大其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步伐。
另外,依托內江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明顯進步以及內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為第三產業成為內江經濟發展的又一類主導產業創造了條件。我們應在政府的指導下,搞好統籌規劃布局,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和規范管理,促進以商貿業,服務業、旅游業等為重點的主導產業的形成,為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做貢獻。
(三)內江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
內江經濟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加快七大支持體系的建設。
1、農業體系:高度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在加快農民工勞務輸出的同時,重點解決“三農”問題。隨著技術、投資和社會組織結構等條件的變化,現代農業已成為持續增長的部門。要通過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知識化和農村信息化,用辦工業的思路來辦農業,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農村工業化的突破口,使農業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產業,使農村經濟成為持續增長和就業增長的經濟,從而帶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綜合分析內江農業經濟存在的各種矛盾,強化內江農業體系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卓有成效地抓好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化品種結構,推廣良種良法。大力開發畜產、蠶絲、糧食、水產、林果、茶葉等名特優新品種,實施專業化、標准化(無公害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二是大力引進市內外“老板”對農業領域的開發,鼓勵支持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進入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2、工業體系。工業興則內江興,工業強則內江富。我們要重振內江老工業基地雄風,就是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加快工業發展以帶動全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內江工業體系建設,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抓體制創新。以國企為重點,以股份制改造為中心,實現“三個百分之百”的目標,加快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三個轉變”,放寬市場准入,營造良好環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拓寬領域,大力促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推進科技進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努力提高生產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要圍繞重點技改項目,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自主研發能力及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群體,促進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內江工業檔次。要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抓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內江工業企業快速發展的關鍵。以觀念創新為先導,拓寬管理視野;以制度創新為基礎,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以組織創新為保障,優化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為突破口,提高管理效率;以文化創新為靈魂,塑造管理特色,用管理創新增強企業活力。四抓重點產業。做大做強信息、冶金建材兩大支柱產業,鞏固壯大食品工業,加快發展化工醫藥業,改造提升機械工業,對川威、方向光電等30家重點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加強與成渝兩地優勢產業的互補合作,充分發揮優勢骨干企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及其品牌的吸引、幅射功能。
3、商貿及市場體系。內江商貿業發展在市場體系上采取突破性措施。一是從發展和建設農貿市場起步,除市中區黃桷井、艾林、大千綜合批發市場外,在一些綜合條件好的地方,建設輻射力強的區域性專業市場,既提高市場經濟規模,又能集中經營,集中服務,方便管理。如隆昌禽苗市場、李家仔豬市場。二是借區位優勢,建設一批大型的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和儲備貨倉,把內江建成川東南的生產資料交易和物流中心。三是利用成渝線對外界的影響,逐步建設、發展要素市場和期貨交易市場,搞好信息服務,實現各類生產要素最佳配置。
4、交通網絡及運營體系。進一步改善、提高道路質量和綜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其交通大動脈的物流作用。一是改造提高進出川通道,抓好市與縣之間的二級干道建設,改造鄉鎮公路,提高路面質量。二是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營運體系建設。統一規劃,加強站、點建設和物流配置中心建設,規范分級管理,鼓勵多渠道投入與業主有序競爭,提高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市、縣(區)、鄉(鎮)、村公路為網絡的交通營運體系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
5、人才支撐體系。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一是加強培養現有人才。對企業家進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培訓,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對中級以上技術人才進行知識增新,對初級技術人員、技工進行崗位培訓,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對市場營銷人員進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買房能否保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