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營銷、管理知識培訓,加強市場營銷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加強培養新生人才,發展內江教育事業,同時創造條件吸引成渝兩市部分大專院校到內江聯合辦學,培養新生人才。三是加強人才流動、引進。培育、發展人才市場,改革人才管理體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通過人才市場選才引才,為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優良的環境和發展機會。 6、環境體系。建立完善的投資環境體系是建設成渝經濟帶,加快內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是優化城市環境。突出抓好信息、能源、水資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塑造內江優美城市新貌;二是優化旅游環境。充分利用、挖掘市內旅游資源,維修、恢復、新建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發展休閒觀光景區;充分利用內江周邊地區旅游資源,內外結合、優勢互補,塑造內江優美旅游環境。三是優化政策環境。在對一些基本政策進行清理的基礎上,將更加開放、更加務實的最新優惠政策文件進行系統整理、印制成冊,以利形成內外知曉,執行有序的格局,塑造內江開放務實的良好形象,增強內江吸引力。 7、招商體系。招商工作是內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進一步采取以人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項目招商和爭取國家投資等多種形式,促資金,特別是民間資金向資本轉變。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提供優質服務,以最優惠的政策和條件,讓出產權、讓出地盤、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在各個領域開拓發展、發財,促進內江“重振雄風,富民升位”,實現發展新跨越,真正起到成渝經濟帶內江橋頭堡的作用。 3、柏景灣社區居民居委會: 廬陽區亳州路街道柏景灣社區居委會,北至濉溪路(北一環路),東至鋼苑、可苑小區接壤的可苑路,西到亳州路,南鄰合肥市區古老的護城河----南淝河(又稱合肥的塞納河)。轄區面積0.52平方公裡。常住居民1848戶,人口5508人。 柏景灣社區居委會,是亳州路街道設立時重要的組成居委會之一。史稱水西門居委會。水西門居委會在街道未設立之前,是轄區的社區管理單位,是街道辦事處的前身。1969年12月,行政區域被升格,水西門居委會是首批劃定的四個居委會之一。1998年9月,在當時的水西門居委會范圍內增設了鋼苑居委會、可苑居委會。2000年居委會名稱依據地名規范化的要求,要與轄區特點特色相一致,將水西門居委會的名稱調整給史稱的新村居委會。柏景灣社區居委會名稱是省郵電物業開發公司在轄區開發柏景灣小區而得名。柏景灣小區主要使用的土地是在歷史上合肥鋼鐵公司三廠的廠區和以南的土地上。 社區管理分為五個特點。其中特點1政務中心。廬陽區政府的辦公大樓(21層大樓,是合肥市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他給周邊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特點2是經濟發展。柏景灣財富廣場大樓已建成一棟28層。現有部分企業和單位陸續入住。是亳州路地區,集商貿,招商,辦公和高檔住宅為一體的重點形象點。 特點3為住宅小區。柏景灣小區住宅樓現使用的有58棟(疊翠軒有16棟、青雲軒有23棟、香榭裡道有9棟、逸湖居有10棟)。為社區服務設施38處,其中柏景灣有1處3000平方米會館,網球場1個,幼兒園2個。另外,柏景灣小學在小區西北籌中。 特點4為單位宿捨。二廠宿捨(現:銀海置業),史稱合肥自行車二廠(原系二十世紀50、60年代建設時為司法干部宿捨區)10棟。佳寶宿捨(歷史是合肥市五金五廠)3棟;八隊宿捨(歷史是合肥市搬運公司,運輸車隊)有2棟、電信1棟、平房1處。 特點5集貿市場。柏景灣社區范圍還有一處亳州路集貿市場,為亳州路地區群眾解決農副產品、提供蔬菜的菜市場。 柏景灣社區沿街經營戶140戶(從業人員493人),流動人口(從事經營、施工)1440多人。 亳州路街道柏景灣社區居委會,辦公位置在財富廣場南邊的二樓。 轄區郵政編碼:230041。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