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可以設定土地的開發程度 一、土地開發整理的必要性
(一)土地開發整理為奉化市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是我市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進程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但要推進城市化進程,就是要不可避免地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再加上近幾年來,甬金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興建,使本原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據統計,1990年至2000年,奉化市耕地減少1018公頃,人均耕地占有量從1990年0.0661公頃降至0.0564公頃,大大低於全國、全省、全市的水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積的60%,可折抵建設占用耕地補償指標,這對解決建設用地指標不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的獲得,不僅是用地指標的增加,而且為農民建房、鄉村企業等一般性項目的開發提供了用地保障。由此可見,土地開發整理無疑是落實耕地平衡有效措施,並為推進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土地整理開發工作是事關奉化市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的大局。
(二)土地整理開發被實踐證明的可行性
開展土地整理工作,必須加強政府對土地整理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奉化市土地整理中心成立於2001年上半年,由原土管局和財稅局抽調人員組成班子,土地整理中心成立以來,通過開展扎實和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充分發揮鄉鎮和農村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政府宏觀控制、農民積極參與”、“政府補一點、鎮村籌集一點、農戶出一點”的新路子。據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奉化市已累計整理土地面積1707公頃,新增耕地188公頃,為非農建設獲得折抵指標188公頃,有效地緩解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建設用地指標的強烈需求。並使土地整理工作和城市化進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到了戰略發展的高度,向人們展示了土地整理工作今後的光明前景。奉化市滕頭村在集約利用土地,舊村改造、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一些經驗。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滕頭村在土地整理方面的工作經驗。
奉化滕頭村現有291戶人家,795人口,818畝耕地,156畝山林。幾十年來,滕頭村以土地為本,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把一個“一窮二白”的舊農村建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興建農民別墅,沒有浪費一分耕地,靠的就是土地整理和集約利用土地而致富的。他們主要抓了三點:
1、改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產出率。六十年代初,針對滕頭村地勢低窪,旱澇不斷,生產條件十分惡劣,所謂“地不平,水不清,燈不明”“畝產只有二百零”的情況,老書記傅嘉良帶領黨員一班人對全村的水、田、路進行綜合治理。1966年以後的每年冬春,全村群眾自費參加土地整理,至今累計投工43萬工,人均移動410方土石料,搬掉136個沙丘、墳墩,填平29條河槽,將1200塊大小不一的農田改造成200塊大小一致,排列整齊,平平坦坦的旱澇保收田,同時新開河道1400平方米,渠道10000米,修機耕路8500米,設排灌自立門戶的水泥暗溝。改土造田不但有效地保護了耕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使畝產連年超噸糧,而且新增加了52畝耕地。
2、二是改造舊村,建設新村不占一分耕地。
滕頭舊村、房屋分散零亂,破舊潮濕,不但居住環境惡劣,而且浪費了許多土地。79年開始,村黨支部決定開展宅基地整理,改造舊村,建設新村。為此村黨支部制訂了“統一規劃、統一建造、統一分配、分批拆建、集體補償、保護耕地”的新村建設方案。從79年到90年10年間,滕頭村共投資311萬元,把舊村統一改建成座北朝南的二樓一平農家新樓,村裡統一澆制了水泥路和環村河,建造了公共設施,對全村進行了綠化。最近滕頭村投資1000多萬元,利用對邊角地和廢棄河塘進行整理,在整理出的宅基地上審批建造50多幢新穎別墅群,使農村住宅大規模地向城市化推進。
3、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整理,滕頭村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糧食連年高產,耕地面積也有所增加,但人均耕地仍不足1畝。
因此,滕頭村黨支部一班人決定提高土地利用率,實施主體開發,發展主體農業。滕頭人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主體農業,形成了6種立體種植著模式式,實行了農田、道路、河堤、水面、空間的綜合利用。如在機耕路、河堤旁、渠上土種桔樹4000多株,在環村河旁種葡萄1000多株,河中放養適應不同水深魚類,使農林物副漁全面發展。僅水果一項,就可收桔子40萬公斤,葡萄1萬多公斤。農業的立體開發,不僅增加了集體收入,還節約了耕地50畝。
滕頭村的實踐告訴我們,土地整理實施舊村改造、集約利用土地是大有可為的、是可行的、是農村向城市化進程推進的有效途徑。
二、土地整理開發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奉化市從去年開始開展土地整理開發工作,已獲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為實現農村現代化奠基礎。一年多來,全市完成了1707公頃標准農田的整理建設,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新增耕地188公頃,有效地緩解了建設用地的供應矛盾。
(二)有效地緩解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建設用地指標的需求。通過土地整理為非農建設獲得折抵指標188公頃,這不僅僅是用地指標的增加,還為農戶建房、中心村建設、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從而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城市化進程。並使土地整理工作與城市化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到戰略發展的高度,向人們展示了發展的前景。
(三)為實現人口梯度轉移提供了重要途徑。通過對農村零星分散、破舊空閒的農民居點實施整理,能較好地解決村莊用地存在的分散零亂用地粗放等問題,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逐步形成用地集約化、基礎設施配套化。同時,通過舊村改造和拆建,為把農村人口逐步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鎮梯度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整理的潛力逐漸不足。隨著土地整理工作的開展,大面積潛力足的地塊相繼完工,邊角地,中低產田的整理難度會增加,整理成本也隨之增大,
(二)專業人員少,土地整理技術人才缺乏,土地規劃部門的工作人員工作量增多,技術水平達不到上級部門對報件質量的要求,耽誤了工作的完成,影響了土地整理的質量。
(三)是我市的土地整理補助標准偏低,影響了有些鎮村土地整理的工作積極性。
(四)中央下拔資金開展的土地整理獲得的新增耕地不計省廳的建設用地折抵指標,使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對中央下拔資金進行土地整理項目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應采取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領導。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涉及資金投入、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因此要把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列入政府的主要內容,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政策措施,同時應建立土地開發整理中心或相應機構,具體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實施,並實行年度目標考核。
(二)抓好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計劃的落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好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在此基礎上做好年度計劃,會同計劃部門根據下達的年度計劃和用地需求分析,分解落實耕地開墾計劃任務,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抓好落實。同時要根據耕地後備資源的實際,及時落實相應措施,積極開展異地開墾耕地合作,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和經濟建設用地。
(三)多方結合抓好土地整理工作。要根據上級有關精神,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土地整理工作要與標准農田建設相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使各種資金得到集中使用,工程技術標准得到統一,有效提高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並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不僅使土地整理工作達到增加耕地面積和獲得折抵指標的目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還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居住環境,加快農業、農村城市化進程。
(四)做好土地開發整理資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積極做好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復墾費等的征收工作,並實行專款專用。每年初,由土地、財政根據年度耕地開墾計劃任務,做好資金補助預算,經政府批准後,根據項目、按工程進度分期到位,即項目立項後撥30%,竣工驗收後撥40%,種上農作物後撥30%,充分保證了耕地開墾的質量和新墾地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礎上,進行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土地開發整理,增加土地開發資金的來源。
(五)加強有關政策的研究。為保證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服務經濟建設,要根據本地實際的具體工作開展情況,及時做好相關政策的調研工作,重點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投入機制、開發整理土地的使用及合理流轉、促進農村居民點的整理、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的有償調劑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調研,使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有充分的保障。
參考資料: http://www.tdzyw.com/tech/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