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東灣半島回遷房產權什麼時候辦理完 澳門地形與地貌 現在的澳門由澳門半島與兩個由大橋相連的離島凼仔(又名潭仔)、路環組成,總面積僅23.5平方公裡。
澳門過去是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縣)南端的一個小島,屹立海中,與今日的離岸島嶼無異,其後由於西江的泥沙沖積,在澳門與大陸之間由於海水對流關系沖積成一道沙堤(蓮花莖,今關閘馬路),才與大陸相連接,成為一個半島。
在澳門半島有蓮花山、東望洋山、炮台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在凼仔島有觀音岸、大凼山(雞頸山)、小凼山,在路環島有九澳山、疊石塘山。山巖性質以花崗巖與火山巖為主。
在澳門半島,平地面積較大,約占80%以上;凼仔島和路環島,丘陵面積較多,凼仔占45%,路環則近80%。
澳門海岸線長達937.5公裡,形成了南灣、東灣、淺灣、北灣、下灣(以上位於澳門半島)、大凼仔灣(凼仔)、九澳灣、竹灣、黑沙灣、荔枝灣(以上位於路環)等多處可供船只灣泊的地方。目前除九澳灣、竹灣、黑沙灣外,其他港灣不是早已開辟成港口碼頭,就是因為淤泥堆積或填海造成消失殆盡,只剩下一個歷史名詞而已。
1.南灣:原址在今伽斯蘭兵房至燒灰爐。由於填海造地,原來地貌改變不少,長度至少減少了一半,而且由於淤泥堆積,目前根本無法灣泊船只,潮退時更完全露出淤泥。澳門政府目前已將南灣圍起來進一步填海造地,並辟成人工湖。
2.東灣:原址在今伽斯蘭兵房沿松山山腳,狗灣至馬蛟石天後古廟為止。現已全部因填海造地而消失,並成為澳門新興商業貿易中心的新口岸區。
3.淺灣:原址在今內港沙梨頭至蓮峰廟。現已因填海造地而完全消失,成為碼頭及工業區。
4.北灣:原址在今沙梨頭至司打口。現已因填海造地完全消失,成為碼頭及工商業與住宅混合區。
5.下灣:原址在今司打口至媽閣廟,現已因填海造地完全消失,成為碼頭及工商業與住宅混合區。
6.大凼仔灣:規已因淤泥堆積及填海造地完全消失,大部分填海區辟為賽馬場及電單車場。
7.九澳灣:由於填海造地幾乎已完全消失,大部分填海區辟為發電廠與水泥廠,大擔角一帶則辟為深水港,供貨船起卸貨物。
8.竹灣:由於背對珠江泥沙出口,淤積程度尚淺,目前為旅游區。
9.黑沙灣:與竹灣相同,目前已成為澳門最著名的旅游區。
10.荔枝灣:淤積情況嚴重,除舢舨、木船外,其他船只根本很難灣泊。潮退時甚至可以在某些區域看到淤泥露出水面。
比較例外的是目前風光明媚,西班牙式別墅與高級酒店林立的西環。這個海灣本來並不存在,而是數年前澳門政府將西望洋山腳下的懸崖峭壁及磷峋怪石填海築路後才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