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之冒險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withavampire》,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蕩,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征。從哥特樂隊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對生命的絕望和對死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沉郁壓抑與自我毀滅的情緒展露無遺。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絕不同於朋克、金屬的怒吼,他們根本就不准備抗爭、顛覆什麼。那只是歇斯底裡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後的嘶吼。不是運用聲帶,而是用肢體在吼叫,在掙扎,在呻吟。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極具視覺震撼力,連同陰暗神秘的舞台設計一起傳達了一種強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這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氣氛渲染下,觀眾很難不被感染。 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裡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范。這完全歸公於ann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建築上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斓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采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