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鄉下,因拆遷,村裡擬建新農村小區。現規劃圖紙已經出來,發現村裡規劃建設農民自用房的同時,擬在小區內農村集體土地上建商住樓。請問這是否合理。望高手指點。急, 江陰市按照擴大中心城區、大力發展小城鎮、合理縮並自然村、逐步組建中<br>心村的總體思路,實現農民向小城鎮集中。<br>千年古鎮江陰華士鎮,90年代初期的常住人口只有5000多人,現在已經聚集<br>到5.6萬人。這跟該鎮的小城鎮建設有關。近年來,該鎮累計投入4億多元,對<br>路、水、電、通信、綠化和環境建設等方面,通盤考慮,超前設計,通過諸如實<br>現市、鎮、村光纖大聯網等,賦予農村集鎮以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城市的功能。同<br>時,對自由街、和平街、文星路、龍砂路等實施現代化改造,改造了25萬多平方<br>米的商住房,形成了4個住宅區。現在,該鎮已經跨入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br>展示范鎮行列。這些年,該鎮還把小城鎮建設向農村延伸和輻射,目前,全鎮已<br>經統一規劃建設了華西、向陽等5個中心村。<br>實施“農民向小城鎮集中”的戰略,不僅節約了大量的土地,也改善了投資<br>環境,加快了招商引資的步伐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去年,該鎮完成外貿供貨總值<br>8.26億元,同比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35億元。<br>值得一提的是,該鎮靠施以積極的利益調節政策,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資者、<br>同時又是受益者的格局,較好地解決了“小城鎮建設資金哪裡來,建好商住房哪<br>裡去”的問題。該鎮老鎮改造的資金80%來自民間,自由街的商住房產銷率達100<br>%。<br>記者在三房巷村了解到,這些年,村裡先後籌集2億元建設中心村,統一規<br>劃、分期實施。原來的3個村向一個中心村集中,僅此一項,就節約土地40多畝。<br>在村民住宅區,整齊、漂亮的別墅連成片,物業管理、環境綠化、水電氣等配套。<br>如此居住環境,令城裡人羨慕不已。向陽村原來5個自然村都坐落在農田裡,現<br>在村莊移到山坡上,5個村莊變成了2個自然村,騰出了土地100多畝。<br>目前,江陰已建成國家、省和無錫市新型小城鎮14個,占全市城鎮總數的一<br>半以上,形成了周莊、華士等一批衛星城鎮。有些鄉鎮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新型<br>城鎮的雛形,城鎮人口比重達40.35%。江陰還實現了兩個“半小時公路圈”—<br>——半小時到高速公路,半小時到市區。飲用自來水、使用液化氣、安裝住宅電<br>話的農戶分別占總戶數的88%、90%和75%。<br>耕地向規模經營發展,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br>發達的經濟必須要以發達的農業為依托,一個地區的現代化,必須以農業的<br>現代化為基礎,而農業的現代化,必須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br>江陰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從1993年開始的。之後,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遞<br>增。目前,全市農田規模經營單位1721個,其中種田大戶1670個。<br>江陰從“兩田(商品糧田和口糧田)分開”抓起,大力發展鎮辦農場、村辦<br>農場等,發展種田大戶,把分散的糧田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實行規模經營。對<br>規模經營的專業人員,推行了“綠色證書”制度,實行持證作業。目前,全市已<br>經完成“兩田分開”,商品糧田全部實行規模經營的村有63個。華西、三房巷等<br>村建成規模養豬場1567個,已建成40個千頭豬場、3個萬頭豬場,湧現了一批養<br>雞養鴨和養鹌鹑大戶。<br>江陰根據自己的實際提出,由分散型的家庭農業向規模型的集約農業轉變;<br>由手工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型的機械農業轉變;由氣候型的自然農業向抗災型的<br>加工農業轉變;由單一型的社區服務農業向商品型綜合型的社會化服務農業轉變;<br>由低產出、低效益、低勞動型的低水平向高產出、高效益和高勞動生產率的現代<br>農業轉變。<br>該市按照人均不低於0.4畝糧田的要求,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對發展過<br>程中迫切需要用地的,也通過土地“換茬”,采取“以一造一”甚至“以一造二”<br>的辦法償還,從而確保了耕地的動態平衡。<br>土地的動態平衡,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則為<br>農業的機械化創造了條件。<br>1991年至今,江陰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入達1.98億元,其中市級補貼2000<br>萬元,鎮村集體投入1.13億元,個人投入6500元,從而使農業機械化作業率每<br>年都提高3—4個百分點。目前,江陰農業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80.2%。<br>4年來,江陰市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改造了5萬余畝中低產田,復耕土地達<br>11456畝。<br>工業向園區集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輻射源<br>“村村辦廠、鎮鎮冒煙”,一度是對發展鄉鎮企業負面效應的真實寫照。為<br>了解決這個問題,江陰除了在工業項目的審批上嚴格把關之外,還把企業規劃到<br>工業小區去發展。<br>目前,全市已經形成省級高新技術園區一個,鎮級工業園小區28個,村級工<br>業小區18個,外商投資工業園區5個。這些工業小區已經形成了該市經濟發展的<br>生長點、提高點,成為經濟增長的輻射源,使原來的分散布局逐步走向集中,形<br>成了一定的聚集優勢。<br>現在,江陰湧現出來一批產銷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其<br>中有12家利稅超過億元,形成了紡織、機械、冶金、化工、電力、船舶修造等十<br>大行業。在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公布的全國千家最大規模、最高利稅和最大出口創<br>匯鄉鎮企業排行榜上,江陰分別有41家、36家和52家,數量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br>前茅。湧現出了雙良、陽光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名牌產品。去年,江陰國內生<br>產總值、工業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工業用電量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名列江蘇省縣<br>(市)的第一位。<br>“三集中”最大的成果是: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集約化水平。江陰相<br>對集中、科學配置和綜合利用工業、人口、土地資源和商業服務、文化教育、醫<br>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改變了農村基礎設施不配套、集結程度低、資源能源浪費和<br>鄉鎮工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狀態,加速了集鎮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進<br>程。<br>土地的集約化程度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環境質量提高了。顧山<br>等7個鎮已成為江蘇省委環境文明生產企業示范鎮,向陽村則已建成生態村。<br>環境改造了人,管理改造了人。由於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江陰農村的精<br>神文明建設水平提高了。去年,江陰市被評為全國首批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