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黑暗給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哥特這個詞匯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以《指環王》、吸血鬼系列為代表的哥特電影正在火熱票房,哥特音樂復蘇並迅速發展,甚至連時裝界也跟著掀起了哥特風潮。冷靜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洶湧並不止是單憑市場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後,還有值得我們回味與反思的東西。 哥特文化從中世紀的興起,幾經波折發展到今天的卷土重來,有著其相應的社會歷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整個人類在20世紀都愈來愈深地感覺到生存意義的質疑。這種虛無主義的發展標榜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征。二戰後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神學復蘇的思潮即是證明。哥特風潮的回歸,與其說是恰好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如說是大眾有意識地發掘出了這種亞文化形態,並進一步完善了它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對於這種亞文化的實質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學的宗教。這個題目或許太大了,那麼就讓我從哥特音樂開始談起罷。 從早期哥特或者說是後朋的音樂中可以聽出,搖滾經歷了數次狂潮的洗禮發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簡約的嘶吼已顯出頹勢,轉向壓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會宣洩了所有的不滿之後,發現一切依然故我無動於衷,於是他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深深絕望。而在主流社會的門冷冷緊閉的同時,一扇黑色的刻滿中世紀浮雕的神秘大門悄悄地向他們敞開了。punk族們憑著叛逆的勇氣闖入了這片曾經被稱做哥特的禁地,並在那裡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這個潛伏了幾個世紀的魅影終於重見天日,搖滾樂史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接受群體)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感情和思考空間。如果一種音樂引發的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以至影響到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到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的質疑,那麼它的控制力就無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產生了把哥特音樂歸於一種宗教的想法。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指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它的音樂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數樂隊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旗幟鮮明地宣揚反宗教。我在這裡所談論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等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