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到2005年的4721項,年平均增長率為28.51%。而遺傳學由2001年的340項增長到2005年的468項,年平均增長率為8.32。 與項目申請數量的高速增長比較,基金委的資助率並沒有同步增長,資助率較低的是臨床醫學基礎學科,5年平均資助率為13.36,資助率較高的是遺傳學科,5年平均資助率為23.04%。由於申請基金的競爭更加激烈,使得申請基金項目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其中如何完成一份高質量的申請書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2研究問題的確定 研究問題確定的具體形式就是確定項目的題目,確定擬研究的問題就是確立將要展開研究的基本框架。申請者確定研究問題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到需要研究的科學問題。
2.1有基礎
2.1.1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關鍵性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直接關系到科學研究能否成功。在設計研究方案時申請者要列舉一些重要的研究手段或方法用來解決擬要研究的科學問題,這是申請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有些申請者可能並不全面了解、准確把握這種研究方法的特點和作用,想當然地將一些時髦研究方法列入申請書。比如,基因芯片技術一出來,便有申請者用基因芯片去分離基因;蛋白質組學研究伊始,便有申請者用它來鑒定相關蛋白質。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雖然能得到一些數據,可是要想得到所要得到的基因或蛋白質的可能性則很小,甚至不可能。欲選擇合適而又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解決擬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申請者必須清楚所選擇研究方法或手段的特點和作用,還必須有用這些方法做過實驗的親身經歷,這樣才不至於茫然,才稱得上掌握了該研究方法和手段。 針對擬要研究的科學問題,如果申請者能對現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進,或自己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從而能做到別人無法做到的事,說明在方法上已經高人一籌,這也就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的優勢。 2.1.2研究材料的掌握 研究材料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要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研究材料往往具有其特殊性或不可替代性,主要有兩種類別:一是屬於自然存在的研究材料,比如新發現或稀有的物種或獨特的物種,具有特殊性狀的材料(抗性材料等),沒有被研究的而具有研究價值的遺傳群體(疾病家系等),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材料(疾病患者等);二是人工創建的材料,主要指經遺傳修飾獲得的突變體,建立的轉基因生物或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等。這些材料主要用來研究物種進化,新基因資源的發掘,功能基因的分離和基因功能的鑒定等。如果自然存在的研究材料,則需要研究者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如果屬於人工創建的材料,則需要研究者通過實驗去篩選。 2.1.3研究的初步結果 申請項目前,申請者獲得一定的預實驗結果獲得資助的重要保證。這些預實驗結果所給出的信息可能預示著其中有重要發現的苗頭,比如找到了可能相關的基因或蛋白質,提示著可能的生理功能,觀察到了一些新的現象或發現了新的規律,也有可能顯示出項目中某種關鍵性研究手段、方法、研究模式的可行和有效。提供預實驗數據一是為了反映出項目的重要科學意義,二是為了體現出項目的可行性。絕大多數申請項目都有一定的預實驗數據,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提供更多、更重要的預實驗數據,申請者能否對這些數據給予准確的分析和判斷,並提出科學的研究假說,這樣才利於評議專家給予准確的評議,使自己處於優勢地位。 2.1.4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掌握 生命科學屬於實驗性科學,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作用必不可少,尤其對基礎研究來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謂研究模式,就是指申請者采用的研究系統,實驗研究必須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研究系統中進行。有些研究在表型或功能明確的前提下在分子水平進行就可以,這種研究重要的是得到或創建有特點的研究材料;有些研究則要在細胞水平進行,旨在探討細胞行為與所研究因素之間的關系;而有些研究則要在個體水平進行研究。不論在哪個層次展開研究,重要的在於所采用的研究模式能否與擬要研究的科學問題結合起來,能否科學、有效地工作。為了使研究更深入更有說服力,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要求在分子、細胞和個體三個層次上都要展開研究。建立一個科學的適合自己研究問題的研究模式需要研究者具有很敏銳的視野,或者得到了嚴格的科研訓練,決非輕而易舉就能選准,就能建立起來。申請者如果建立了一個科學有效的研究模式,就能得到別人不易得到的數據,因而比別人更具優勢。申請者千萬不要視研究模式為簡單地獲得dna或細胞株,最為關鍵的是擬要研究的問題能否在所建立的系統中易於處理。 所謂研究策略,就是指解決問題的一個基本方案。特別是現在的實驗研究,許多科學問題都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比如要克隆某個功能基因,研究策略之一就是先創建突變體,之後構建遺傳群體,然後進行基因定位,最後達到分離該基因的目的。對生命科學研究而言,有時解決一個科學問題比提出一個科學問題更為重要。申請者懂得采用合適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是開展研究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
2.2有意義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是順利通過同行評議的必需條件。基礎性研究項目的科學意義可分為間接的科學意義和直接的科學意義。間接的科學意義往往屬於那種從宏觀層面或從今後應用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科學意義,它與項目的聯系並不緊密,而不少申請者所闡明的科學意義都屬於這種類型。直接的科學意義則是申請者在分析為什麼要開展這項研究的過程中自然表現出來的科學意義,同行專家能從申請者的敘述中看到項目的科學意義而無須申請者去強調,它與項目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屬於項目“真正”的科學意義,這也是同行專家非常希望看到的重要部分。表達項目的直接意義關鍵在於申請者能准確抓住問題的關鍵,具備應有的工作基礎。項目直接的科學意義表達清楚了,其間接的科學意義也就清楚了。
3如何寫好申請書
3.1做好計劃
在確定項目的申請題目後,首先要將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查全,特別是那些最新的文獻資料,遺漏重要的文獻資料可能會導致項目申請的前功盡棄。充分掌握文獻資料不僅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復研究,更能開闊自己的眼界,准確地把握研究方向。其次,要給自己定下完成申請書的時間表。不要以為完成普通面上項目申請書不需要太多的時間,要想得到資助,必須有一個誠懇的態度,留足充分的時間准備申請書就是具體表現。 一般申請者至少要花3~6個月的時間寫申請書,並趕在頭年的12月底之前完成初稿,在正式遞交申請書前的3個月時間裡,要多聽取不同方面專家的意見,並進行反復修改。匆忙中是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申請書,特別是對於那些剛開始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年輕人來說,留出足夠的時間多征求他人意見並反復修改非常重要。若有可能,最好與你要報送的學科負責人打個電話,聽聽他們的意見,確認你的項目是否適合報送在那個學科。
3.2認真寫好“立論依據”和“研究方案”
“立論依據”是整個項目的核心,約有80%以上的未獲准項目都是由於該部分的不足所致。寫好“立論依據”必須有兩個重要基礎:一是要有與擬要申請的研究內容有關的預實驗結果或得到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二是申請者提供對擬要研究內容的研究思路。 預實驗結果往往預示著尚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也是打動評議專家的重要因素。不少申請者所提供的預實驗結果比較膚淺,無法讓評議專家相信進一步研究下去能得到更重要的結果。預實驗結果是申請者提出科學問題的基礎,同樣的預實驗結果可能在不同的申請者中提出不同的科學問題,因此評議專家樂於看到申請者基於預實驗結果是如何思考的,也就是申請者提出科學問題的理由。在這個分析過程中,申請者必須了解該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了解制約該領域的瓶頸,通過比較分析找到其中關鍵的科學問題。如果申請者獲得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則需要詳細介紹所獲得研究材料的具體情況,通過它能做什麼,進而體現出該研究材料的重要性。 在“立論依據”部分寫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是申請者解決問題的一個思考過程,是申請者在“研究方案”中為什麼要安排那些實驗的理由。現在依然有許多申請者在“立論依據”部分幾乎不談自己的研究思路,以為寫在“研究方案”部分就可以了,這樣的“立論依據”是不完整的。對將要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項目,更需將為什麼要采用這些方法,這些方法的特點和優勢,可行性如何等要素敘述清楚。從研究思路中,可以看出申請者對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把握程度,這也是評議專家關注的一個重點。 “研究方案”是申請者解決科學問題的一個詳細方案,由多個實驗組成,是申請者在“立論依據”中研究思路的具體落實。只要在“立論依據”中把研究思路說清楚了,寫好“研究方案”應不是大問題。寫好“研究方案”有三個要求:一是要清晰,要具體地將要進行的實驗的關鍵步驟說清楚,有些申請者喜歡用流程圖的形式表達研究方案,雖比較明了但不夠具體,建議對每個步驟增加文字說明;二是要對那些關鍵實驗的結果應有一個基本判斷,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能得到申請者所想要的結果,在實驗中出現假陽性等干擾因素在生命科學研究中是常有的事情,這時申請者應想到可能的替代手段和方法;三是所有實驗的安排是否與所提出的科學問題之間存在邏輯對應,完成研究方案中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回答所提出的科學問題。有些申請者忽視了這一點,使得項目文不對題,或申請者所安排的實驗不能全面、而是部分回答提出的科學問題,這說明項目研究方案不完整,或是所提科學問題太大。 在“立論依據”的敘述過程中,文字要准確,不能用“似乎”、“可能”等模糊語言。盡量給出准確數字進行定量說明,不能采用“有提高”、“有增加”等不准確的表達方式。文字要流暢,不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英文的直翻長句。注意英文縮寫之前要給出英文全稱;在敘述中勿出現太多的英文縮寫,讓人糊塗。每個觀點的引證必須標注出處,列出的參考文獻必須按正規的書寫。值得強調的是,申請者千萬不要將申請書寫成“研究工作很有意義→國際上的大致研究狀況→沒人報道或研究→所以要研究它”形式,這樣的項目缺少深度。
3.3客觀寫好申請人的簡歷
申請書中如何介紹自己反映出申請者是否誠實、客觀和嚴謹。評議專家在項目的評議過程中也給出這方面的評價,如果申請者誇大自己、或打擦邊球、或隱瞞一些重要事實,其項目就有可能被評議專家否決。這方面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會議文集與正式發表的論文不加區分混在一起;(2)在列出的已發表的文章中,只寫論文題目、雜志名稱和時間,刪除所有作者名字,或只列自己的名字而不列其他人名字;(3)尚未真正到崗而編造到崗假象;(4)誇大所獲獎勵的份量;等等。申請者最好不要將剛投稿且未獲得任何反饋的文章列入自己“發表的相關論著”一欄,尚未正式發表但已經被接受的文章可以列出來(要求附加被接受的證明材料)。 寫好申請者的個人簡歷首先要認真介紹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研究簡歷及研究特長,學術任職(無須提及行政任職)。需要提供申請者近年發表的與本申請相關的論著,而不是申請者發表的全部論著,且要將論著的全部作者、題目、時間、卷頁等准確列出。最好將申請者的名字用粗體標示。對於項目組其他主要成員的情況介紹也應按上述要求,不能省略。實際上,寫好申請者的個人簡歷的目的就是讓評議專家了解申請者受教育受科研訓練的背景,讓他們知道申請者過去做過什麼樣的研究,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掌握了那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技術,進而判斷申請者的科研能力,其中任何虛假成分都將被視為學風問題。申請者想盡辦法包裝自己,往往效果恰得其反。
3.4不能疏忽與項目申請手續有關的每一個環節
申請手續是基金項目對申請者最基本的要求,這裡任何錯誤都是不能原諒的。有關注意事項請參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政策和規定,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