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租房結婚的夫妻來說,子女的入學是按照租住地就近入學的嗎?還是按照父母戶口所在地?有沒有這方面經驗的網友給點經驗啊? 盧铿:首先是換房需求,即改善性的需求,這是中國當前商品住房市場中最主要的部分。尚有過半數的居民對現有的住房條件不滿意。目前中國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積約26平方米,而人均居住面積每提高1平方米,全國就會新增13億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其次是第二套房,這正在成為中國中產階層與財富人群的一個熟悉詞匯,根據《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一書,中國中產階層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為11.9%。
再次,拆遷用房是提供巨大住房需求的又一個源頭。每年全國需要拆遷住房的家庭住房數量達1億平方米。按目前許多城市拆“1”補“2”的補償政策,每年將新增1.5億~2億平方米的住房需求。考慮到部分拆遷戶會選擇貨幣補償自行購房,每年仍將會因此而新增1億~1.5億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最後,就是一些特定目的的住房需求。在大多數家庭都有獨生子女的中國,許多人在子女就讀學校附近買房或者租房,以方便照料子女就讀。另外,與先前不同,如今年輕人的結婚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年輕人結婚所需的房屋已經成為市場的重要結構之一。有調查顯示,25至28歲的年輕人已成為購房的中堅力量。
中國房地產報:在關於地產未來的所有辯論中,城市化總是一個被頻繁使用的正面證據。你對此堅信不疑嗎?
盧铿:我對此堅信不疑。這樣一個歷史命題,地產業無可避讓。在中國的不少地方,農村長期形成的自然村正在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進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為商住型建築群帶來巨大的機會。而在近年和未來的若干年中,中國城市與郊區的高速交通和軌道交通進步很快,這為居住的郊區化和遠程化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但是,有些人士認為,有限的可建設用地將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我的看法是,傳統農業使得土地利用處於低效率狀態,新農業的發展將會逐步解放出大量的經濟發展用地。未來農村的進步將引導農民逐步住上公寓樓,這樣可騰出大量的土地。目前農村“宅基地”政策的調整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宅基地政策的改變將為農村和郊區房地產創造土地資源。
當然,我們必須在依賴城市化這個指標去做判斷的時候,保持足夠的謹慎。中國縣級以上的城市多達近3000個。隨著上一級城市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發生的商務成本的上升,各種類型的城市會呈“梯級成長”之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會引起投資地點和方向的轉移,在這一點上判斷失誤,你同樣會在商業上犯下嚴重的失誤。城市化指標是個宏觀大利好,但是並不給每一單地產投資提供成功的保證。
穩定仍是第一位
“由於房地產在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中的支柱作用,各級政府並不希望房價和銷量大起大落,這是一個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嚴肅問題”
中國房地產報:2005年的“國八條”問世後,市場在短暫的觀望後,一度出現房價的“報復性”反彈。這個局面有無再度上演的可能?
盧铿:在最近幾年,商品房價的升高主要是因為地價上升、拆遷成本上升、材料成本上升及通貨膨脹等原因。當前,中國不少城市的百姓對於近期購房持觀望態度,期望房價出現大幅回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需求萎縮”。而當觀望目標未能實現後,原本存在的剛性需求必定會引發新的市場狀態,我相信,在個別地方可能還會出現短時效果的“井噴”現象。
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關注幾個基本面的問題。在過去的半年之內,人民幣升值了近7%。人民幣現在和將來的持續升值,意味著中國人的投資信心和投資能力正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與此同時,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吸引了不少境外的熱錢通過在境內置業獲取特殊收益。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湧入內地的熱錢達851億美元,達到歷史上最高值。
另外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國內有一部分人存在“灰色收入”。不少地方的各類行政干部的灰色收入高於薪酬,這個可能涉及數萬億元的巨額資金已經成為樓市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房地產報:深圳正在出現購房者負資產的局面,一些專家還預測說,購房者會選擇斷供來對付房價的下跌。事實上,這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呼吁,政府出手救援樓市。你主張救市嗎?
盧铿:地產業關乎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由於房地產在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中的支柱作用,各級政府並不希望房價和銷量的大起大落,這是一個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嚴肅問題。一個已經有80%以上百姓擁有自己房產的國家,不會贊同房價大落引起的百姓“負資產”狀態。
我堅持認為,穩定是第一位的,行業的調控政策應當因地制宜和設有底限。
當前的房地產政策中尚存在一些不盡合理的內容,有些也只是暫時性的政策。隨著今後政策的進步和完善,房地產將獲得更加理性的發展空間。事實上,經過近幾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付諸行動,房地產商的開發行為和百姓的市場行為已經逐步地理性化,這將會有效地影響行業未來成長的理性化。
重在疏導不宜壓制 “中國經濟和百姓生活需要一個穩健發展的房地產市場,而不是部分專家和輿論所竭力唱淡、唱空和唱衰的一個本來重要的支柱行業”
中國房地產報: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你認為地產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輿論環境?
盧铿:中國房地產業的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包含著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市場的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正面支持因素。同時,我們又必須看到在這個行業裡確實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諸如:地價過高、房價過高、投資過熱、結構失衡、房型偏大、耗能過高、調控效果欠佳、“一刀切”政策、土地產出率低以及弱勢群體意見大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應該對這個行業進行限制乃至壓制,而需要通過正確政策進行良好的疏導,比如——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適當加大土地供應量,鼓勵“四節一環保”,加強規劃設計控制,增加政策類房屋的開發等等。
中國經濟和百姓生活真正期盼的是一個穩健發展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而並不是部分專家和輿論所竭力唱淡、唱空和唱衰的一個本來重要的支柱行業。大多數開發商真正希望的是一個健康公平的競爭環境,是為國家經濟和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的理想平台,而不應廣泛地受到不負責任的批評。我認為,用“拐點論”和“百日劇變論”來評說中國的未來樓市是不妥當的。 如果要是以自己的和父母的血緣關系想獲得政府的安置賠償補貼是不可以的,應為你的戶口已經遷出,如你是想與家裡兄弟姐妹分父母名下的安置賠償,要根據父母的意思劃分,如果父母不在了也沒有遺言,你還是有權利分到父母名下的財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