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浮閣 地址:沙面南街1號白天鵝賓館首層 電話:020-81886968-30003
廣州吃自助餐的“首選”之地。環境就“不多說了”,光是“無敵的江景”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服務員也“很nice”,收盤收碟都“幾勤快”。自助餐有下午茶和正餐兩種,菜式“中西兼備”,選料“高檔”,味道也“很正宗”。特別是“生蚝、刺身、法國蝸牛”,都“幾正點”,就算價錢再“貴”,也能“值回票價”。
推薦菜:甜品,生蚝,三文魚刺身,蝸牛,鵝肝醬,三文魚,法國蝸牛,北極貝
價格:人均300(包括15%服務費)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裡,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裡;2008年總人口506.57萬人,市區人口499.30萬人,農村人口145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裡,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裡。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0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繡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州話、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英歌、潮陽剪紙、和潮州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汕頭青澳灣 城市名英文:shantou,曾稱swatow.日文:スワトウ 語言:潮州話(或稱潮汕話)隸屬於閩南語系英語稱:teochew,teochiu,tiuchiu,tiochiuordiojiu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市、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 全境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台灣高雄180海裡。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嶺東之門戶”的美稱。 特產、小吃:草粿,鲎馃,粿汁,,翻砂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金平區 (轄17街道) 人口:823258人面積:108.71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石炮台、金砂、金廈、東方、大華、同益、光華、東墩、廣廈、海安、新福、烏橋、歧山、永詳、鮀蓮、鮀江、月浦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60居委會 龍湖區 (轄10街道) 人口:635426人面積:103.58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金霞、珠池、新津、鷗汀、龍祥、外砂、新溪、金獅喉、大衙、新安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82居委會 澄海區 (轄5街道8鎮) 人口:752254人面積:345.23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鳳翔、廣益、澄華、壩頭、萊蕪街道辦事處和上華、隆都、蓮下、蓮上、溪南、東裡、鹽鴻、蓮華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32村委會、43居委會 濠江區 (轄7街道) 人口:315926人面積:134.88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達濠、馬滘、礐石、廣澳、濱海、河浦(三河)、玉新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60居委會 潮陽區 (轄4街道9鎮) 人口:1559582人面積:667.60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文光、棉北、城南、金浦街道辦事處和海門、河溪、和平、西胪、關埠、谷饒、貴嶼、銅盂、金灶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202村委會、93居委會 潮南區 (轄1街道10鎮) 人口:1228029人面積:596.42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峽山街道辦事處、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胪崗、紅場、雷嶺、隴田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79村委會、65居委會 南澳縣 (轄3鎮) 人口:80852人面積:108.00平方公裡 街道名稱:後宅、深澳、雲澳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41村委會、5居委會 全市合計 人口:5395327人面積:2064.4平方公裡,轄6區1縣,30鎮44街道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591村委會、501居委會 2008年數據 【人口】 汕頭市現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裡,總人口為539.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1956平方公裡,人口531.4萬人。 現任市政府領導 市委書記:黃志光市委副書記、市長:蔡宗澤
[編輯本段]自然條件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海岸線走向自東北向西南,汕頭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台風襲擊;秋季涼爽干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區縣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裡,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南澳23個、潮陽1個、汕頭12個、澄海2個、牛田洋2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歷史背景】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歷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裡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鲨魚的一種,稱作鲨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鲨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這裡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裡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汕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征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之稱。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發展】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裡,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