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網上購物的弊端 網上購物問題多
--------------------------------------------------------------------------------
近期以來,國內電子商務熱潮略有降溫,但隨之而來的合作與兼並潮使電子商務網站進入了新一輪的競爭。繼廣告大戰之後,各電子商務網站已不再把拼“人氣”作為戰略高地,而拼技術、拼服務則可能成為新的焦點。網上購物經驗證明,現階段我國電子商務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障礙。
一是網上商品的針對性問題。據了解,現階段各種模式的電子商務都存在定位消費者群的問題。以btoc模式的電子商務為例,消費者人群可大致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在我國目前存在著高收入人群與知識人群的差異問題,也就是說,高收入、高消費的人群未必是上網人群。因而我國的現狀大略可說是高檔消費人群很少上網、低檔消費人群無力上網,實際的網民則多存在於中檔消費群體之中。
而網站的實際運作與這一現狀存在矛盾。據悉,由於網上銷售剛剛起步,銷量低、成本高,商品的銷售價很難調低,在未達到贏利的階段,服務也存在障礙。而對於中檔消費人群來說,價格和服務則是購物的主要決定因素。這就導致網上商品無買主,需要的商品買不到的矛盾,成為電子商務運作的一大障礙。另悉,對於btob電子商務模式來說,我國的許多傳統行業如汽車、化工等尚未認識到電子商務的益處,企業信息化工程剛剛起步,企業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知度不夠,因而也需要長期的普及。
二是網站服務不到家、服務意識差。據一位曾在網上購物的消費者反映,他在網上下定單後接連兩天未收到商品,而該電子商務公司對此的解釋則是:銀行周末不營業,款項不能劃過來,所以網絡公司就無法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眾所周知,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比較,速度快、方便是其最主要的優勢,喪失這一優勢,網站則很難在消費者中取得信譽。
專家稱,現階段對於廣大的電子商務網站來說,廣告作為最大的贏利點已被公認為不可行,而服務則最有希望成為贏利的重點。如果電子商務網站不能切實抓好服務,提高服務意識,就會面臨經營危機。
三是技術不過關,網上支付的諸多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電子商務網站要求的支付方式包括:全國范圍網上直接劃付;招行一卡通、一網通、中行長城電子借記卡、建行龍卡、農行金穗卡等。全球范圍網上直接劃付(visa、master外幣卡)等,另外還專門設有地區性的劃付手段。而現階段能全面實現這些支付手段的網站寥寥無幾,很難使消費者隨心所欲地方便購物。
此外,人們考慮更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支付可以解決,但安全由誰來保障。網絡安全一直是網站技術的瓶頸問題,近期屢屢出現網站被黑客攻擊、出現技術故障等事件,甚至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大網站也因此出現運行中斷。而此種情況一旦出現,消費者的購物安全就會受到威脅。
四是消費者的認知和認同度難以打通和維系。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人們尚未意識到電子商務的便捷性,上網人數雖在不斷增加,網上購物者仍占據不大的比例,而各電子商務網站又未能針對這一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據悉,由於大多數網站網上商品還不夠豐富,往往局限於食物、書籍和音像產品等等,而其資料又不夠詳細,使消費者缺乏直觀的認識,對於商品的質量難以信任,制約著人們的購買。此外,不少曾有網上購物經驗的消費者表現出失望:由於一些網站上述的支付、配送、服務不到家等問題,使消費者喪失了信心,而這種信譽度一旦喪失則很難恢復,制約了電子商務的整體長期發展。
據一些調查資料顯示和專家預測表明:未來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要金融業的介入才真正能夠發展,網上金融服務應該成為未來幾年電子商務發展的催化劑。而經濟上和經營上的一些問題會直接導致一些網站的滅亡。一些僅靠拉選票和制造假的新聞、假的帳目的網站將最終被淘汰,直至消亡。而傳統商家成為網上新寵。它們跻身網絡圈內,可通過網絡來發展自己的用戶群體,用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對於現存的電子商務網站來說,現階段電子商務運作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往往顯示出不少網站尚存在“務虛”之嫌,內部經營管理存在隱患。為了在未來更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立住腳跟,現有的電子商務網站應先從自身的問題反省,治標要先治本,從而能走上扎扎實實的經營管理之路。 選擇減肥藥品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情況(如對哪種藥物會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有沒有其它疾病等)有個全面的了解,如果自己對情況不能確定的話,應請教專家或專業人士,不要自行妄下判斷。
一般來說,選擇健康減肥產品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包裝:看其配方是否含有性激素,含激素的產品會引起內分泌的失調,導致其它並發症。
2、機理:看清說明書上有無藥物的減肥機理,確定安全有效性。
3、看肥胖類型:減肥品一般對單純性肥胖、飲食和運動無法控制的肥胖有效,對遺傳性肥胖等療效不佳,如果自己無法確定肥胖類型,可到當地的減肥中心咨詢醫生或請教醫學專業人士幫助你,制定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案後,再選用適合的減肥產品。
4、批號:要注意產品的批准文號,是否是國藥准字批號等國家權威主審機關審批。一般國家主審機關的審核要求比地方審批機關嚴格,能夠通過國家主審機關審批的產品,品質和安全性都是可靠的。
基於以上條件,我特意選出淘寶裡的幾款,你可以先收藏看看: http://www.jianfeipaihangbang.net
中國漁業發展現狀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從中國漁業2005年的統計數據看,中國漁業呈一種持續上升的態勢,整體上,從1978年到2005年,漁業總產量從465.4萬噸/年,增長到5107.6萬噸/年,翻了近10多倍。這個變化過程,並不是呈直線增長的,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增加。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於經濟體制和價格體制的調整,極大地提高了漁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漁業走上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從有漁業數據所擬合的函數圖像上,能夠看出,整體上有周期函數的趨勢,每年增長的數值相對比較穩定。可以說水產品總量是穩步地提高。 中國漁業統計是按照海水產品和淡水產品分類統計了,為了系統地論述中國漁業發展的歷程,先分別將數據制成圖表,並對其進行分析。
海水產品從359.5萬噸/年,增長至2838.3萬噸/年,增長了7倍,比漁業總產量的翻10倍,增長比例要低一些。從1978年到1985年漁業已經上維持在500萬噸/年左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充分的農業生產的自主經營權,農業生產以糧為本的行政慣例被打破,農戶為適應市場對各種農產品的需求而積極的投身於農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此階段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糧食單產的提高有效的拉動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化。從此,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步入了快車道。此階段我國農業中的種植業年產值從1978年的80%降落到1985年的62.25%,畜牧業、漁業分別由15%、1.58%到22%、3.48%。這說明,這種變化大體是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由於水產品到保存、保鮮等要方面的要求很高,那時候普遍收入還不算富裕,市場還不夠充足。從1990年到1996年,是海洋漁業的穩定上升起,這是由於中國經濟的普遍增長,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魚類、蝦類食物已經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1997年海水漁業跳躍式地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基本保持穩定,這是由於國家逐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認識到漁業資源的重要性,為了避免竭澤而漁的尴尬,於是自1999年開始農業部首次是提出了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的目標,後又進一步提出“負增長”的目標對海洋捕撈強度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從下表可以看出,人工養殖的海水漁業起點低,增長速度快,而一直在持續增長,從趨勢上看,人工養殖的魚類還會繼續增長。而天然生產的海水產品從1978年到1997年始終是在持續增長,基本上這個時段的增長是與人工養殖的增長基本上是持平的,從1999年出現下降趨勢,並這種趨勢會繼續保持下去。現在從產量上看,基本上天然生產和人工養殖在同一水平。
從海水產品組成上看(2005年數據),魚類和貝類占較大,這就說明貝類產品具有很大市場,海產品中貝類的份額已經超過了魚類。蝦蟹類產品的份額並不大,僅占11%左右,可能與中國的地理位置有較大關系。蝦蟹的運輸成本非常高,甚至超過自身的價格,而像蟹類一般死的海產品銷路較大,從保存來說比魚類要復雜得多。在一些沿海城市,水產品價格很低,但是一些內陸城市,就被稱為“海鮮”,需要靠航空運輸等方式運輸,大大增加了成本。而貝類則比較常見,無論是沿海城市,還是在內陸城市,比如“貝尖”等貝類制品等較多。從1989年在統計數據中,出現“其他”一項僅5萬噸,到2005年,達到148萬噸,一共翻了近30倍,足以證明餐桌上飲食結構的多樣化趨勢日趨顯著。 從分布上看,海水產品不同於淡水產品,必須是在海岸地帶才能開展海水漁業的生產活動的。因此,很多省的都對於海水產品總產量是沒有貢獻的。現以2005年數據為例進行分析,總體來說漁業總產量大的海水產品的產量就相對偏高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從這張圖上,可以分析出我國海水漁業的高產區為遼寧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這幾個省中,漁業發展又是有差異的,其中遼寧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主要是人工養殖為主,而浙江省則以天然生產為主。自1994年起,山東省漁業產量、產值和出口創匯額已經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位。截止到2007年,山東省漁業總產值達到1445億元,水產品年增加值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15.4%,漁業已經成為山東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山東省瀕臨黃渤海,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是我國優質水產品重點產區。近年來,山東省大力實施“生態、高效、品牌”漁業戰略,努力打造知名漁業品牌,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漁業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713萬噸,實現漁業增加值361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8136元。漁業已經成為山東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是發展現代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山東省充分發揮資源、科技和品種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突出海參、鮑魚、鲆鲽鳎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全省漁業發展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到2007年,全省優勢品種產量已達340萬噸,占海水養殖產量的88%。其中,海參成為全省產值最大的養殖產業,產量達5.4萬噸,產值108億元;鮑魚產量4700多噸,海參、鮑魚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71%和25%。對蝦、扇貝、鲆鲽鳎、海帶、梭子蟹等產業產值都在50億元以上。
浙江省與山東省不同,山東省有利政策偏向優勢產業,主要發展海水養殖業,而浙江省則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條件,發展天然捕撈業。因為我國最大舟山漁場正位於浙江省。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灣暖流和黃海冷水團交匯於此。大陸徑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萬億立方米,形成強大的低鹽水團,水色混濁,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卻。台灣暖流高溫高鹽,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離沿岸,向南退縮。黃海冷水團南下,隨台灣暖流強弱的變化,秋冬季似舌尖狀伸入漁場,初夏逐漸向北退縮,形成南北帶狀逶迤的水[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