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賣台灣小商品怎麼進貨 如果是去廣州的話建議去: 西郊大廈——自2000年秋橫空出世,悄然興起以來,很快便以其小商品種類齊全、商場規模宏大、設施功能完善以及毗鄰火車站、省市長途汽車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位置,而倍受中外名廠名商的青睐。來自國內、香港、台灣、南韓等地的各路廠商都以小商品城作為其產品分銷國內的窗口,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小商品城亦因此而聲譽鵲起。 這裡匯聚了飾品行業多家龍頭廠家,包括晶晶飾品、新光飾品、威妮華、紅蘋果、藝麗寶、金鹭飾品、茗華飾品、偉星飾品、怡美飾品是國家一級市場。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匯聚無限商機,既是小商品的交易場所,也是展示各式時尚流行飾品、精品、工藝品、禮品、化妝品、鞋帽、玩具的藝術殿堂,莫不以其款式新穎,風格多樣而各領風騷、異彩紛呈。這裡的商品多為中高檔,價格不一,少至幾元十幾元,多至幾十元,甚至百元。70%左右的店鋪實行廠家直銷,且以批發為主,兼以零售,商品面向全國各級市場以及外商。 荔灣廣場——從1995年開始有商家在此經營水晶半寶石產品,2001年開始形成專業半寶石水晶市場,目前發展成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半寶石系列商品專業批發市場,深深吸引了海內外的客商和游客,已初顯廣東省玉器、半寶石銷售、批發的龍頭地位。商城主要是以水晶半寶石為主,70%的商家來自海豐可塘,其余有來自江蘇東海等地的。來自海豐梅隴、深圳、東莞銀飾、海豐可塘水晶原料、湖北綠松石、梧州人造寶石、福建貓眼石、浙江北海珍珠等地的商家約3000多家,主要以廠家直銷批發為主,其次是個體經營者,有商家表示此地正向成品批發市場轉型。種類齊全、產品豐富,有萬余產品在此展示,年銷售額達40—50億元。 泰康城——泰康城廣場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北臨繁華的北京路商業步行街交界的泰康路,西臨回龍路,近靠地鐵二號線海珠廣場站。場內設有4層交易區,共有500多戶商家經營,主要經營珠寶首飾品、頭飾、襟花、腰帶、工藝項鏈、手镯、珠鏈、帽子、絲襪、手機飾物等,品種繁多,類型各樣。城內商品輻射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東歐、中東等國家地區,日均客流量近萬人次。商品多為中低檔,少至幾元,多至幾十元,批發為主,少量零售。 華林國際——往昔珍寶旺地,今朝財富之巅。今日的華林玉器街以玉器產業為主要載體,輔以周邊其它的相關專業市場,如華林玉器廣場、華林國際、荔灣廣場,已融入嶺南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化建築功能為一體,成為西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華林國際擬建全球一流珠寶玉器貴金首飾專業市場。華林國際正地處華林玉器商圈中心,雄踞上下九商圈和康王路商圈交匯核心,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萬平方米。一層主要是玉器,二層全部由廣州市台協荔灣聯委會經營,以半寶石中高產品為主。華林國際的開業,必將帶來可喜的多贏局面。全球首個珠寶、玉器、貴金首飾三個產業的ctd(中央交易區)也在華林國際的帶動下將在康王路一帶崛起。 北京大廈精品飾品批發城金粉飾佳——北京大廈商場共6層,總面積1.35萬平方米,共有500多個商鋪和100多個停車位。北京大廈精品飾品批發城金粉飾佳10月正式開業,為廣州城市商業名片北京路再添潮流飾品新勢力。據了解,金粉飾佳由保利地產開發,主營來自國內外著名品牌商家的中高檔精品飾品,是北京路上唯一的精品飾品專業市場。該專業賣場正位於廣州傳統飾品集散地———仰忠街飾品商圈的中心地帶,旁邊還有將於2008年開通的地鐵六號線出口。 廣州以太飾品總匯——廣州以太飾品總匯正在火熱招商中。以太飾品總匯致力打造一流的飾品貿易平台。以匯聚各類飾品、配飾之中質量優、設計優、款式新的時尚個性化飾品為其宗旨。位於流花路與解放路的黃金交匯處,機場高速、地鐵越秀公園上蓋,廣州市客運站、火車站近在咫尺。 深圳的話就去在深圳羅湖區東門市場,那邊有很多衣服批發,但是人流密度很高去的時候要小心. 玩具是在筍崗倉庫如果電腦批發市場在賽格廣場 手機批發市場在華強北 要是找批發衣服,發飾,小首飾的最好在東門,肯德基附近的寶華樓上下, 很多批發的,衣服最好早上去,要起大早去才有好的,而且會看見很多人在挑貨。 另外你要是想找便宜點的衣服還有一個地方, 在世博圓附近,紅樹林靠深南大道那,是個面料兼衣服, 邊料批發地。東西很多,需要挑,要有眼光,但是很便宜就是真的。 發飾,小首飾還是東門那多。要會講價,利潤很多。 一般批發小東西要幾樣價格差不多的搭配在一起,20件以上會比較容易講價。 再遠點很多人在東莞虎門太平那面進貨,路遠點,但是價格低過深圳。 大批量的比較適合 進貨可以先到縣城的批發市場,進貨比較方便,而且可以挑選.並且不要求太多數量.5.多動腦筋,財富就會屬於你,祝你成功. 創業板的概念及特點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 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 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當然,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各國政府對二板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其核心就是“信息披露”。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保薦人”制度來幫助投資者選擇高素質企業。 二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而且由於它們內在的聯系,反而會促進主板市場的進徊交钤盡? [編輯本段]創業板的分類 按與主板市場的關系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於主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於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占比重為40%左右,湧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於主板市場,旨在為主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板市場的“第二梯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編輯本段]創業板的歷史 最新鳴鑼成立的二板市場當屬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11月25日,醞釀10年之久的香港創業板終於呱呱墜地。它定位於為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高成長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上市公司25家,大多是網絡、電腦、電信企業。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須有5000萬港元的盈利,但創業板不設盈利底線,只需公司有兩年的“活躍業務紀錄”。如果創始人在業界已是名聲鵲起,那麼這個兩年的“紀錄”也可以不要。香港聯交所權威人士曾風趣地說,如果比爾·蓋茨出來重新注冊一家公司,創業板會馬上愉快地接納。 在證券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於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准的小公司只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可以稱為創業板的萌芽起步時期。1961年,為了推進證券業的全面規范,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證券市場進行特定的研究。兩年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棄了對全面證券市場的研究,而是將目光盯住了當時處於朦胧和分割狀態的場外市場。sec提出了“自動操作系統”作為解決途徑的設想,並由全國證券商協會(nasd)來進行管理。1968年,自動報價系統研制成功,nasd改稱為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體系(nasdaq系統)。1971年2月8日,nasdaq市場正式成立,當日完成了nasdaq系統的全面操作,中央牌價系統顯示出2500個證券的行情。直到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上市標准,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和otc證券分離開來。 與美國nasdaq市場的起步幾乎同時的是,日本開始了創業板的腳步。1963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了針對中小公司的第二板,並正式起用了場外市場制度。不過,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場外市場一直萎靡不振。 世界二板市場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從90年代中期到現在。1971年,美國全美證券商協會建立了一個櫃台交易的證券自動報價系統——納斯達克(nasdaq),開始對超過2500種櫃台交易的證券進行報價。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的上市標准,從而把在nasdaq掛牌的證券與在櫃台交易的其他證券區分開來。1982年,nasdaq最好的上市公司形成了nasdaq全國市場,並開始發布實時交易行情。但是,直到90年代初,nasdaq的運作並不十分理想,1991年,其成交額才達到紐約股票交易所的1/3。nasdaq市場真正得到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第二階段。 世界上其他二板市場的發展,也基本上可以分為上述兩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機引起經濟環境惡化,股市長期低迷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各國證券市場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主要表現在公司上市意願低,上市公司數目持續減少,投資者投資不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為了吸引更多新生企業上市,都相繼建立了二板市場。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二板市大多經歷了創建初期的輝煌,但基本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失敗而告終。 二板市場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的,其背景及原因是: (1)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大量新生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起來; (2)美國納期達克市場迅速發展,在加劇競爭的同時,為各國股市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方向; (3)風險資本產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針對新興企業的股票市場; (4)各國政府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紛紛設立二板市場。 在此背景下,各國證券市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設立二板熱潮,其中主要有:香港創業板市場(gem,1999)、台灣櫃台交易所(otc,1994)、倫敦證券交易所(aim,1995)、法國新市場(lna,1996)、德國新市場(nm,1996)等。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階段的二板市場發育和運作遠強於第一階段,大多數發展較順利,其中美國nasdaq和韓國kosdaq的交易量甚至一度超過了主板市場。但是,從整體上看,二板的市場份額還是低於主板,也有的二板(如歐洲的easdaq)曾一度陷入經營困境。文章來源 www.ipo668.cn
[編輯本段]創業板設立目的 (1)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2)通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產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3)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循環,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4)增[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