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13750500205 劉生 我告訴你我一直堅持的方法: 1.少吃多運動,不要懶惰,因為懶惰是直接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2.盡量多吃蔬菜和白肉,不要吃油炸和油膩的東西,堅持在晚上7點以後不吃東西. 3.多做做家務,你會發現你在慢慢的變瘦,不知不覺中的你的皮膚也會變好,這些都是我多年減肥的經驗,已經瘦很多了.希望你也能瘦 還有,吃減肥藥一定要小心,不管有用沒用,最好是沒有副作用 我朋友吃了一個叫什麼膠囊的,效果很好,一月減得比我減下的多,她推薦給我,我也正想去買來試試,你不妨也先了解一下。
這裡是她剛給我的地址: www.jianfeipaihangbang.net
這只是個評論,點了連接購買還是去淘寶的.
安化紅茶相關介紹安化工夫紅茶是“湖紅”的代表,與安徽的“祁紅”,福建的“建紅”鼎足而立,同為中國紅茶之正宗,遠銷歐美,蜚聲海外。清鹹豐時,安化工夫紅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章。</p>紅茶是在綠茶的基礎上經發酵創制而成的。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工萎凋、揉捻(切)、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p>紅茶屬發酵茶類,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揉捻、發酵、干燥。我國紅茶種類較多,產地較廣,有我國特有的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也有與印度、斯裡蘭卡相類似的紅碎茶。</p>安化縣地處湖南中部,雪峰山北麓,資江水中游,總面積4950平方公裡,屬益陽市,相鄰長沙與常德。安化地處中亞熱帶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年相對濕度81%。年日照時數1376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為97.16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74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遲秋來早,春長冬更長。特別是地形復雜,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龍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氣候呈立體分布,非常適合於發展茶葉生產的氣候帶。</p>安化紅茶歷史“清道光二十年前後,英人之在粵南之對華貿易,已有相當進展,時輸出品以茶為大宗。兩粵茶產不多,爰由粵商赴湘示范,使安化茶農改制紅茶(國內以前所產者多為綠茶,不知制造紅茶)。因價高利厚,於是各縣競相仿制,產額日多,此為紅茶制造之創始,亦即湖南茶對外貿易發展之確矢。"[吳覺農(著有《中國茶葉問題》、《中國茶葉復興計劃》、《茶經述評》等書,被陸定一譽為“當代茶聖”):湖南省茶業視察報告書,中國實業,第一卷第四期,頁七二○(2)]隨後"迨鹹豐八年,粵商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紅茶轉輸歐美,稱為廣莊。及洪楊事息,西北商亦接踵而至。嗣後各國需要增加,銷路日廣。[雷男等:湖南安化茶業調查,緒言]安化原為黑茶市場,至清鹹豐初年,始有紅茶之制造,當時年產紅茶約十萬箱(每箱約五十五市斤至六十五市斤,細者重,粗者輕,裝以二五洋箱,二五者,以每擔可裝二·五箱之謂也),花卷三萬余卷(每卷七一·二五市斤),紅茶銷俄國者約占百分之七十,英美僅占百分之三十,花卷則悉銷於晉省。嗣廣幫中興,由香港銷英美之紅茶,約增至百分之四十,余百分之六十,仍由恰克圖銷於俄國,花卷則減少至一萬余卷。[雷男等:湖南安化茶業調查,頁七]"安化後鄉一帶,出產以茶為大宗,初有黑茶,引商販運,銷售西北各路。……至鹹豐四年[原文如此],五口通商,始行創辦紅茶。其買賣規則,每百斤不論有無灰末,扣茶四斤,作為拋灰攙末,計淨九十六斤。經茶工焙篩車揀,只能成米茶七十六斤,即以九十六斤作為八折扣算,得七六八,又只以七六扣算。紅茶正稱將八尾抹去,作為樣茶,其八尾合正秤十二兩八錢。至今買茶,猶另取樣,或三四五斤不等,甚或高懸短喊,任意暹退,漫無規則。茶價內,商人應給行用錢,照例三十文,今於產戶茶價內,每串扣錢五十文,以給行戶。行戶又瞞商人,於茶價內,每串多取背手錢五十文,共一百零七文,只得九七錢八百九十三文。又以地方向用九七制錢,再以九七折算,止得足錢八六六兌帳。最後事機敗露,此五十文之背手錢,商人不准行戶收取,亦不歸於產戶,轉歸商人照常收去,仍作八六六兌十足錢。奸商惡行,變易成規,侵漁鄉民,深堪痛恨!"[湖南調查局: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附錄一,安化黑茶條規]鹹豐同治間,陝甘回民起義反清,由此造成戰火十余年,兩櫃茶商紛紛逃離,以至無人交納茶稅,西北茶葉奇缺,僅由少數私商偷運,根本於事無補。省甘總督左宗棠平定回民反清之後,於1873年奏請朝庭,改變引茶辦法,以票代引,每票為40引,計茶6411斤(3205.5公斤),因為東、西兩櫃屢催未歸,乃添設南,准許南方各省茶商經營,選派長沙人朱昌琳為南櫃總管。承示茶販多系大商,現又多領洋人本錢。[鹹豐十年,胡林翼:復李香雪都轉,胡文忠公遺集,卷八三,頁五]鹹豐八年以後,楚境漸次肅清,[湖南]茶運稍暢。而九年、十年、十一年,洋商續在各口岸收買紅茶,湖南北所產之茶,多由楚境水路就近裝赴各岸分銷。[清代鈔檔:同治十三年十月十六日陝甘總督臣左宗棠奏]自古以來,安化茶名甲天下,唐代就有“渠江薄片”聞名於世。幾乎自有文字記載起,茶葉就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相始終。幾千年發展到今天,真正以地方命名而為世所公認的茶,僅普洱茶、祁門茶、安化茶三種。安化茶品類繁多,其黑茶冠絕全國,花卷(磚)、茯磚、黑磚以其為尊;至於天尖、貢尖等菜裝茶,更是獨一無二。特別是安化紅茶作為湖南紅茶“湖紅”的代表,在市場上與另外兩大紅茶“祁紅”、“建紅”三足鼎立,十分暢銷。安化松針、雲台春芽和近年新崛起的安化銀毫等名優茶,也保持了不衰的魅力。</p>安化地理條件獨特,茶葉品質優良,制茶技術精湛,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世代變遷,物用更替,民生滄桑,安化茶其名其實已遠不及普洱茶和祁門茶,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造福民生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p>茶葉對於安化的重要性,縱觀歷史,可用“茶貴則邑富民富,茶賤則邑窮民窮”來概括。清雍正八年縣內立茶碑載“所賴以完國課、活家口者,唯茶一項”。宋朝設“博易場“(即茶市)於縣境,明朝以安化黑茶為官茶運陝甘茶馬司換馬,清朝則紅茶大盛,而民國24年(1935年)湖南《民國日報》記載:“安化為全國產茶極富之區,歲入總額在50萬元(銀元)以上”,歷史不可謂不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葉生產,安化茶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安化茶葉也跟隨整個茶葉行業經歷了自己漫長的陣痛期,一度衰落到谷底。</p>撥開雲霧看廬山真貌,這幾年安化已經悄然崛起了一些民營茶葉企業,安化茶葉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影響力雄風猶在。威古今之勢雖然不同,在現今條件下,安化茶如何走整合復興之路,乃至吸引資本打造行業船艦,作為區域經濟的強勢拳頭出擊,仍是一個極有價值的問題,值得重視和思考。安化茶葉歷史和文化深博而且神奇,本文選取安化千兩茶為例,並涉及其他史料,管窺蠡測,以供商榷。</p>安化古稱梅山,境內山脈連綿,重巒疊嶂,茶樹廣生,早在1072年建縣以前就以產茶而名。唐代楊晔在《膳夫經手錄》裡說:潭州茶中有(益)陽團茶和渠江薄片,銷往湖北江陵、襄陽一逞。五代毛文錫《茶譜》也說:“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渠江發源於新化西北,經溆浦縣邊界至安化渠江鎮匯入資水。說明公元9世紀時安化就已有了茶葉商品規模生產和經營。</p>茶葉在安化“山崖水畔,不種自生。”並且“崖谷間生殖無幾,惟茶甲諸州縣。”北宋需要茶葉與西北各民族換購馬匹,政府設“博易場”於縣境,運入米鹽布帛,交換以茶葉為主的土特產。至元、明,茶樹由野生進入藝植,“深山窮谷,無不種茶,鄉民大半以茶為業,邑土產推此第一。”由於耕地稀少,糧食素不能自給,茶產多又價格高,以茶易糧成為解決民生的主要門路之一。所產茶葉質地優良,明洪武年間即有“芽茶”入貢。由於茶馬互市的發展,安化在嘉靖三年(1524)以前已創制黑茶,遠銷西北。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已逐漸占領西北邊銷茶市場,並運往晉、陝、冀等省銷售,最高年份達4000噸,是封建王朝“茶馬政策”的主要茶葉基地。</p>近代安化茶業經歷了由興到衰的曲折過程。1685年《湖南通志》記載:長沙府所屬12縣,共產茶約12500噸,其中安化占70%。18世紀國際茶葉市場以紅茶為主宗,鹹豐初年崛起的安化紅茶做工精細,品質甚佳,為中國三大正宗紅茶之一,頗受市場青睐。同治年間編纂的《安化縣志》說:在紅茶初興時,茶商打包封箱,把安化紅茶冒稱武夷紅茶出售,銷路很好。孰知安化紅茶清香味厚,原不亞於武夷,於是公開以“安化”字號進入國際市場,暢銷西洋,以致享有“無安化字號不買”之美譽,當時年產銷量達10萬箱(約合3024噸)。後來由於印度、錫蘭(斯裡蘭卡)在英國扶植下發展茶葉,其紅茶品質優良,很快風靡世界茶葉市場。加之英國為保持殖民地宗主國地位,對華茶限制日多,我國紅茶失去市場競爭力,到1900年銷英僅6關擔(約合0.4噸),安化紅茶隨之元氣大傷。以後經歷了俄銷和太平洋戰爭外銷阻塞等諸多起落,安化茶葉不再有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發展環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官僚資本加大對茶葉貿易的壟斷,茶農受荷捐雜稅層層盤剝,辛苦勞動卻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諸多茶葉重鎮,如小淹、邊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黃沙坪、東坪等處,大批茶行倒閉歇業。到1949年,全縣僅產茶2370噸,茶區經濟衰退,百業凋敝,民不聊生。</p>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從經濟和政策上為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注入血液。發放大米幫助茶農復墾荒蕪茶園,取消苛捐雜稅,無息貸糧貸款,無償推廣揉茶機,對新發展茶園和低產茶園改造給予經濟補貼,采取一系列獎售措施,鼓勵了茶農積極性,茶葉生產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黃金時代”。1952年,安化全縣茶園面積由解放初的7萬畝恢復到10萬畝,產量由2370噸半加到4456噸。茶葉生產全作組織的成立和制茶機械的推廣,進而興旺了安化茶葉。1958年,白沙溪茶廠改制花卷為茶磚獲得成功。1959年,縣茶場創制出享譽全國的名茶“安化松針”,並作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珍品送寄毛澤東主席品嘗。從1977年至1985年,安化產茶量由5645噸增至8500噸,收購總值由753萬元增至1891萬元。</p>黑茶、紅茶是安化茶葉的大宗產品,綠茶也具有一定規模的年產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於明初,工藝經歷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鑄煉逐步成熟。時早產於小淹苞芷園,以後溯資江向上擴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視茶葉原料品質和制作工藝,以此形成自身獨特的風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為著名,火燒洞、條魚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應求。單就品質而言,則以田莊之高家溪、馬家溪所產量佳,俗稱“高馬二溪茶”。鄰近桃源、沅陵等縣也仿制黑茶,運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質較次,稱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產則稱為“道地茶”。前來安化采購、設店的茶商,有晉、陝、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幫。以晉、陝茶商資本為最雄厚,經營也最早,曾在冷市橋口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互保。</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