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芒果做的芒果泥 芒果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又名檬果、漭果、悶果、蜜望、望果、庵波羅果等,因其果肉細膩,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所以素有“熱帶果王”之譽稱。香芒牛柳卷(原料:牛柳,芒果,雞精,澱粉,水) 原料:牛柳2片、芒果1個、鹽少許、雞精少許、澱粉少許、油少許。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制法:1、牛柳用少許鹽、雞精腌制10分鐘。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2、芒果去皮,切成兩條跟牛柳片差不多長短的條,其余的全部打成泥備用。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3、腌好的牛柳片卷上芒果條,邊緣用少許澱粉粘合。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4、鍋中加入許油,把牛柳卷放進去煎至表面金黃即可盛盤。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5、在煎好的牛柳卷上可以直接澆上打好的芒果泥,也可以把芒果泥加少許糖加熱後再澆上。但要注意,芒果受熱時間長會變色,所以加熱的時間要很短。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奶油芒果奶昔(鮮芒果,牛奶)[2008-10-2812:50:26]奶油芒果奶昔 原料:香草冰淇淋球1.5個,牛奶90毫升,鮮芒果1個,冰塊糖水30毫升 制法:1、在攪拌機內加入 芒果雞丁(芒果,雞肉,芹菜,胡蘿卜)[2008-06-2616:54:15]原料:芒果200克,雞肉200克,芹菜50克,胡蘿卜、松仁各20克,香菇10克,鹽、味精各5克,料酒、水澱粉各15克 鮮蝦芒果沙律(大蝦,芒果,沙拉醬,生菜)[2008-03-3113:53:47]原料:大蝦、芒果、沙拉醬、生菜適量。 做法:1、將大蝦煮熟,去殼; 2、把芒果切開,一半切成丁,<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香芒雞柳 材料:水仙芒(2只,700克)、雞柳(500克)、青紅辣椒(各1只)腌料:雞蛋清(1只)、鹽(1/3湯匙)、雞粉(1/2湯匙)、胡椒粉(1/6湯匙)、料酒(1/2湯匙)、生粉(1湯匙)調料:油(4湯匙)、鹽(1/5湯匙)、白糖(1/2湯匙) 做法:1.雞柳洗淨拭干水,切成條狀,加1/3湯匙鹽、1/2湯匙雞粉、1/6湯匙胡椒粉、1/2湯匙料酒、1湯匙生粉和1只雞蛋清,拌勻腌制30分鐘。 2.芒果去皮切成條狀;青、紅辣椒洗淨去蒂和籽,切成絲。3.鍋裡放3湯匙油燒熱,把雞柳條倒下鍋炒至肉色變白,便可盛起。 4.續添1湯匙油,爆香青、紅辣椒絲,倒入雞柳條翻炒15秒,再倒芒果條下鍋炒勻,加1/5湯匙鹽和1/2湯匙白糖調味,便可上碟了!<atarget="_blank"><imgsrc=" http://pic.wenwen.soso.com/p/20090307/20090307130345-95280970.jpg "alt="芒果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又名檬果、漭果、悶果、蜜望、望果、庵波羅果等,因其果肉細膩,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所以素有“熱帶果王”之譽稱。香芒牛柳卷(原料:牛柳,芒果,雞精,澱粉,水) 原料:牛柳2片、芒果1個、鹽少許、雞精少許、澱粉少許、油少許。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制法:1、牛柳用少許鹽、雞精腌制10分鐘。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2、芒果去皮,切成兩條跟牛柳片差不多長短的條,其余的全部打成泥備用。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3、腌好的牛柳片卷上芒果條,邊緣用少許澱粉粘合。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4、鍋中加入許油,把牛柳卷放進去煎至表面金黃即可盛盤。czg食譜網福州美食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5、在煎好的牛柳卷上可以直接澆上打好的芒果泥,也可以把芒果泥加少許糖加熱後再澆上。但要注意,芒果受熱時間長會變色,所以加熱的時間要很短。czg食譜網福州美食 "></img></a> 北禅寺 西寧北禅寺
史稱北禅寺,位於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裡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曠;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只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只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跡。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龛於土樓山斷巖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後,後涼呂光占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聖聰、聖明。葬於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叫“和尚墳”。
“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余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地群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後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晖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雲,缭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於雲霧中,忽隱忽現,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游盛地。
開化寺 開化寺:高平城東北17公裡捨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轉峰回,殿宇樓閣掩映在山巒樹影之中,這就是一座遠近聞名的佛教寺廟——開化寺。
開化寺創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年一926年),初名清涼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寶殿以後,改名為“開化禅院”,所以後來一直稱為開化寺。
現存寺前樓閣式山門一座,名叫大悲閣。宋代建造的大雄寶殿在寺院的正中,其余東西配殿、後殿等或是破舊不堪,需要修葺,或是已經塌毀,只存基礎了。在東翼樓之下,有泉水涓涓流出,使寺院景致獨特,異常幽雅。寺院中保存著宋代大觀四年(公兀1110年)的《澤州捨利山開化寺功德碑》,碑上的文字是由崔靜集王羲之之字而成,書法藝術的價值極高。
寺院中最有價值的建築是宋代所建的大雄寶殿。這座殿宇面闊3間,進深也是3間,單檐歇山式的殿頂。整座殿宇呈方形,結構沉穩,配上高大的殿頂,顯示出雄渾的氣勢。前後檐明間開門,前檐次間是很大的破子棂窗,檐柱上刻著施主姓名和年月題記,提供了建殿的確切年代,清楚地證明了這座建築的文物價值。殿宇的梁架結構、斗棋等全部都是宋代規制。殿內梁架、斗棋上的彩繪圖案非常精美,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繪圖案式樣完全一致,可以說是宋代建築彩繪的最佳實例,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
大雄寶殿內的牆壁上繪滿了壁畫,總面積有88.2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宋代壁畫中面積最大、獨具特色的珍品。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都有壁畫,畫面上還有畫師郭發寫的題記,不但記下了他自己的姓名,還記下了壁畫創作的時間,是宋代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起始繪制的,可惜沒有記下完成的時間。我們從這件900年前的巨大藝術晶中可以看出,畫師郭發是一位對人物、山水、界畫都很精通的畫家。界畫是以宮室、樓台、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
壁畫的保存情況,各部分不同。東壁殘損嚴重,部分畫面已經漫漶不清,部分經過後人補繪過,是用連環畫形式繪成的佛傳故事。另外兩壁的壁畫保存較好。
西壁大體分為三組,構圖形式也采用連環畫的形式。中間—-組是說法圖,畫的是西方淨土世界日月燈光如來佛故事、華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轉輪王捨身供佛故事等。華色比丘尼的故事畫得最為精彩。佛經中講述的故事是,華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一個孩子被洪水淹死,另一個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強盜擄去,霸占為妻。這個強盜很快就被官府捕獲,處以極刑;她也被作為強盜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沒有斷氣,後來得到釋迦佛的點化,皈依佛教,終於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壁畫中《刑場》一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但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畫中一個騎白馬穿紅袍和一個穿綠袍的官吏,由一群隨從簇擁而來,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身帶枷鎖,被劊子手推到土坑邊,坑旁還有兩個手執鐵鍬的劊子手,正准備行刑。這一段畫面僅占二三十厘米見方的篇幅,圖中眾多人物卻神情各異,復雜的情節內容刻畫得鮮明生動,完全可以同當時精美的卷軸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一組是佛經故事“須閣提太子本生”。北面一組也是佛經故事,畫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捨頭本生”故事。
北壁畫的是“鹿母夫人本事”、“均提出家”和“西方淨土變”等故事,下部繪男女供養人像,郭發畫師寫的題記也在這裡。畫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家團圓等情節,都是那樣栩栩如生。畫中的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賈販夫,乃至於盜賊惡徒等,都是宋代社會生活的風貌。畫面人物傳神,界畫工整,金碧輝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
開化寺南山坡[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