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樓主指的是“迅盤”,那麼讀一下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個大概(源自網絡)……
intelturbomemory技術,中文名稱為迅盤,主要作用是加速系統,降低功耗
筆記本電腦將會支持一項名為frmt的技術(曾經代號robson),中文名稱為英特爾迅盤。迅盤是一塊pci-e接口的擴展卡,在系統的支持下,可提供readyboost和readydrive功能,這些功能將直接對系統在啟動、休眠、安裝程序、拷貝文件、載入游戲等有關磁盤操作的任務上進行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官方資料表明,迅盤可以使軟件啟動和運行速度提高1倍,開機速度加快20%,同時減少硬盤轉數以節省功耗。 以往,迅馳價構往往由三大塊組成——cpu、chipset和無線模塊。就這一代來看,如果說cpu和chipset架構沒有特別大的驚喜,那麼,官方命名為“迅盤”的閃存模組算是最大的亮點了。和無線模組一樣,迅盤也是一個通過pci-e接口和主板連接的模組,其作用是主要是利用大容量閃存作為緩沖區,部分提高系統的磁盤性能以及整體性能,編輯個人一直認為迅盤技術就是n年前主板三級緩存技術的改良重生。 現在來看,intel似乎還沒有將迅盤模組單獨提列出來、使之成為並列於其它三大部分成為構成迅馳平台第四大組成部分的意向。目前迅盤仍然是迅馳系統的一個可選功能擴展模塊。它由芯片和軟件兩部分組成,其中芯片部分為diamondlakeasic控制器,封裝面積為8mmx8mm,軟件驅動由英特爾矩陣存儲管理7.0提供,而矩陣存儲管理7.0正是intel965系列芯片組所具備的,換句說,只有基於intel965芯片的迅馳4筆記本才能享用迅盤技術。 目前,迅盤具有512m和1g兩種版本,如果使用1g的迅盤,則可以同時實現readyboost功能和readydriver功能,如果使用512m的迅盤,則只能實現readyboost功能。 readyboost 我們可以看到最新的windowsvista系統提供了readyboost功能,允許使用者通過閃存來加速系統。readyboost由一個在%systemroot%\system32\emdmgmt.dll中實現的運行於主機進程中的服務和一個卷過濾器驅動程序(%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ecache.sys)組成。當閃存設備插入系統後,readyboost服務會查看該設備以確定其性能特征,並將測試結果存儲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version\emdmgmt中。
並不是所有閃存設備都能夠支持readyboost功能,在微軟的技術文檔中寫道:“當閃存設備容量介於256mb和32gb之間,對於4kb隨機讀取的傳輸率為2.5mbps或更高、對於512kb隨機寫入的傳輸率為1.75mbps或更高”時,readyboost才會將詢問用戶是否想要將部分存儲空間用於進行磁盤緩存。
盡管readyboost可以使用ntfs,它還是會將最大緩存大小限制在4gb,以適應fat32的限制。如果用戶同意使用readyboost功能的話,那麼該服務便會在該設備的根目錄下創建一個名為readyboost.sfcache的緩存文件,並要求superfetch在後台預先填充緩存。
在readyboost服務對緩存進行初始化之後,ecache.sys設備驅動程序會將所有讀寫數據截取到本地硬盤卷(例如c:\),並將要寫入的所有數據復制到該服務創建的緩存文件中。ecache.sys會將數據壓縮,壓縮比通常達到2:1。這樣,4gb的緩存文件通常將包含8gb數據。驅動程序會聯合使用高級加密標准(aes)和一個隨機生成的引導會話密鑰對其寫入的每個塊進行加密,以在將設備從系統移除的情況下保證緩存中數據的保密性。
當readyboost確定閃存內的緩存比硬盤內的緩存更能滿足隨機讀取需求時,它便會從閃盤介質內隨機讀取數據。而硬盤的有序讀取訪問要明顯勝過閃存,因此,當readyboost偵測到有系統正在使用有序訪問數據的時候,將直接從磁盤讀取,即使該數據同樣位於閃盤介質內的緩存中。
正是基於這個原理,readyboost可充當內存與硬盤之間的橋梁作用,從而加速系統性能。
readydriver readydriver功能是針對readydrive提出的,為readdrive提供了軟件上的支持。readydrive事實上就是微軟對hybrid硬盤(帶有內部閃存部件的硬盤)的稱呼。這種硬盤除了閃存顯而易見的隨機訪問速度優勢外,最大的誘惑還是在於其中保存的數據“立等可取”—因為對於閃存而言,既不需要啟動磁頭,也不用等待磁頭轉動到合適的位置。
hybird硬盤的啟動、休眠、睡眠速度更快,而且功耗更低。因為當操作系統讀寫緩存時,驅動器本身可以暫時停止工作,不消耗任何電力。而從休眠狀態恢復運行時,筆記本電腦也能夠馬上從緩存中讀取數據開始工作,而不用像往常那樣,先得等待驅動器的磁頭啟動起來。
迅馳中閃存所實現的readeydriver功能類似於hybird硬盤的原理,不同的是迅馳通過minipci-e總線與系統交換數據,而hybird硬盤依舊通過sata接口與系統進行數據交換。
英特爾迅盤技術 英特爾迅盤,(intelturbomemory)也就是此前我們經常提及的robson。迅盤采用了閃存模塊+主控芯片的組成方式,其中主控制芯片針對數據的讀寫進行相應的控制,類似北橋芯片組中的內存控制器,閃存模塊則用來存放數據。英特爾表示,在目前階段銷售的迅盤模塊僅提供512mb和1gb兩種規格。
我們不排除迅盤模塊被集成在筆記本電腦主板上的可能性,但更多時候它還是一個minipci-e1x規格的擴展卡,通過pci-e總線與系統i/o控制器進行數據交換。迅盤支持智能預存取技術,能夠判斷出系統即將使用哪些數據,並預先把數據寫入閃存芯片中,這樣一來當啟動操作系統或該應用程序時,cpu將直接從閃存中獲取數據,再將其轉入內存。由於是高速閃存之間的數據傳遞,其讀取方式也變成了簡單的電信號傳輸,省去了硬盤的機械動作,數據加載所需的時間自然大幅度降低,從而達到快速啟動程序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迅盤所采用的閃存模塊為nand,而並非nor,這是由於nand在存取數據的性能方面要優於nor,且具備更好的性價比。
在迅盤的驅動程序中可以看出,使用者可以通過軟件界面設定該模塊提供readyboost、readydriver功能,還是兩者兼具。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任何一款筆記本電腦均支持迅盤模塊,這不僅要求筆記本電腦提供一個額外的minipci-e插槽,同時更重要的還要求筆記本電腦的sata接口支持achi功能。
ahci的全稱為“serialataadvancedhostcontrollerinterface”,即“sata高級主控接口”,是在英特爾的指導下,由多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接口標准,其研發小組成員主要包括英特爾、amd、戴爾、marvell、邁拓、微軟、redhat、希捷和storagegear等著名企業。ahci描述了一種pci類設備,主要是在系統內存和sata設備之間扮演一種接口的角色,而且它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硬件中是通用的。ahci通過一個pcibar(基址寄存器)來實現原生sata功能。由於ahci統一接口的研發成功,使得支持sata產品的開發工作大為簡化,操作系統和設備制造商省去了單獨開發接口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在統一接口上進行操作,可以實現包括ncq(nativecommandqueuing)在內的諸多功能。
此外,自己再補充一下,“迅盤”只能用在vista和win7上,而且win7要手動開啟和配置;xp無法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