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惠新東橋到賽特購物中心怎麼走正文

惠新東橋到賽特購物中心怎麼走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沒有根本的區別。

事上磨煉
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他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產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癡呆漢。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養必須在“事上磨煉”。所謂有在“事上磨煉”,即是結合具體事物,體究踐履,實地用功,他舉例說:“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布景胃之學,豈徒縣空口耳講說,可以謂之學孝乎!”(13)很顯然,王守仁晚年重視“在事上磨煉”,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養方法上的反映。

3、省察克治

王守仁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聞。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主張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檢察,自覺克制各種私欲。很清楚,這是對儒家傳統的“內省”、“克已”修養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其中的包含的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貴於改過
王守仁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一些違反倫理道德規范的過錯,即是大賢人,也難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不貴無過,而貴改過。要能改過,首先必須對過錯要有認識,表示悔悟,但悔悟並不就是改過。所以他說:“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14)這種“貴於改過”的主張,體現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實精神和向前看的態度,是可取的。

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統治,但他對於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張,反映了教育和道德修養的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對我們是有啟發的。

(五)、關於兒童教育的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視兒童教育,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比較集中地了他的兒童教育思想。現簡述如下:

揭露和批判傳統兒童教育不顧兒童身心特點的弊端
王守仁說:“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囚。”(15)他認為這種兒童教育教育的結果,與施教育的相反。兒童“視學捨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常常借故逃學,“以肆其頑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從事各種頑劣活動,達到嬉游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趨下流。”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不顧兒童的身心特點,把他們當作小大人,這是傳統兒童教育的致命弱點。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謂入木三分,切中時弊。

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
王守仁認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牙,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16)因而,他主張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身心特點,以誘導、啟發、諷勸的方法代替“督”、“責”、“罰”的方法,使他們“趨向鼓舞”、“中心喜悅”,這樣兒童自然就能不斷長進,就好比時雨風滋潤草木一樣,日長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剝落,生意蕭索。

兒童教育的內容,“歌詩”、“習禮”、和“讀書”,具有促進情感和身體發育的作用。
王守仁認為,對兒童進行“歌詩”、“習禮”、和“讀書“教育,是為了順導兒童的意志,調理他們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頑,讓他們日漸禮義而不覺其苦,進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諸方面都得到發展。

要“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認為兒童時期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的精力、身體、智力等方面都在發展過程中,即所謂“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因此,兒童教學必須考慮到這個特點,兒童的接受能力發展到何種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不可躐等。他把這種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為“隨人分限所及”。他認為,如果不顧及兒童的實際能力,把大量高深地知識灌輸給他們,就像用一桶水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壞一樣,對兒童毫無益處。

同時,王守仁還認為兒童教學“授收不在徒多,但貴精熟。”因此,教學應該留有余地,“量其資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兒童“精神力量有科”,這樣他們就“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會因為學習艱苦而耒學,而樂於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雖其目的是為了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即所謂“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但他反對“小大人”式的傳統兒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體罰等教育手段,要求順應兒童性情,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們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諸多方面都得到發展等主張,充分反映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這在十五、十六世紀就已提出,確是難能可貴的。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故鄉陽明洞築室講學而得名陽明先生。他繼承和發展了南宋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認為“良知”即是天理,從而創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致(發揚,推廣)良知”學說。在此基點上,他否定程朱“知先行後”的觀點,提出“知行合一”、“以知代行”思想。在教育上,他反對強迫,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王陽明所處的明中葉,社會矛盾已尖銳激化,危機四伏,而作為官方哲學的程朱理學已趨於僵化,成為一種僅是應付科舉的章句之學,這為陽明學的興起提供了社會基礎,因而很快風靡全國。王陽明,明代哲學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書等要職,晚年奉旨南巡,途徑大余青龍赤江古碼頭,病故於船上,後人在此建亭以示紀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陰刻“王陽明先生落星處”、“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手書”。該亭距縣城13公裡,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前來憑吊。
王陽明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
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麼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征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於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武宗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3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煩憂。

    其《又重游開先寺題壁》雲: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於我跡何有!


    還有一首《龍潭夜坐》雲: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麼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台下的記功碑數百年後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歷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歷史的真實面目。
附:《記功碑》全文: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1472—1528)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知縣、兵部主事、太僕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以平定震濠叛亂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劉瑾,被廷仗40,谪為龍場驿(今修文縣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陽明於弘治十八年(1505)開始講活動,乃全國有名的朱熹學派思想家,到龍場之初三年中,他處於逆境之中,萬念俱灰,轉而冷靜思索,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從而擺脫了“以經解經”的羁絆,經獨立思考,創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說。王學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學形成的過程中“龍場悟道”至關重要,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王陽明在貴州創辦了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文明書院,一時之間,學子蟻聚,風氣大開,對貴州教育特別是自由講學之風,起了推動作用。後來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南臯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
  王陽明不僅創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陽明心學,於詩詞歌賦方面亦有極深的造詣。在龍場三年,創作了許多歌詠貴州及龍場秀麗山川的詩篇,收入《王陽明全集·居夷詩》中。
  王陽明在貴州三年,為促進民族團結與開發地方文化,所表現的高風亮節、博愛胸懷都反映在他的黔詩文中,是中國文化的一筆巨大財富,也是教育後代的宏偉詩篇。陽明之學已遍及海外。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日本官侍講文博士三島毅曾賦詩曰:“憶惜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王陽明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歲,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書》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ahref="
http://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蘋果的ipod touch現在多少錢?網購會不會是翻新貨?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