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底款是方框花邊中有楷書‘恆’字琺琅彩瓷器請問是哪個年代
“中華向號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诏令這裡的窯戶燒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這裡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裡的鐘秀裡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缜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裡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裡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裡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東埠古街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裡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裡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北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只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制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制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裡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裡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裡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裡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裡紅器,是元代釉裡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制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制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迩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屍體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砀山巖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裡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屍體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鐘離權
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的是鐘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復姓鐘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鹹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鹹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鹹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後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余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鐘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潇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裡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身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於占卜的民間女巫。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