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日本的高端彩電也面臨三星等巨頭的威脅,競爭壓力很大。在手機市場上,松下、nec、東芝、京瓷和三洋等品牌在國際上還行,在中國已叫不響了。暢銷國內市場的一線手機品牌,很難再見日本貨的身影。除了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的擠壓,三星和lg等韓國品牌攻勢更猛,日系手機品牌很難輕松起來。今年,日產手機在中國g、c兩網失利,市場占有率不斷下跌。
在個人電腦市場上,日本產品大勢已去。筆記本電腦在戴爾、惠普以及華碩、宏基、聯想的多重夾擊下,步履維艱。自2003年pc價格戰拉開序幕之後,戴爾、惠普兩大國際巨頭身先士卒,步步升級,低價之戰有力地沖跨了筆記本市場原有的價格防線。戴爾、惠普、ibm等一線大廠的筆記本產品全線降價,東芝被迫應戰,在價格上沒有優勢。shinko投資管理公司的分析家keijiiwasaki指出,“東芝的成本太高了,在價格方面沒有競爭力。”
統計數據顯示,日本it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逐漸萎縮,復印機市場份額從90年代中期的70.6%跌到40%;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從20%跌到14%;液晶顯示器市場份額已被韓商搶去半壁江山。
更讓日本驚慌的是,“物美價廉”的中國it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工廠”。
⑦現實中的“日貨”信任危機
為了解消費者的直接感受,本媒體委托勺海市場研究公司對京滬穗三地主流消費人群進行調查。調查對象是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及以上家庭中,大型家用電器,如彩電、電腦等購買的主要決定者,年齡在18周歲至55周歲。
“日貨事件”對消費者未來選擇日本產品,是否有負面影響、程度如何呢?結果表明,有37.4%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很大”或“較大”的影響。廣州市民所受影響最大,為41.5%,上海市民所受影響最小,為33.5%。
具體地說,日貨接二連三地出現質量問題,影響了1/3以上消費者的實際生活,令21%的消費者極度失望,他們表示“今後我肯定不買日本貨了”。
其中對“問題日貨”表示出失望的人,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比例有所不同。北京居民失望最重,廣州居民最現實,上海居民受輿論影響較小,相對來說對日貨仍較為信任。
雖然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日貨不信任危機”,但應該說,日貨這麼多年來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營造了相當好的印象。調查中發現,面對日貨事件,仍有55%左右的消費者對日貨表現出信任的態度,分別有55%的被訪者表示“如有需要,單從質量看,我還是傾向買日本貨”和“這些問題不會改變我對日本產品的印象”。
超過3/4的人知道三菱“帕傑羅”越野車質量問題。調查中發現,幾起日貨事件都被中國消費者強烈地關注著。近2/3的受訪者表示看過、聽過有關日本產品和服務在中國出現質量問題的一些報道。特別是三菱“帕傑羅”越野車質量問題,超過3/4的人知道,上海的關注率達83.4%。可能是由於地理上比較接近的原因,對這三起日貨事件的總體關注度,上海市民的了解程度最高,達到72%;北京市民的關注程度也不低,為70%;了解度最低的廣州,也有55%。
如果專門考慮到購買力的話,日本廠家和商家應該注意這組調查結果,就是,被訪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了解此類事件的比例越高,在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被訪者中,90%的看到過或者聽說過三菱“帕傑羅”越野車質量問題的報道。畢竟常規上看,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著較高的購買力。
⑧日貨雖好,但不可愛
34.1%的居民:“日貨是值得信賴的”
日貨在中國消費者中的印象如何呢?一般人的感覺是,日本貨質量高,外觀漂亮,技術領先。那麼,這次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呢?
調查發現,三城市居民對日貨的共同印象是“外觀設計吸引人的”、“不斷創新的”、“高質量的”、“技術領先的”。這幾方面都達到近50%。像產品質量,47.7%的人認為日貨是高質量。
但對於日貨的技術領先程度,三城市的看法有差別,在上海,61.5%認為日貨是“技術領先的”,但在北京只有36%的人認可這一說法。
對日貨的其他方面,如“服務好的”、“注重環保的”、“成為它的用戶是值得驕傲的”和“親切的”、“豪華的”等,三地的居民給的評價較低。贊同的人只有二成多。
比較三城市的差異,可以發現,上海市民對各項指標的評價都較高;而北京市民則態度鮮明:日貨確有其優點,但是缺點也特別明顯;廣州市民對日貨各項評價指標都比較平均。
這樣的評價說明不同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的消費心態:
上海市民是在心理上對日貨至少不反感:日貨好,我不反感。
廣州市民的心態是:產品就是產品,不管是日本產的,還是國產的。
北京市民則帶有較強的心理情感:日貨雖好,但我不愛。
⑨“雙重標准”指面對中國嗎!
雙重標准?
多半認為是歧視,
少半認為是管理落後
幾年前的東芝筆記本風波中,早就因質量問題而對美國消費者和中國用戶采取不同的對待辦法,而導致了國內用戶的強烈不滿。在美國是交納了10億美元的賠償金而對中國用戶只是提供了免費下載補丁,使中國消費者對此表示不滿。而三菱“帕傑羅”越野車因發現質量隱患而在全世界公開召回卻不包括中國,使得這種不滿越發強烈。
調查結果顯示,近2/3的被訪者認為“日本企業對中國消費者存在歧視,把一些質量三流的產品銷給中國”。看來,中國消費者遭受不公平對待的看法已經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了。
當然,超過1/3的被訪者的看法相反,不認為日本企業存心這樣對待中國消費者,而是認為日本企業是“在管理上落後了”。對這個問題,廣州消費者更傾向於認為“問題日貨”的出現的原因“是管理出現了問題”;而北京和上海消費者更傾向於認定:日本企業對中國消費者與其他國家比不一視同仁。
同為消費者,但所受待遇卻有差別,不管是不是由於日貨持有“雙重標准”,畢竟出現了“雙重結果”。
當然,93%的人認為出現雙重標准是不應該的,他們贊同“既然賺了中國人的錢,日本企業就應該對中國消費者一視同仁”這一說法。
簽字:oldt888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