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灶有哪些品牌 電灶 electricrange
一種利用電熱元件加熱食物的廚房電器。20世紀初,美國g.a.休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台電灶,稱為電氣化的煤氣灶。30年代進行了定時、控溫等改進。1963年出現自淨式電灶。同年,還出現玻璃陶瓷的電灶灶台。 電灶按安裝方式可分為自由放置式和內藏式(嵌裝在廚房櫃台內);按灶台加熱器類型可分為全電型和電-氣兩用型(除電加熱器外,還帶1~2個煤氣加熱器)。電灶由殼體、電熱元件和控溫定時系統組成:①殼體。包括箱體、控制屏和箱門3部分,均用薄鋼板制作。②電熱元件。分灶台加熱元件和灶膛加熱元件兩類。灶台加熱元件安裝在灶台台面上,可加熱各類鍋具。其典型形式是彎成圓盤狀的金屬管式電熱元件,功率可調或固定。灶膛加熱元件安裝在灶膛內部供烤制食物用。通常由上部烤制元件和下部焙制元件組成,常見的是金屬管式。③控溫定時系統。電灶的控溫與定時主要用於灶膛。控溫采用雙金屬片式或感溫包式控溫器,定時則采用發條式、電動式或電子式定時器。 電灶的總功率均較大,一般在2千瓦以上,有的可高達10千瓦以上,安裝使用時應特別注意超負荷的安全問題。
【中文詞條】電灶 【外文詞條】electriccookingstove 【作 者】毛一誠 用於烹饪的電熱炊具。有普通電灶,微波灶和電磁灶。 普通電灶由封閉式電爐和一個電烤爐組成。封閉式電爐的管狀發熱元件埋藏在鑄鐵或鋁合金的爐面發熱板內,與空氣隔絕,可防止氧化,且熱效率比開啟式電爐高10%,能達65%以上。封閉式電爐的直徑和功率大小不一,以適應不同尺寸鍋具的使用要求。 微波灶利用微波能量來烹調食物的新型電灶。由電源變壓器、整流器、微波發生器(磁控管)、傳輸波導、攪拌器(風扇)、箱體、爐門和控制器等組成(見圖微波灶內部結構)。其中主要結構件為波導、爐腔、門三部分。 波導是一根矩形的金屬管,用來傳輸由磁控管發射出的微波。波導的一端接磁控管的天線,另一端從箱體上部送入。波導管還限定電磁場的波形。爐腔多是由鋁或不銹鋼等金屬組成的金屬盒。爐腔內未被食物吸收盡的微波到達爐壁後,又可重新反射回來穿透食物而被吸收。爐門主要由金屬框架和玻璃觀察窗組成,與爐腔緊密相接。 使用時,市電經電源變壓器升壓,又經穩流器和電容整流濾波後,變為直流電供給磁控管,並在磁控管內產生2450mhz的微波。微波能通過波導傳輸,再由攪拌器把它反射到爐腔各處,不斷被食物吸收。食物中的分子在交變電場的作用下來回擺動(擺動次數每秒達數億到數十億次之多),即食物分子產生很高的振蕩,分子運動以及分子間的摩擦,使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足夠的熱量,食物的溫度迅速上升。微波灶的耗電量僅為同等功率電灶耗電量的20%左右。 微波灶的電氣控制方式有普及式和電腦控制式兩種。普及式微波灶設有定時裝置,使用時可根據不同食物選定烹調時間和合適的加熱功率。電腦控制式微波灶帶有一個微電腦,它可使微波灶按預先選定的程序完成食物的解凍、加熱和保溫。 微波灶使用時不能空燒,否則,由於微波無處吸收,將會損壞磁控管;爐腔內存放食物的器皿,必須是非金屬材料,如玻璃、陶瓷和耐高溫材料等,如用金屬器皿會反射微波干擾爐腔正常工作,甚至產生高頻短路,損壞微波灶;磁性材料不要靠近微波灶,以免干擾微波磁場;要定期檢查微波洩漏量;檢修微波灶必須切斷電源。 電磁灶利用電磁感應加熱原理制成的新型電灶。由高頻感應加熱線圈(即勵磁線圈)、高頻電力轉換裝置、控制器及鐵磁材料鍋底炊具等部分組成。高頻感應加熱線圈是一個平放在加熱部位面板下方的圓盤形加熱線圈,在加熱線圈骨架下面,規則安置3塊條形磁體,與鍋底一起構成磁路。 使用時,加熱線圈中通入交變電流,線圈周圍便產生一交變磁場。當電磁灶面板上未放上鐵磁材料鍋底炊具時,此交變磁場的磁路基本是空氣磁路,磁阻很大,因此加熱線圈只消耗空載電流。當炊具放上後,交變磁場的磁力線大部分通過金屬鍋體,在鍋底中產生大量渦流,從而產生烹饪所需的熱。電磁灶產生的熱量僅在鍋體本身,它的面板(通常用硬質塑料或耐沖陶瓷平板制成)不發熱,即在加熱過程中沒有明火,因此安全性好、清潔衛生。 電磁灶按感應加熱電流的頻率高低分低頻(即工頻,50hz或60hz)和高頻(15khz以上)兩種。高頻電磁灶發熱效率高,且振動噪聲小,目前使用的電磁灶多為高頻電磁灶。 高頻電磁灶的控制系統包括高頻轉換電路、輸出功率調整電路、功率(狀態)顯示電路和安全保護電路。高頻轉換電路的作用是將整流電路輸出的直流電轉換成高頻電流,供給高頻感應加熱線圈。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烹饪要求,即不同的火候,這通過輸出功率調整電路可改變輸出功率的大小,並在功率(狀態)顯示器上顯示出。安全保護電路有負荷檢測裝置、防止零件發熱裝置、過熱保護裝置、安全保險裝置、電磁灶面板斷裂探測裝置。 電磁灶使用時,不要靠近其他高溫熱源或潮濕的地方,以免灶內溫升過高或受潮;電磁灶內帶電體很多,切勿用金屬棒、針去捅吸氣口和排氣口,以免發生事故;烹饪器具應為生鐵、熟鐵和有磁性的不銹鋼平底鍋;使用中不要超過規定的連續開機時間;電磁灶電壓必須與電網電壓一致,或高或低都會損壞電磁灶,必要時應用調壓器以保證兩者電壓一致。 我自己的購琴經歷
說到選購吉他這個所有學琴者關心的問題,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個人買琴的一些經歷,或許對大家有些幫助。
我一九八八年初開始學習古典吉他。然而,當時,我最大的願望卻是學習鋼琴或者小提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不能如願學習我所喜歡的樂器,於是我很“不情願“地選擇了吉他。正是基於這種學琴的心態,所以一開始我就沒想買好吉他,心想總有一天要改學小提琴或鋼琴。事實上,當時即使要買“好琴”也不可能,市場上充斥的都是幾十元錢的低檔吉他。於是,在我堂兄的陪同下,我到樂器店買了一把“天使”牌吉他。我還記得這把吉他的價格是三十三塊六毛錢。這時一把非常糟糕的鋼弦吉他(當時市場上還沒有尼龍弦吉他)。首先,手感極差,弦品間距幾乎相當於夏威夷吉他,音色是談不上了,音量也奇小無比。我就是在這樣一把吉他上對著《卡爾卡西吉他教本》練習了半年左右時間,還學了一些小曲。終於有一天,我實在受不了這把吉他的聲音了,就下定決心買一把好一點的吉他。
我的第二把吉他是“紅棉”牌的所謂大號吉他,當時的價格是五十五圓,也是鋼弦的。這把吉他從聲音到手感比起“天使”有了一些改觀,我就是在這把吉他上學了《淚》、《雨滴》、《少女的祈禱》、《卡爾卡西練習曲》等小品的。這樣,大約過了半年,我又開始不滿足於這把吉他的聲音了,整天打主意要換琴。需要說明的是,我當時的經濟還沒有獨立,買琴對我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但是主意已定,似乎沒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我,只是廈門當時的琴行的確沒有什麼琴可供選擇。
不久,廈門市場上到了一批“梅花”牌“中檔”吉他(商店就是這麼寫的),尼龍弦。價格是八十七元(當時一個工人的月工資也不過三十多元錢)。八十七元!對於一個學生來說,雖說不算天文數字,但也幾乎是不可企及。後來,在我一個已經工作的朋友的支持下,我終於如願以償,買下了它。這把吉他伴隨我度過了整個大學時代,如今仍然“健在”。
雖然這階段我買不到比較好的吉他,但是卻大量欣賞了古典吉他音樂,在音像店看到任何古典吉他的錄音帶,我幾乎都會買下來反復欣賞,由此,我逐漸建立了比較正確的古典吉他音色觀念。
從八九年開始,迫於生計,我開始到夜總會勤工儉學,彈電吉他、電貝司以及演奏爵士鼓,同時還要讀書,於是就冷落了古典吉他。我差不多停了三年琴(此間完全不彈古典吉他),直到九二年九月,我接手了現在的這家公司,辭掉了夜總會的工作,才開始想恢復古典吉他。當我從衣櫃上拿下“梅花”吉他時,為他換上了一套新弦後,我非常吃驚地發現,它發出的音色已經非常陌生了,變得干啞枯燥。其實,吉他沒變,變化的是我對吉他音色的認識。當時,我的經濟已經得到改觀,而廈門市場上仍然沒有較好的吉他,於是,我托我們香港公司的同事在香港買了一把“antoniolorca"吉他,價格是兩千三港幣。當時買一架不錯的鋼琴的價格也就五千人民幣。對我來說,花兩千多港幣(當時港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價最高時達到一比一點三)買一把吉他可以說是不小的投資。所以我對這把吉他的期望很高。當同事來廈門時,我早早地到機場迎接,當然,主要是為了接吉他。
在機場,我的同事興高采烈地說,他為我做了一件大好事,因為他幫我買了一把絕對“超值”的吉他,商家還贈送他一個漂亮的吉他布套。結果,我發現他被騙了。這把吉他是琴行掛在櫥窗上的樣品琴,由於缺乏保養,琴頸已經嚴重變形,弦品距離比我的第一把琴還大,音准存在嚴重的偏差。我簡直無法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音色也非常糟糕。但是琴已經買來,我只能“笑納”了。從此,我對所謂的西班牙進口吉他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不再認為所有西班牙生產的吉他就是好吉他了。雖然交了一點學費,但是這次經歷對我以後的吉他鑒賞水平的提高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此後我有機會見到更多的西班牙工廠琴,更加深了我的看法。 ……那段時間,我所管理的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工作非常繁忙,我幾乎無暇練琴,所以我將這把變形的吉他掛在牆上,這一掛就沒有再用過(現在這把琴又“重操舊業”,在我家的櫥窗裡當擺設)。
九五年,威廉斯到上海演出,我專程到上海觀看。期間,在上海“一百”買了一把上海“美聲”牌吉他,這是當時在上海能找到的最貴的吉他,兩千三人民幣。由於當時在百貨公司的櫃台上買琴,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環境又喧鬧不堪,所以我沒有試奏一下就將琴取走了。回廈門之後發現這把琴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音准問題(不過,後來我自己動手調整了一番,音准問題已經好多了)。這把吉他的音色雖然很不理想,但相對於那把西班牙的antoniolorca來說還過得去,只是,由於我聽的唱片太多了,好琴的聲音已經根深蒂固底存在於我的概念中,所以我對它還是不滿意,它的聲音和大多數國產琴一樣,缺乏內涵,有的只是空洞的音量!
幾經周折,我對買琴幾乎已經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加上練琴的時間很少,所以買琴的事情就再次擱下了。
九七年,我到香港出差,逛“通利”琴行的時候,一時手癢,買了一把“ramirez4e”吉他,價格是兩萬一千五港幣(現在的價格已經降到一萬多港幣,工廠琴和電器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價值一直下跌)。買這把琴完全是因為缺乏經驗,因為ramirez是國際名牌,是塞戈維亞大師長年使用的牌子。而這把吉他是“ramirez”練習琴中的“頂級“琴,所以我認為買下它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應該說,這是一把不錯的練習琴,有明亮的聲音,精致的外觀,但是,它畢竟是工廠批量生產出來的吉他,聲音和手工音樂會吉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手感一般,有比較嚴重的狼音現象,低音不夠結識飽滿。因此,它也遠非我理想中的吉他。
本來,買了ramirez之後想就此收手不再買琴了。但是,後來由於朋友的介紹,我於2000年買了一把“montero”吉他。montero是西班牙比較有名的吉他。買了“montero”之後我才發現,ramirez4e和“montero”的差距實在大,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聲音的“品味”上,這這點恰恰是吉他優劣的重要分水嶺。遺憾的是,這把montero由於我沒有練習也沒有保養,一年不到就嚴重變形送回西班牙修理了,這麼短的時間內嚴重變形,除了我保養有問題之外,吉他制作也存在一定問題。從購買montero吉他這個經歷中,我學到了很多經驗。
已經嘗到好琴滋味的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低劣的工廠琴的聲音了,於是我開始花功夫研究吉他制作和[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