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山西省居然之家哪兒需要賣瓷磚正文

山西省居然之家哪兒需要賣瓷磚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
 
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北路和平苑小區16號樓5單元201室陰小雷(收轉)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裡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鹞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鹞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裡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鸹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銮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裡,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洪武移民傳說

傳說某年山東大水,千裡汪洋,唯有一孕尼姑,以甕作舟,方免為魚鱉,隨波漂零於安徽風陽。後生下一娃,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討來山東尋根。呼人拜問,人皆亡之。朱元璋尋覓無緣,屈念歸舟。待其鸾旗龍廷,便嫉恨山東夷祖之仇,遂發兵血洗山東。山東人民被屠戮殆盡,所剩者百不之一,以至造成了荒無人煙。這才有了以後的山西洪洞縣大遷民。以上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到了可以亂真的地步。"如我縣幾部姓氏族譜的序文中,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相迎合:"朱洪武血洗山東"、"朱洪武洗人煙"等。而徐、鮑兩姓族譜,則幾乎一字不差地記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將軍率花馬軍平山東道,平而復起者再三,於是赫然斯怒,所過州縣無論盜賊良賤,概行誅戮,雖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廣人稀……。""朱洪武血洗山東"之說,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山西洪洞遷民到底是怎麼回事?據《明史》記載,元末明初"山東、北平數千裡沃野之土,自兵燹以來盡化為榛莽之地,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什一"。"死者長已矣",苟活者朝不保夕。此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啼"的淒怆景象,從我縣的部分姓氏族譜中,也有一定反映。如《李氏族譜》栽:"當是時,戎馬在郊,干戈倥偬,遙遙數百裡,敬載木主,盡室以行",百姓"俄而城市,俄而鄉曲",漂泊不定,苦無寧居。《王氏族譜》:"兵燹之余,流離失所者指不勝屈。"《徐氏族譜》:"興廢不一,治亂多故,或因兵燹而飄零異域,或因水旱而流離四方,或染疾疫而輾轉流徒。"《譚氏族譜》:"逆匪交讧,戕及無辜……安適之日甚少。"《畢氏族譜》:"南匪逆境,烽煙遍地。"《張氏族譜》:"轉徙倥偬,苦無寧宇……舉目誰親?"等等,不一而足。上述正史與民間記載互相印證,足以道出了當時山東大地"荒無人煙"的悲慘景象,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然而,造成這種慘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事實證明,造成這種慘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元末至明建文年間的四次兵亂所致。元朝統治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為制止民族矛盾,分而治之,以達到項固其統治的目的,將各故人民按貴賤劃分為四個等級。其中將漢人和南人劃為最下等,從政治上,經濟上實行殘酷的民族歧視和壓搾。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義軍四起,群雄割據,戰爭頻繁。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劉福通等各樹旗幟,進行反元戰爭。其中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起義,其勢力"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高麗史》)。"從義之民眾至十余萬人。先後與元軍奮戰達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貴率領的起義軍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就轉戰於山東一帶。東路北伐軍二次經山東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通縣,後因受挫而又敗北山東,這是第一次兵亂。其次,元朝統治者內讧迭起,諸王爭城奪地,相互殘殺,亦末能使山東人民幸免於戰禍之中。可以說,帝位的爭奪是一直與元朝相始終的,如僅從1308年到l333年二十余年時間,就換了八個皇帝。第三,朱元璋削平群雄,乘勢而起,在最後推翻元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其進軍計劃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撤其羽翼;扼守潼關守之,使關隴之兵不能出關;然後以兵北上,直搗大都。此次兵亂,山東又首當其沖。"靖難之變"(見《辭海》"靖難之役"條),使山東又罹第四次兵亂。朱元璋死後,明惠帝(太祖孫)即位,其叔朱棣以靖難(靖,平的意思;難,指皇帝周圍有奸臣當道,皇帝有難,以兵平之—)之名,起兵奪取了皇位,內戰達四年之久。由於朱棣遭到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兵部尚書鐵玄等的抵抗,兩方動兵幾十萬,鏖戰於濟南、濟陽、濟寧、兖州、汶上、東平、東阿、臨清等地,又使這一地區的人民殘遭戰爭塗炭。據《明史》和我縣部分家族譜記載,除上述四次兵亂外,明初,中國沿海地區還時常遭受倭寇襲擾,致使山東沿海居民大量遷入本省內地和遷他省。這也是造成山東人煙稀少的原因之一。如上述,造成山東"荒無人煙"的原因是有載於史的。而所謂'"朱洪武洗山東"的說法,則是沒有根據的。史實恰恰相反,朱元璋坐殿南京的第一年就"振恤中原貧民"(見《明史?本紀》。下同)。並诏谕大臣們說:"中原之民,久為群雄所苦,流離相望,故命將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孫罔恤民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諸將克城,毋肆焚掠,妄殺人,元之宗戚,成俾保全。庶幾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聯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罰無赦。""新克州郡毋妄殺","避亂民復業者,聽墾荒地,復三年","鳏寡孤獨廢疾者,存恤之"。第二年又诏曰;"齊、魯之民饋糧給軍,不憚千裡,朕轸厥勞,已免元年田租,遭旱民未蘇,其更賜一年。"洪武三年,又"免南畿、河南、山東、北平、浙東、江西廣信,饒州今年田租。"洪武四年,"赈山東饑。免被災郡縣田租"等等。朱洪武對山東實行如上優恤政策的同時,當然還有殘酷的盤剝與壓搾的一

[1] [2] 下一页

為什麼我總起痘!煩惱…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