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山西省居然之家哪兒需要賣瓷磚正文

山西省居然之家哪兒需要賣瓷磚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面,本文不打算論及。而要著重說的是,作為一代封建君主,朱洪武是很谙於治國之道的。如大明定鼎之初,就對其天下來朝之府州縣官說:"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明史?本紀》)。"而所采取的安邦定國之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實行了寬、狹鄉之間移民的辦法,即人口稠密地區遷民於人煙稀少地區。據《續文獻通考》記聯;"太祖至成祖間,屢徙山西、浙江民於河南、山左(即山東一編者注)。"據《明史》,朱洪武頒诏從山西遷民往山東,始於洪武四年:"徙山後(指山西、河北及內外長城之間地區一編者注)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需要說明的是,遷民之舉並非屬朱洪武所首創,如漢高祖劉邦就實行過徙富民實關中的辦法,宋太祖也曾"命兵士遷河東民萬戶於山東"(《宋史?本紀》)。但朱洪武的功績在於承前啟後,為後來的永樂間大規模遷民,提供了經驗。朱棣篡位登基,改元永樂。全國趨於平定後,他勵精圖治,采取了諸多醫治戰爭創傷,富因強兵的重大措施。其措施之一,就是繼承和發揚了父王朱洪武的遷民政策。據《明史》記載,自永樂建元始連續三年,僅從山西大艦模遷民實北京就有達三次,遷山西民往山東者,也曾有過相當的規模:"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無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實河北、山東。"據記栽,當時的移民機構就設在洪洞縣的廣濟寺內,所有移民,均在此領取護照憑證、川資。不過這些移民並非全都是洪洞縣人,而是尤以洪洞及附近地區為居多,亦有集他地民於茲以分而遷之的。因寺有棵大槐樹,樹上有個喜鵲窩,移民臨行前或者在此相互傾訴別恨離情,或者以志不忘本,采集槐種包藏,以供立村時栽種,故山東各具相當量的譜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安洪洞縣"大槐樹"、"大槐樹底"、"老鵲窩"、"老鸹窩"、"老鴉窩"遷居的記載。這也是"問我始祖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諺產生的歷史背景。綜上所述,元末明初山東各地兵連禍結,飽經戰爭的蹂躏和摧殘,以致形成了地廣人稀的格局。而山西作為當時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和其子擴廓帖木兒的根據地,四次兵亂均未波及。他們憑借天險屏障,統治嚴厲,社令秩序相對穩定,生產得以發展,因而生齒日繁,加之難民流入,一時形成了人稠地狹的地區。明太祖與成祖為均衡人口分布,發展農業生產,恢復中原經濟,富國強兵,而采取了移民的措施。這便是山西大遷民的主要原區。因此說:"朱洪武血洗山東"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的。以上簡要敘述了山西遷民的主要原因和大體經過。但這並不等於說明初遷至山東之民都是來自山西。從我縣地名考證材料看,遷自直隸(今河北)棗強者,雖然不象《蒲氏放譜》聽說;"鄉中民則遷自棗強薊者蓋十室而八九",但卻也占有三分之一以上比例。其次就是遷自河南、四川的,也有遷自江蘇、江西、陝西、浙江、雲南等地的。其中有一次性遷未的,有幾經輾轉遷徒逐步而來的,也有遷至一地後,其子孫又分遷所至的。再有,遷民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就我縣的情況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奉記所遷。如上述之山西洪洞遷民。(二)、為避人禍戰亂而遷。如《張氏族譜》:"元白蓮教倡亂,避難遷於明洪武三年,入籍臨朐。"《窦氏族譜》:"世居燕山,兄弟三人元末避地青萊間。"《趙氏墓志》:"自洪武間因紅巾軍之亂,昆仲弟七人遷於山東青州府臨朐縣。"《劉氏族譜》:"元明之亂來茲臨朐。"(三)、因逃丁而徒居。如《李氏族譜》:"元末诏簡民丁分遣戊遼,兄弟遂各星散,易名改姓析居他所。"(四)、隨軍入籍。此類又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軍裔於駐地入藉。如《孫氏族譜》:"明太祖出世",其祖"往南投於麾下,至洪武二年命子中祖隨駕軍給戶,由任臨朐縣禮讓鄉德化坊軍藉"。《劉氏祖塋》:"營於臨朐縣東南之佛山,敕贈武節將軍,此吾劉氏所自出也。"另一種是棄甲復歸原籍。如《張氏族譜》:"原籍山西平陽府大梅坡村","南宋避金之亂始遷臨朐","大元至正時,遼東變,奉命守遼東,統兵億萬與常遇春戰,兵敗回居"。《馮氏族譜》:"洪武初年诏簡山東民各三戶徒一人戍遼東",其祖"踴躍而往,遂家於廣寧",後"復籍於臨朐"。另—種是隨著改朝換代,舊朝軍隊就地隱藏姓埋名,入籍隨俗。如《張氏族譜》:"始祖母遺像者,乃戎裝乘馬,貂皮暖額","來時胡服戌裝,蓋叔侄輩數人居然蒙古之俗也。"據辛寨鎮謝家營村地名考證資料記載:元末,元朝大將"率殘部落荒於此,卸甲為農,因村近半冢,遂名半中營,裡人則格稱卸甲營。後因不雅,遂取其諧音改為謝家營,並改姓為謝"。有碑文為證:"臨朐縣半中營帖木兒不花立石兀難鎮撫雲父母之墓母大倫哈刺倫孝子此木兒不花拜至正六年四月"。(五)、因官封異地而入籍。如《山東扈氏家乘》:"世居祥符","誠汴京望族","宦臨淄",其後裔"徙居臨朐"。《郭氏族譜》:其始祖原籍"嵩山為齊氏,後遷淮安","仕山西平陽府知府,晉升山東布政司左參議诰援中憲大夫",其子"為禮部儒官,卜居淮邑","後遷於臨朐"。《安氏先塋》:"先世為中州舊族","宮濟南督經歷,因來朐卜居。"(六)、因逃蟲、水、旱疾等天災遷居而來。此不繁舉。總之,本文從"朱洪武血洗山東"的民間傳說談起,對明初山西遷民的情況和遷民的原因、歷史背景、規模以及遷民的方式,作了初步探討。但由於資料和水平所限,錯誤乏處在所難免,敬請知者不吝賜教。
 

上一页  [1] [2] 

為什麼我總起痘!煩惱…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