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占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這裡我就不例舉事例了。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國實際上是侵略占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制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聯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現在輪到我們了,我國現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可喜的是,現在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
可是,美國也沒有閒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向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裡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迫使??量。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裡,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系。在這裡,我解釋一下:在沒有大量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人民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實際上,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數量遠沒有我國人民積累的財富數量那麼多,因為,任何一種貨幣,只要能保證本國正常的經濟活動就行了,因為印刷貨幣的成本是很高的。
舉個例子:中國有13億人口,平均每人的財富擁有量為1萬元每人,中國總共有13萬億元財富,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財富都帶在身上,這裡就平均一下,平均每個人身上攜帶1000元現金(攜帶量為10%,其實這個量已經是很大了),其余的存在銀行,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的流動現金量(術語為:現金流量)為1千億元,乘以一定的突變系數,(這裡為了便於計算,就理想的取值100%),也就是說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下,中國只要發行2千億人民幣就可以滿足本國的經濟活動了。
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是國內的消費量變大,也就是使國內的現金流量的需求變大,這樣,我國為了滿足大眾消費的需求,就會大量印刷和發行人民幣來滿足這種需求(當年的日本就是這樣)。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
其中只要有1%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在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895584萬億元人民幣(1.36*7.8644=10.695584+0.2=10.895584萬億元),貨幣的發行總量已經超過了我國現有的外匯儲備量(1萬億美元)的10倍,算把中國的全部外匯儲備都拿來也難對付對手,此時,我國的國有經濟就是負9.895584萬億元,不能算上全中國人民的全部財富,因為,國家經濟崩潰了,我們手中的財富也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人民幣升值以後,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中國國內將會余留大量人民幣。那樣,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儲備的人民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就向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人民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將,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錢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余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蕩上揚。進入11月份,米價、面價、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遍,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農副產品漲價說明了我國經濟在發展和提高。同時,以農副產品的漲價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維護社會的穩定,給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內環境,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農民的數量畢竟占了總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決外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如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對比1996年的東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房價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產泡沫破滅前的跡象已經顯現。試圖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哄抬房價的地方政府,將迎來經濟規律的無情懲罰。因為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出的,可能還不被官方承認,但它實實在在已經來臨了。這種處在萌芽狀態的通貨膨脹選擇了一個導致經濟危機的最好時機——2007年的元旦和春節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壞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開始漲價時,這場經濟危機已無法遏制了。
柴米油鹽、水電油汽的輪番漲價和全面漲價,對中國的富豪階層的正常生活不構成任何影響,但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將要付出更多的財富以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說,中國的高房價,間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來買單,日本的國民是花了15年的時間,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麼,中國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應對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國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國的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元的攻擊,一年之內升值達5%,而且,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在人民幣的升值中逐漸縮小,國際市場的風險已在加劇。而國內市場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漲價,將直接影響消費。最後,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幣的發行量,中國的通貨膨脹就此爆發。這種危機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幣目前在國際貨幣市場的遭遇是中國匯制改革以來沒有過的事,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美元要干什麼?但是,還由不得我們把國際市場的問題解決好,人民幣在國內又是這樣的尴尬。在不動產漲價的帶動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漲價,形成了國際與國內兩種迥然不同的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市場將走向資本的過度投機。說白了,對內將加劇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對外給資本大鳄可乘之機。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高房價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的破壞更是史無前例。也許現在還不必過於悲觀,一切都應該有轉機。誰都知道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問題,就象一輛出現明顯故障的高速列車,轟轟隆隆往前飛奔,不知何時將會出軌或者顛覆。有經濟學家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屆時,社會動蕩不可避免。
那麼,出了這麼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症結究竟何在呢?
發改委專家馬曉河指出:我國正在由某一方面的過剩向全面過剩演變。由於產能過剩,內需不旺,中國產品被迫出口,又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馬曉河舉例說:中國人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雙鞋子,可見鞋的產能過剩多少。11月23日,央行副行長蘇寧也表示,中國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而在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比較起來差別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兩位,一位是宏觀經濟的專家,一位是金融權威,但指出的是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因為內需不旺而導致產能過剩,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的風險,中國將有成千上萬工業企業面臨生存的危險。
讓我們再來看看近幾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因是什麼:如果總攬中國經濟全局就可以發現,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出口,可以說這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但是,在我國的實踐中是“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這是問題的表象。為什麼中國人會“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呢?明知消費是生產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力,這是一個淺顯的經濟學常識,但是在宏觀經濟發展的布局上,連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都不顧及了?
再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資,前幾年表現的是“開發區”熱,後來是“基本建設”熱,再後來就是現在的“房地產”熱;二是大中型企業重工業產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企業,只要形成了生產規模,眼光都瞄准了國際市場,大到汽車,家電,小到鞋子,襪子,打火機,一古腦出口。就“投資”熱而言,高房價圈走了老百姓甚至兩代人的財富,還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就“出口”熱而言,貿易順差繼續加劇,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可以說,在2007年之前,只聽說外國人到中國來洗錢,這個局面也將因此而改變,中國人終於到外國去洗錢了。再說得深入一點,就是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被別人悄悄地“盜走”了,而“盜匪?發改委專家馬曉河先生的話頭上,看看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很簡單,產能過剩的解決之道是刺激消費,而刺激消費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房價。房價不降,中國人對未來的預期必將產生較大的壓力而不敢消費,還有一部分成了房奴無錢消費。馬曉河先生說,中國工業品利用率有半數低於50%,所以,為了減少風險,必須擴大內需。而內需如何才能擴大呢?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