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加大了基地的建設力度。基地由原來的河南、雲南、貴州、山東四省逐步擴充至四川、福建、湖南、東北、拓展了“中華”煙葉原料的來源渠道。另外,為節約煙葉資源,配方小組對“中華”牌的配方進行了調整,並輔之於重新調制後的香精,使“中華”牌卷煙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同時使產品原料的瓶頸現象得以緩解。當然,對“中華”煙配方的每一次調整,無論大與小,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論證和反復的試驗。可以講,為了保證“中華”煙的產品質量,公司上下是不遺余力的,類似“中華”煙挑葉、普查和單料煙評吸等工作內容長期以來從未間斷過。 “中華”牌卷煙的特殊性 卷煙是特殊消費品,“中華”牌卷煙的特殊性體現得尤為深刻,頗值得回憶。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華”牌卷煙是我國政府用於招待中外賓客的指定牌號,外交部門每年向上海卷煙廠定購一批“中華”牌卷煙,主要規格是五十支聽裝和二十支軟包裝,既用於國內接待又分發到中國駐外使館招待來賓。為了運輸方便並確保“中華”牌卷煙品質及口感,包裝要求特別講究,如“中華”牌軟包每十條用鍍鋅鐵盒密封抽氧真空,每十只鐵盒套裝木箱用鐵皮緊固,供駐外使館使用一年。二是“中華”牌卷煙出口始於1954年,受到海外華僑和華人的喜愛,最早的客戶是香港德信行和澳門信中行,六七十年代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中華”牌卷煙也是供不應求,到目前為止“中華”牌卷煙出口份額仍占國內出口卷煙首位。三是“中華”特制聽裝卷煙曾作為禮品贈送給東歐國家領導人,每年一千聽。四是1968年起中國民航總局向上海卷煙廠定制硬盒十支裝與硬盒五支裝“中華”煙作為乘坐中國民航航班紀念品,贈送給中外乘客,1978年終止,歷時十一年。五是“中華”牌卷煙長期作為特供商品進入外輪供應公司、友誼商店和華僑商店。由於“中華”煙生產數量有限,市場上難以買到,外賓、華僑與海員在國內購買“中華”牌卷煙需用外幣或外匯到外輪友誼或華僑商店購買,被稱為特供卷煙。直至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特供卷煙納入省市計劃才逐漸淡化。 中華煙價格是最高的 “中華”牌卷煙之所以享譽神州,是因為曾作為“國煙”被周總理在國宴上招待來自五大洲的貴賓。尤其是從50年代到80年代年期間,“中華”牌卷煙一直作為特供煙,主要供應對象是駐外使領館和來華外賓,當時產量一直偏低,無法在市場上銷售,這就使“中華”牌卷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文革期間,“中華”煙的產量甚至低於50年代,商業部按照“照顧特需、照顧邊遠、兼顧一般”的原則對全國進行分配。上海卷煙廠開始生產濾嘴“中華”煙後,第一次樣品煙是由市煙糖公司派專人送到中央。1984年上海煙草公司成立時,“中華”還是作為特供煙,消費者仍不能在市場上買到。1988年全國13種名煙放開價格上市供應,“中華”煙終於和消費者見面了。上市第一天,1條“中華”煙從40元漲到65元,上市不久就被搶購一空。為保證“中華”煙的市場供應,使消費者能真正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於是在上市的第二天,價格定在72元/條,市場開始平靜。當時國家煙草專賣局領導在一次會議上自豪地說,13種名煙價格放開後,有的國煙價格已超過名牌洋煙萬寶路、健牌,其中“中華”牌卷煙價格是最高的。 從1965至1967年,“中華”牌卷煙就出口香港市場。1985年,上海煙草進出口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年出口820件“中華”牌等滬產卷煙,創匯11萬美元,以後逐年上升,1992年出口295520件,創匯3991萬美元,出口地區擴大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同時也為上海卷煙廠引進國際先進卷煙設備提供了充足的外匯儲備。 精心打造民族品牌 中華牌卷煙之所以能贏得“國煙”的美譽,關鍵是中華牌卷煙的吸味純淨,質量上乘,富有清香之氣。為了把好中華牌卷煙的質量,中華牌一問世,便得到了當時各級領導的極大關注,上至國家局、華東煙草公司和上海市公司,下至廠領導、車間領導,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中華牌卷煙基本上是按照“有多少煙葉生產多少香煙”的原則進行生產的。由於當時國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國內煙葉供應嚴重不足,因此,當時的中華牌卷煙的產量也一直較低,但中華牌卷煙的質量始終保持如一。 “文革”期間,港商在廣交會期間,身上往往要放兩包煙,一包“中華”牌,一包“三五”牌,自己抽“三五”牌,招待客人時才抽“中華”牌。台灣同胞當時購買中華牌主要是回台送人,或許是中華牌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吧,為了解除思鄉之情,台胞對中華牌卷煙自然有一種偏愛。 “中華”煙是從五十年代開始走出國門的,當時的卷煙出口業務主要依靠土產進出口公司,僅限於銷往港澳地區。1985年成立中國煙草上海進出口公司後,“中華”煙的出口業務逐漸步入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特別是近三年來,每年以開拓十多個市場的速度遞增,海外市場不斷得到拓展。目前已銷往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各大洲,遍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免稅和有稅市場以及國內100多個免稅銷售網點。“中華”煙在海外市場地位日漸穩固,深受華人、華僑的信賴和銷售網點的青睐。1993年,我國政府指定駐外使館將“中華”煙作為招待外賓用煙,“中華”煙是第一個進入國際免稅品商店的國產品。目前,“中華”煙位居全國單牌號卷煙出口數量第一;在海外免稅品商店卷煙零售價格第一;中國商品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免稅品商店中市場占有率第一,充分顯示了“中華”牌卷煙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和實力。 歷史上,中華牌卷煙為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從內在配方到外形包裝,曾開發生產了多種多樣的新品。首先在內在配方上就有:為國家領導人所需的特制#54中華煙(質量等同於熊貓);為供應有關國外領導人所需的特供#35中華煙;為出口外銷市場所需的#15中華煙;以及供應內銷市場的#25中華牌卷煙。 在中華牌卷煙包裝形式上就有光嘴粗支的軟包20支裝;硬盒(抽屜式)10支、20支、24支等包裝;鐵聽50支裝,鐵聽形式也分有低聽及卷邊聽二種;以及現有生產的硬盒翻蓋式20支裝(也曾生產過5支、10支裝)等多種形式。 在煙支的規格上也由粗支(光嘴)發展為81毫米長過濾嘴煙以及現有生產的84毫米長過濾嘴卷煙。並在煙支品牌和包裝商標裝潢上也按不同的產品要求,有華表圖案加中文字、華表圖案加中文拼音字樣以及華表圖案加中英文字樣等。目前使用的商標及鋼印就是延用了歷史上設計的華表中英文(拼音)。 我們生產的中華牌卷煙主要是傳統的烤煙型卷煙,在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要發展混合型卷煙。當時就研制開發了中華牌混合型卷煙,使中華品牌的卷煙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為貫徹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的對降低卷煙焦油含量要逐年降焦的工作要求,在技術中心的領導和同志們經過努力研究,中華牌卷煙在原有的基礎上,研制開發並生產了15毫克/支和11毫克/支的中低焦油產品。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將來一定會開發出8毫克/支的低焦油中華牌卷煙。 為中華卷煙生產技術革新 七十年代時,上海卷煙廠主要生產設備還比較落後,當時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曾對包裝機進行了改革,通過技術革新,首次將直式“中華”包裝改為橫式包裝。 我們在缺乏國際市場信息的情況下,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化了一年多時間,終於成功完成了橫包機設備的制造任務,設備的包裝時速約為100包/分鐘。 盡管設備台時生產量不高,但卻順利地完成了“中華”橫式包裝任務,滿足了海外市場需求。 另外,七十年代時,在中國民航上,曾將5支裝的“中華”卷煙作為小禮品分發給乘客,為了生產5支裝的民航煙,我們也化了很大精力。 記得剛開始時,5支裝民航煙由於批量小,用手工包裝即可滿足需求了,但後來,需求量大了,光靠手工包裝就難以維計了。我們就決定對原有的一台進口的抽屜式包裝機進行改裝,如何讓這台放在倉庫中閒置數年的設備發揮作用?我們為此進行了自行設計、裝配和調試,結果化了半年多時間改裝成功。這台設備用了幾年後,隨著民航不能抽煙規定的出台,而停止生產,民航5支裝“中華”卷煙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華”煙標圖案的變遷 有收藏煙標嗜好的人都知道早期的“中華”煙標和現在的煙標主圖案內容大致相同,卻又有質的區別。早期的“中華”煙標中,華表和天安門城樓圖案均為徒手畫成,因此與實物有較大差異,並略顯矮胖,而煙標自然也是顯得有些粗糙,為此,當時煙廠於1966年8月4日派專人趕赴北京在天安門城樓處用當時十分笨重的照相機拍下了實物,以照片上的實物作為設計的參照藍本。 關於“中華”煙標的幾次重大變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華”煙標上的印金商標改為燙金商標,這一煙標的變化無疑利用了圖案的燙金效果,令整個煙標煥然一新,使“中華”的品牌形象驟然提升。 第二,就是在1994年時,燙金印刷改為較為先進的凹版印刷,而煙標的材質也由白卡 紙改為裱鋁紙。原來的燙金印刷工藝復雜,均為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質量也不穩定,顯然不符合產量日益增長的需要。而改為凹版印刷之後,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印刷質量也不斷提高,因此,在當時來講,這一轉變的影響是空前的。以上兩次煙標的改變也從側面反映了煙草印刷行業的發展歷程。 第三,煙廠於1998年在原有花式煙品種單調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多種花樣品種,包括一些“中華”大禮盒、各種抽屜式包裝等近10個品種,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推動了“中華”牌卷煙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