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麼判斷鑽石有沒有碎正文

怎麼判斷鑽石有沒有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麼判斷鑽石有沒有碎
 
您好!判斷鑽石是不碎了還是到專業機構用專業儀器吧!
 一顆鑽石到底價值幾何,是由什麼決定的,有沒有統一標准?答案是:有。鑽石在國際上是有統一標准和報價的。這就好比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你能說某某牌子的黃金比另外的某某牌子的好或差嗎?顯然不能,只要是黃金、只要達到某種相應的品質(比如通常人們所說的18k或24k)就值相應的價錢。不因他的品牌不同,也不因他的產地不同而有太大區別。鑽石也是如此。決定鑽石的價值是由鑽石本身的4c決定的,即鑽石的重量、顏色、淨度、切工,而這四項也都是有詳細的指標和等級來劃分的。也就是說一顆鑽石只要達到相應的重量、顏色、淨度和切工級別就值相應的錢。

再來看看鑽飾的鑲托。鑲嵌鑽石一般不外乎k金、鉑金,近年來也有用钯金的。而所有這些貴金屬更是有統一的衡量標准和價格。無需多說。

最後看看款式和工藝。這是品牌鑽石商拿來忽悠人的最有力法寶。同樣的鑽石、同樣的鑲托,為何價格相差非常大,怎麼解釋,如何服人?於是他們就大肆宣揚他們的款式如何如何時尚,工藝如何如何先進,做工如何如何精致等等。我不否認這其中定會有所差別的,但差別果真如此大嗎。我想也只有糊弄外行啦,不過廣大消費者確實都是外行。

其實大家到商場珠寶專櫃看看那些各家不同品牌的鑽石款式,哪家不是大同小異、似曾相識,誰又敢說自己是個性獨特、與眾不同的?在這個信息如此發達的社會幾乎沒有什麼商業秘密,何況是一款鑽石款式,我敢說只要有一家出了新款式,轉眼間家家就都有了,試問你何來款式優勢之說?

至於工藝和做工,對於這個行業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和專業技術,只要稍作培訓,人人都可以從事這項工作,君不見街邊首飾加工點,支個小攤就可以干。所謂的工藝門裡的人盡人皆知,差別微乎其微。

 如此看來,同樣的鑽石價格相差甚多,沒有太多的道理,只是商家的宣傳和炒作罷了,之所以價格如此高,自然是要將用於推廣宣傳品牌的費用轉嫁給了消費者,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聰明的消費者、理智的消費者,成熟的消費者,自然知道自己如何選擇!

 現在大城市中流行買裸鑽定制鑽戒,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這些聰明的消費者,在網絡上看中自己心儀的款式後,一般都會到實體店去下單,這樣即享受到了直銷的價格,也擁有了實體店鋪的信任感。現在網絡鑽石的公司也逐漸走入尋常人的生活,比如非洲之心deafri,公司宣稱裸鑽直接銷售,價格比店鋪價便宜一半以上。自己挑選裸鑽,再挑一款戒托,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價格比商場裡的成品便宜30%—70%,接近鑽石的真實價值。款式、材質選擇的余地還大。要是你願意還可以在上面刻上自己喜歡有紀念意義的文字圖案。
 
1.九州一般在古代為中國的代稱。

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並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已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兖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兖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兖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筆者前曾發表系列文章,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裡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裡,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裡,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鹹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裡,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裡,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裡,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注:“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注:“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裡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鐘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鬓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

[1] [2] 下一页

鉑金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