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他們給墨水加入不同的化學成分,使墨水有不同程度的藍,非常美,在舞台上背光一打,墨分五色、歷歷在目,而且透明。 南方周末:《行草1、2》還沒有這樣的嘗試? 林懷民:《行草1》是用那些大家的字來呈現的。《行草2》是我這輩子最美的東西,因為我從故宮的字畫看到,那些黃黃的斑駁的字跡,我就在想斑駁這個事情,我一下子想到宋瓷,所以我就把很大的一個瓷器的造型放到舞台上,再配上約翰·凱奇的音樂,你幾乎可以感覺到空氣裡飄蕩著什麼東西,安安靜靜,所以《行草2》是一個非常冷靜、安靜、祥和的東西,和宋瓷一樣的感覺。 《狂草》回到紙墨,我的體會是你管他怎麼草,到最後書法它就是一個紙(草本的東西做的)、松煙、水,還有人的呼吸,這個就是走自然路線。舞蹈現場,看到的是水、紙、墨,聽到的全部是自然界的聲音,水聲鳥鳴……非常干淨,跟大家想象中的狂草不一樣。 林懷民可以退,雲門不能退 南方周末:您剛才講到退休,應該說退休是早晚的事。 林懷民:是的,不管有沒有計劃,退休是早晚的。 南方周末:有沒有想過找一個接班人? 林懷民:這個事情是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我找到了接班人,只要我退休了,大概三五年內,所有我比較好的作品,就會統統變成空氣消失。 理由?我的假設是這樣的:董事會以及我自己都在找一個有個性、有創意的人來做總監,因為他夠聰明,那麼他就不會願意在林懷民的陰影下工作,我們也會贊成他走出自己的路子來。然後第一個從訓練課程上削掉的,很可能就是我的這些傳統的積累。 南方周末:那觀眾會不會不買賬呢?他們覺得沒有林懷民,他們就不看雲門了。 林懷民:應該會有一段時間適應。我覺得一個舞團最重要的功效是提供好的作品,所以,我也期待年輕的創作家用他的語言與新時代對話,而不是創造一個必須常常清理灰塵的博物館。 南方周末:您退休以後干什麼? 林懷民:其實我很好打發,只要我有一杯茶,有煙……我不擔心,我想讀的書還有一堆。 南方周末:從特別繁忙的創作當中退出來,會不會覺得寂寞? 林懷民:這是大家的想象。我也想過過不繁忙的日子,我會做一些我能力可以做的事情,像雲門停掉的那年,1988年,我搬回我的故鄉新港,住了1個月,當時我把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整個行政體系初步建立起來。我基本上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多的時候我會不自在,超過3個人就不自在。 南方周末:但是事實上,您在雲門做的工作面對的人經常要超過3個人。 林懷民:有人說你這麼有名,忽然什麼事都不做,你會不會覺得很空虛?我說報紙上登的那個人不是我,你在我家,看不到一張我的照片,你甚至看不到一張舞蹈的照片,關起門來那個人才是我自己。我也知道有再大的名氣,都沒有辦法幫你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也沒有辦法幫你解決父親母親生病的問題。名氣和我的生活關系不大,但跟雲門的業務有密切的關系,我是這樣看待這個事情,不然我也可以搖搖擺擺起來,可是搖擺給誰看呢?(笑) 南方周末:我兩年前采訪您的時候,您說過雲門是您生活的全部。您付出這麼大的心力,能夠輕易地捨棄它嗎? 林懷民:對我來講,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首先,雲門100多個人要發薪水,所以不是說你要下車就可以下車。 其次,對我來講,雲門造就了我,我原來是一個寫小說的孤單的年輕人。雲門成了我和社會溝通的通道,在其中我不只學習到了舞蹈這個事情,我通過雲門中的舞者認識社會和人生,我的成熟都在雲門。 再者,從文化來講,台灣是個非常貧瘠的地方,雲門至少是一個文化的東西在那裡擺著,多好多壞,見仁見智,我們就在那裡存在著,我們這樣的存在,以前沒有發生過,以後不知道會不會發生。 最重要的是,雲門不是我林懷民一個人組成的,雲門也不是只由這些舞者們組成的——雲門是這個社會的雨露培養出來的。確實,社會給我們的東西永遠不夠,永遠露多於雨,但是我很珍惜。台灣是一個改變非常快、非常多的地方,而且在每一個政治權力轉移過程中,消耗都很大;但因為台灣地方小,所以成功也來得比較快。 我看到大陸傳統的東西,即使經過10年浩劫,好像真的有某種東西的“底兒”還在,這與台灣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在西安,你窮瘋了,還可以在你們家臥室裡往下打洞,好歹可以掏出幾個唐俑來。台灣往下挖,還是泥土。我覺得,一個地方想要久長,總要有點牢靠的東西。我個人希望我不做了以後,雲門還要繼續,它是一個社會公器,我是一個保護社會公器的人。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1947年出生於台灣嘉義,14歲開始發表小說,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文壇矚目的作家。 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
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推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曾獲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紐約市政府文化局“終身成就獎”、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十年代文壇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大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一九七二年,自美國艾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雲門在台灣演遍城鄉,屢屢造成轟動,並經常出國作職業性演出,獲得熱烈好評。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夫表示,「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權威舞評家約翰.史密特讚賞,「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香港英文南華早報宣稱,「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柏林晨報認為他是「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
一九八三年,他應邀創辦台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並出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為舞蹈系研究所副教授。
林懷民曾獲許多獎賞,包括台灣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紐約市政府文化局的「終生成就獎」,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一九九九年,由於他以「傾倒眾生,而又充滿中國氣質的現代舞,振興台灣舞臺藝術」,獲頒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同年,國立中正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林懷民,使他成為第一位獲得榮譽博士的台灣表演藝術家。歐洲舞蹈雜誌將林懷民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二○○○年國際芭蕾雜誌將他列為「年度人物」。
他的舞作包括:「寒食」、「白蛇傳」、「薪傳」、「廖添丁」、「紅樓夢」、「夢土」、「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小鼓手」、「我的鄉愁,我的歌」、「明牌與換裝」、「射日」、「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焚松」、「年輕」等六十餘齣。
一九九六年,林懷民應邀赴奧國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獲得熱烈好評。一九九九年,他在柬埔寨協助當地舞者組構教案,推廣瀕臨失傳的古典舞。
林懷民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及譯作「摩訶婆羅達」。
希望您能滿意~~~~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34/09/10/1197340910.6337129.gif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34/09/10/1197340910.6337129.gif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珑,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間)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實,制作尚未脫盡元青花的粗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托、梅瓶、執壺、大罐等。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在阪東洋陶瓷美術館,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黃金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制作的“黃金時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鑒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有的作品一度創造過中國古美術品售價的最高紀錄。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艷、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征構成的。因而被世人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永樂初年,剛剛上台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監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鎮御器廠監督燒造陶瓷,以補充朝廷需要因而永樂年間的官瓷燒造更是精益求精,從青花瓷器看,永樂青花與洪武青花相比,更趨成熟,作品從洪武朝的素樸雄渾不斷地朝精美典雅風格演變。從外觀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兩種青料。再看永樂青花,它的青花色調、繪畫風格,與元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與永樂青花都是采用同樣的進口的“蘇麻離青”繪制而成的。永樂、宣德青花之亮麗,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傾倒,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錄》中記載:“畫當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價驟增十倍;官器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永樂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見一斑。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由於大多數書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樂朝作品更為清晰,歷代文人對之述之尤詳,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為第一,但由於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因而這兩朝的作品地歷史上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難以區分,舊時國內古玩行業有“永宣不分家”之說。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數量遠遠超過永樂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豐富的是台灣故宮博物院,有兩千多件作品。此外如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豐富。另外,除國內一些大小博物館有收藏外,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和香港、台灣等地的公私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樓的收藏最為豐富。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宣德之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被後人稱之為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由於這三朝官窯均不見書款者,因而後人對三朝制瓷面貌認識模糊,時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區分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據各時代的產品特征,從中尋找屬於三朝燒造的作品。在傳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民窯青花瓷有著較鮮明的時代特征。從青料方面看。這三朝民窯青花主要采用國產青料,它們應當就是江西地區的“土青”。前期產品,青花色澤青藍中帶黑者較多,後期產品有恬淡雅致的傾向。這三朝青花的紋飾,前期常見圖案滿密的纏枝花卉紋,但後期出現了許多布滿疏簡潦草的產品。從圖案上看,以纏枝蓮紋為多,有折枝牡丹、折枝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