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雲氣紋,還有犀牛、麒麟、雙獅戲球、花蝶、蓮池鴛鴦、魚藻、松竹梅、嬰戲圖等此外,書梵文或福壽字的產品也有較多制作。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對於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後人評價極高。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對明瓷的綜合評價是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點。永、宣青花濃艷,帶黑色斑點,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采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畫彩(那種濃艷而呈黑斑的寶石藍色青花都用這種青料繪畫),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後期的制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采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且所繪風格與記、宣青花明顯不同。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因而燒成後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數淺淡雅致。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新上台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官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朝輝煌。盡管如此,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著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的燒造規模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並一改前朝精美的風格而向質樸厚重的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為豐富,往往一器多式。采用的原料也多種多樣,如:弘治時期限采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區的“石子青”等。紋飾也比前朝豐富。如:雲龍、雙龍、蓮龍、雲鳳、雙鳳、花鳥、海獸、八仙人物、壽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明代後期(嘉靖、隆慶、萬歷)明代後期,景德鎮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官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今人對這三朝的瓷器產品還是十分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嘉靖時期青花瓷器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青花呈色帶有濃艷紅紫的色調,這種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產於新疆一帶的“回青”。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發色濃艷、鮮艷蔥翠。到了嘉靖中期,由於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時期作品多與宗教有關隆慶一朝僅六年,因而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瓷器不多。萬歷一朝長達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長的一個,燒造的品種多樣化,一應俱全其燒造量之大,可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得到驗證明。明代的最後三個朝代是泰昌、天啟、崇祯。這三朝政局處於風雨飄搖的動蕩時期,此時的官窯少見存於世。清代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為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流程民達到了飛躍的程度。從今人對中國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況看,幾乎沒有一個朝代的傳世瓷器呂種在數量上可與清青花瓷器相比,無論在國內外藏有中國瓷器的博物館、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無論是國內外文物拍賣市場和古玩鋪,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蹤跡,清代青花瓷的影響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質量較次。唯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征、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