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锞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茔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筝,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游,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穑”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裡,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百度百科==清明節清明節的來歷 在一年當中,分為二十四個節氣。這其中惟有清明是以節日的形式出現的。人們喜歡清明節,喜歡清明時節美好的風清物宜,也欣賞清明節豐富的內涵。 早些時候,人們普遍認為,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後來,有些人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清明節既含指節氣,又包括紀念的意義。春秋時期,介子推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供奉晉文公使其得以生還。後介子推功成名就隱居綿山,而晉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復出作官。孰料介子推留下一首遺詩,決意焚身一死。他在詩中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願君清明復清明。”晉文公被介子推所感動,下旨規定介子推殉主之日嚴禁煙火,吃寒食,年年如此。此後,在清明之日稱“寒時節”,也稱清明節。 在許多學者看來,清明節的來歷並非前面說的那樣簡單。它是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最初的大禹治水,確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譽為“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秦皇不時起居於墓側,則有祭奠之意。而這一切又都發生在“清明風至”之時,到了公元732年,唐明皇來的干脆,他頻布了一道御旨:“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從此以後,人們把清明作為祭奠先人的節日。
上一页 [1] [2]
|
|